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

2020-04-16刘蓓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发展历程

【摘要】零陵渔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2008年,零陵文化局在区艺术文化馆建立零陵渔鼓传承场所至今,在零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有关工作人员及渔鼓传承人的积极努力下,零陵渔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也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就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及目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以此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零陵渔鼓;发展历程;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青年项目“零陵鱼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YBQ051)。

引言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陵渔鼓,在2012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零陵渔鼓”以“湖南渔鼓”分支的身份整合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零陵渔鼓能够传承至今,得以保护与传承离不开零陵渔鼓艺术爱好者的热爱与不断传播与演唱,另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大力保护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积极推动。零陵渔鼓神仙岭小学传承基地的建立是零陵渔鼓继续传承的重要載体,言传身教是零陵渔鼓传承的重要方式,结合小学零陵渔鼓艺术社团的设立,零陵渔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丰富我国艺术文化的形式,体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风貌。

一、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概述

(一)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

渔鼓最开始是从道教逐渐传播到艺术界,经过不断传播与发展逐渐被艺术界所认可。有关资料记载,在明朝王夫之作品《船山遗书》中第六十四册中描述到:渔鼓在民间的存在形态为,“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倚愚鼓而和之”,除此之外,王夫之的著作中还有《愚鼓词》27首。依据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老夫子的作品记载,作者认为在明代之前渔鼓就已经传播到湘南一带,至于什么时候传播到湖南其他地方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渔鼓文化的形成与我国道教文化渊源较深,有文献记载,渔鼓是张果老、吕洞宾以及韩湘子等道教创始人所创的,有着非常浓厚的深化色彩。根据资料考证可以推测,在明代时期渔鼓的文化内涵已经逐渐在湖南地域流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南零陵地区的渔鼓发展已经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零陵渔鼓采用轻快的旋律进行伴奏,并运用灵活的演唱方式使零陵渔鼓被广大群众接受,虽然属于地方曲艺,但是也具有较为高雅的艺术表演技法,当演唱者唱腔起伏大、跳跃方面较强时,到了高潮部分,需运用假嗓音或真假声将其融合在一起方可完成,吸引了大量的人员关注。

(二)零陵渔鼓简介

零陵渔鼓多半取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唱词较为朴素并且通俗易懂,这主要是由于表演者在演唱时,其是以七言律诗作为整首唱词的引子,然后将整首唱词所要叙述的内容娓娓道来,零陵渔鼓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其独特之处,即由整段的唱词与旁白结合,将整个故事呈现予观众面前。曲调最开始是来回演唱进行单曲式或微调式,曲体都是经由起、承、转、合四句的形式结构,将其与现代音乐进行有效结合,可使零陵渔鼓曲式变得更加丰富,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二者简便、轻巧,便于携带,演奏简单。零陵渔鼓的演奏旋律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例如:行腔的跳跃性非常明显,一般以唱为主,偶有一定的说白。唱腔是根据有关曲子的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而逐渐产生变化,通常“以少胜多”是零陵渔鼓最鲜明的特色,渔鼓艺术人可以变换唱腔,一个人可以分饰其中的多个角色。零陵渔鼓的艺术取材很多时候来源于当地民间,唱法与词谱都非常质朴,是一种采用零陵本地本地方言来描述民间日常生活、民间故事的说唱曲艺形式。

二、零陵渔鼓的传承现状研究

(一)零陵渔鼓的传承人--唐天宝

唐天宝是零陵渔鼓的代表传承人之一,出生于1942年,一位热爱渔鼓的男艺术家,从小跟着自己的叔父学唱渔鼓,在他15岁的时候就考入祁剧团,专业学习、表演渔鼓艺术。1958-1965年拜师在著名丑角黄赛雀名下,唐天宝怀着对零陵渔鼓的热爱,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舞台上短暂表演零陵渔鼓的机会,唐天宝依然全心准备,将零陵渔鼓的魅力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唐天宝零陵渔鼓表演得绘声绘色,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纷纷给予肯定的掌声。在1965年的时候,唐天宝加入农村文艺轻骑队,逐渐成长为一名零陵渔鼓的艺术家。

