精神分裂症的前世今生
2020-04-16薄奇静
薄奇静
“疯子”并非神魔所为
人们往往用“疯子”“神经病”“精神病”等词汇来形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精神错乱、发疯和癫狂的人。古代,人们将精神病患者想象为神的惩罚或魔鬼附体。这种观念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民间有人仍会请神婆“作法”,以期恢复正常。其实,部分患者可因心理诱导和暗示,获得暂时改善,但往往使患者病情加重,耽误最佳诊治时机。在精神病学界,这样的观点被认为是巫术,缺乏科学性。而所谓的“疯子”实际是大脑功能异常的表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对人类而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精神疾病,类似症状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及中国古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化到文明阶段,对精神疾病有更多理性的描述。
1798年,在巴黎工作的法国精神病学家彼奈尔首次推广精神疾病的概念,成为现代精神病学诞生的标志。精神病学在20世纪早期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精神分裂症开始被系统描述和研究。克雷丕林和布鲁勒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做出重要贡献。德国医生克雷丕林的工作向人们表明,精神病学和医学其他分支一样,是建立在严格而精确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克雷丕林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早发性痴呆、青春痴呆、紧张症和妄想痴呆的表现虽然不同,但应该是同一疾病的亚型,这一疾病多发生于青年,最后发展成精神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这一疾病单元。早发性痴呆的概念后来被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修正,他认为,上述疾病的核心是联想障碍、情感淡漠和意志活动障碍,本病的结局并非皆以衰退告终,从而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精神分裂症的人群终身患病风险接近1%,男性与女性之间大致相同,发作高峰期集中在20岁左右,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在成人期的精神病反复发作之前,疾病的发生往往会以认知受损和功能减退的形式起始于青少年期。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且不易发现,少数患者可以起病较急。首次发作的患者绝大多数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但是,精神分裂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是内在生物学缺陷带来的、持续终身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坚持治疗,会反复发作或恶化,导致精神残疾或社会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
声音停止的那一天
《声音停止的那一天》作者详尽地描述了伴随自己32年的幻听症状,耳边不停地有声音叫他去死,除了命令性的聲音外,幻听还可以是评论性或议论性的等。《美丽心灵》中纳什的室友、小女孩、特工,这些都源自他的幻觉和妄想,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幻觉和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识别的症状,它们与言语和行为的紊乱一道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言语紊乱如“东扯西拉”“前言不搭后语”,跟患者交流时会感觉“费劲”“答非所问”“听不懂”等。行为紊乱则表现为怪异的、无法理解的行为举止等。
除了阳性症状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常表现出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阴性症状其实是更难识别、诊断一致性更差的、更接近精神分裂症本质的症状。阴性症状与患者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功能减退关系密切,包括不能体验快乐、丧失内在动力和意志力、孤僻退缩、缺乏亲情、缺乏情感交流等。认知症状则是注意涣散、记忆受损和执行功能减弱等。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学习或工作能力,降低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同于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目前没有客观的化验和仪器检查,临床诊断主要取决于精神症状的采集和确认,关键在于专科医生的面谈和观察。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常见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言行紊乱等,并非精神分裂症的独有症状,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也可见到。不要因为自己或亲属具备了一些症状便诚惶诚恐,自己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持续性及功能的明显受损在诊断中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还需要结合发病年龄、起病形式等多种因素。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么?
提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可能会担心“精神分裂症的亲属会不会患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能结婚生孩子么?”“孩子是不是也会得精神分裂症?”目前认为,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人群的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为1%,患者兄弟姐妹的患病风险不到10%,父母之一为患者时其子女患病风险超过10%。不过,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致病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尽管患者亲属或后代的患病概率比普通人高,但并不一定会患病。即使家族中有患者,也不要过度担心,尽可能控制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减少应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和不良刺激等。对于已婚的并且一直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是否生育后代需要咨询专科医生,权衡利弊后取舍。
然而最难回答的问题依然是“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病因很复杂,主要是一系列的遗传变异、免疫炎症、代谢失衡以及社会逆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导致大脑内特定神经细胞群的连接削弱和功能减退,表现为多个神经递质的功能失常,最终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目前该病的主要假说包括:反映大脑突显特性和目标指向性行为的多巴胺神经递质功能的紊乱,介导神经突触可塑性和大脑功能连接的谷氨酸神经递质受体的异常,以及神经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的变异和母孕期的病毒或细菌的感染等导致的神经发育缺陷。
应该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疾病,并不是思想问题或品德问题,家人和社会不应歧视患者,也需患者克服病耻感。家属可以通过关爱患者,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适切地表达情感,观察和识别患者症状,督促患者及时复诊,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医生与患者和家属建立治疗同盟也非常重要,治疗方案的确定需要与患者和家属协商,并被接受。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投入,开展精神分裂症的社区管理、认知矫正和技能训练,强化舆论引导和健康教育,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患者的康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