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的“老漂族”
2020-04-16金兰
金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分析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老年人没办法融入子女的生活圈。农村老人突然进到大城市里,既感到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巨大变化,又感受到与子女情感上的疏离、隔阂。婆媳关系需要磨合,母子关系也需要调整。两代人的许多观念都不相同。
2生活习惯诸多不同。许多老人做饭口味重,放盐多,还经常剩下饭菜,吃剩饭菜。这就与子女的饮食观念发生冲突,子女认为不要剩,也不能吃剩饭菜。老人爱早睡早起,许多年轻的子女喜欢晚睡晚起,由此矛盾重重。
3牵挂家人。有些老人单独在城里照顾孙子,把老伴一个人扔家里,自己实在是不放心,有的人还挂念自己更年迈的父亲或母亲。
4生活圈子封闭,感觉孤单,没有朋友、邻居聊天。住一个楼也互相不认识。子女常常嘱咐父母要处处小心,不能太实在,为了安全,要少和陌生人说话,不能谈论太多事情等。
5老人常常会失眠,头痛,腿疼,胸闷憋气,感觉心脏不舒服,消化不好,等等。
6老人常常忍着不说,有的是怕花钱,无医保报销;有的是怕看病需要孩子请假陪着去,“孩子都忙,没有时间”;有的则是感觉“反正去医院看也看不好!”
7如果有機会回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老人家常常感觉神清气爽,轻松无比。“吃得香,睡得好!”“不舒服的病,全没有了!”
有以上情况的老年人,很可能是出现了焦虑或抑郁情绪。鉴于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多方面的诱因,尤其是生理方面,因此应首先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等躯体疾病。治疗了躯体疾病或者没有躯体疾病,再到心身科、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接受专业诊治。
老人来到城市生活,有一部分不适应新环境、新的任务(照看小孩子),感觉压力大,情绪不良,从而身体表现出一系列应激反应,胃肠功能下降、头痛、全身无力等。如果在一段时间里,身体不能自行调整,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有极个别人会感觉到非常难过,生活得很痛苦,甚至希望一死求解脱。可是同时,还担心如果死在自己孩子的家,会给子女带来麻烦,所以无法去实施行动。“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处于煎熬的状态!”
表面看起来三世同堂,似乎有着天伦之乐。实际上,虽有婴孩啼笑,老人的心里却寂寞、苦闷得很。
那么作为晚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A加强与父母的交流,多站在老人的角度想一想,静下来听一听老人的心声。中国人生性含蓄,常常不善表达爱,也不善表达心情。其实老人是希望得到晚辈的认可与鼓励的。同时还要鼓励父母与周围的老年朋友多沟通,多交流,构建自己的“朋友圈”。
B改变认知。常和老人交流健康饮食、沟通育儿经验,使不同的观念冲突尽可能减少。即使有些观点无法达成共识,也要相互理解、包容。鼓励老人学习新知识。有些老人觉得“都什么年纪了,还学习!”越是有这样的认知,不追求新知识,他们越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C给老人“放假”。周末或休息的时候,把照顾孩子、家务活承包下来(工作劳累不能成为借口。不能不考虑父母,只顾自己往沙发上躺着看电视、看手机、玩游戏。)
让父母去安排他们的娱乐活动:种花养草,听歌唱歌,跳广场舞,约朋友钓鱼、下棋,等等。锻炼和娱乐活动都有助于释放压力、缓解情绪。有些老人比较固执,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就更固执,很难在行动上迈出第一步。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耐心,坚持劝说,甚至亲自带着老人去参加活动。等老人慢慢适应了,再鼓励他们坚持活动。
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注意观察细节。有些老人可能不说实情的。需要去看医生的时候一定要去,不能拖延。诊治后要遵从医嘱,经常监督老人的治疗执行得是否准确,有些老人服药,吃着吃着就漏服了,或者吃错了,有时候丢了一个小药片,等等。年龄大了,身体逐渐衰老,听力、记忆力等功能有所下降,对周围事情的反应也变慢了,东西常常放忘了地方。这时候不要说责备的话,如“你怎么又……”“不是告诉过你……”,可以尽量心平气和地说“记得下次……”“下次如果……就更好了”这样建议性的言语比指责型的言语更容易让人接受,伤害更小。记得用心去关注、重视他们的实际需求。
老人克服了自身许多困难,不远千里进城来到我们身边帮忙照顾孩子。抚养子女是义务,照顾子女的孩子,则是一种恩情。我们应该是心怀感恩的。感恩应当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尽孝心的好时候。希望“老漂族”在贡献自身余热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心与尊敬。即使不身处熟悉的老家,也能同样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