(二)政府推动零陵渔鼓的传承

当地政府及社会团体对零陵渔鼓的关注越来越多,政府不断给予鼓励与支持,加之社会团体的大力推动,零陵渔鼓的艺人们不断创新零陵渔鼓的表演形式,根据民风民俗,呈现出风格多样、艺术丰富的渔鼓作品。唐天宝多年来的渔鼓学习心得为:因为零陵渔鼓作品多取材于民间风俗及民间故事,采用方言将作品呈现出来,在零陵渔鼓传承方面必须采取口传的传授方式,不然很难将其中的韵味表达出来,这些感受从词谱上是很难体会出来的

(三)创建神岭小学零陵渔鼓的传承基地

1.传承基地情况简介

2017年3月份,“零陵渔鼓传承基地”正式建成,但是当前懂得零陵渔鼓的老艺人较少,一些懂得此技术的人年龄都达到65以上,身体欠佳,还有一些传承人员存在生活方面与工作方面的不便。由于当前文化艺术意识欠佳,人们对于渔鼓的认识更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不想接受古老的曲艺模式,不愿学习曲艺,所以,学习渔鼓的人较少,导致传承受到威胁。

2.班级设立

小学渔鼓文化艺术社团主要由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构成,相关资料记载,2018年有社团成员39人,女生32人,男生7人。学员数量依据新一学年的情况实施更新,具体依据小学年级的滚动及学生参与社团的情况进行调整。渔鼓艺术传授时间定为星期二下午两点到六点。

3.渔鼓艺术的学习内容

社团成员会逐步学习零陵渔鼓的相关知识,首先学习渔鼓最基本的演奏方法、渔鼓艺术演唱的基本唱腔及演唱技巧,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及理解能力,有意识地增加渔鼓艺术的趣味性,采用直观法跟练习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切身感受零陵渔鼓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小学生在击打渔鼓乐器的时候,自身机体的肌肉群可以得到有效锻炼,还能够充分挖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唐天宝还依据社团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以及相关渔鼓演唱曲目,例如:《二十四节令》《校园晨曲》以及《唐诗——下江陵》等,与小学生的学习课程互相推动会,帮助神仙岭小学在教学方面实现多样化发展。

(四)零陵地区老年渔鼓传承班的建立

1.老年传承班简介

2017年3月,零陵地区针对老年人对渔鼓艺术的热爱,建立老年大学渔鼓艺术传承班,于2018年3月在永州市党校社区老年大学建立零陵渔鼓老年传承班,传承班建立的宗旨在于做好零陵渔鼓这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零渔鼓演唱团队的扩展与建设,积极引导各界渔鼓艺术爱好者加入传承团队,扩大渔鼓文化艺术的传承队伍,增加渔鼓表演的机会与人员数量,进一步推动渔鼓文化的传承。

2.传承班的班级构成

2018年,零陵地区老年大学渔鼓传承班有34人,永州市党校社区老年大学渔鼓传承班有38人。主要由各界中老年渔鼓文化艺术爱好者组成,渔鼓爱好者每个星期充分利用半天时间分等级开展渔鼓文化的学习。一定时间内互相交流与探讨,将自己对渔鼓的学习心得、学习技巧跟大家分享,共同促进渔鼓学习,提高渔鼓文化艺术的传承质量。

3.老年传承班的学习内容

积极引导不同领域的渔鼓爱好者融入,提高整个教学课程的互动性;重视中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学习的实际需求,并提高其对于精神文化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古城太古韵零陵城》等曲目融入到传承班中,使零陵渔鼓得到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零陵渔鼓是零陵当地别具特色的传唱艺术文化,将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景观、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民风民俗充分反映出来,将零陵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体现出来。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得以持续下去,不仅加强了零陵渔鼓文化艺术传承的力度,体现出零陵渔鼓的艺术魅力,同时对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零陵渔鼓文化艺术在传承方面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目前,通过传承人、政府及社会各界团体的共同帮助,渔鼓艺术传承基地的建立,使零陵渔鼓文化艺术有了更和谐的发展空间。零陵渔鼓文化艺术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与调查,希望本次研究对今后研究零陵渔鼓的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斌峰.浅析非遗项目——零陵渔鼓[J].黄河之声,2015(21):114-115.

[2]胡敏.“湖南渔鼓”生存与保护现状调查报告[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5):106-111.

[3]谭雅钰.零陵渔鼓的传播现状调查及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3):15-16.

作者简介:刘蓓(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學。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发展历程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