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动作不协调? 用游戏来绘制“身体地图”

2020-04-16兰心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4期
关键词:发育动作身体

兰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早教课。其实,早教并没你想的那么神秘,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让早教回家,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提升能力,快乐长大。

孩子走路晚、爱摔跤、动作笨拙、分不清左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笨拙不是我的错

放学路上,姗姗妈留意孩子手上贴了两个贴纸,问道:“这是老师的奖励吗?”姗姗立刻把手背到后面。姗姗妈没有追问,晚上,她收到了数学老师的微信。老师说,今天讲了关于站队的内容,发现姗姗“左右不分”的状况比较明显,所以在孩子的右手上贴了圆形、左手上贴了三角形以便提示。并告诉姗姗妈,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左右,是幼儿园时就应该掌握的本领,大部分同龄孩子已经能根据别人的位置区分左右,姗姗明显落后了。

其实,姗姗妈早就发现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幼儿园时,但凡是听指令做动作的活动,姗姗总比别人慢半拍。再小一些的时候,也显得笨笨的,容易磕碰或摔倒。而且,姗姗胆子也很小,4岁才敢滑滑梯,和那些像小猴子一样灵活的孩子们比起来,她的动作太“笨拙”了!

对这些,姗姍会怎么想呢?很明显,她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别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她却做不到,所以,越是需要动起来的活动,姗姗越是退缩。久而久之,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姗姗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笨拙”不是孩子的主观选择,而是缺少了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本体感。

本体感,又叫运动觉。这个词汇,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陌生,所以,这种能力才常常被忽视。从字面来理解,本体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这既包括肌肉的控制、手眼的协调,也包括身体和大脑之间的协调。大家知道,我们是依靠对肌肉的控制来完成大部分活动的,肌肉的每一次收缩、伸展、弯曲和推拉,以及骨骼、关节的压缩所传递的信号,构成了我们的感觉传导。

一个人的感觉,主要产生在运动中,肌肉和关节不断把信息传入大脑,告诉我们自己的姿势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了本体感。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些本体感失调的孩子,如果没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缺失。

本体感失调,要从日常生活找原因

我们虽然对本体感这个词语感到陌生,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在向我们预警。比如孩子下楼梯时总是看一眼、下一阶,或者不照镜子就摸不准自己的“眉毛”和“鼻梁”,那么,他们的本体感就不是太好。到底哪些因素可以造成本体感发育的差距呢?除去遗传学的因素,我更希望父母们能从生活中去寻找原因,因为,这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

要检验孩子本体感的发育情况,首先要筛查的就是他的坐、走、爬等动作发育,以及和照顾者之间的互动。之前提到的姗姗,3岁之前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爸妈很少在身边。老人腿脚不好,又比较谨慎,孩子一乱爬,就立刻被“揪回来”,基本不带出去玩儿。所以,姗姗的动作发育比别的孩子慢很多,1岁7个月的时候,走路还需要学步车的辅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限制性的教养方式,剥夺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机会,导致动作发育落后。

另一方面,本体感缺失的患病率增加,也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6岁男孩乐乐动作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我建议父母带他多活动、多做运动,他妈妈却说孩子没时间。原来,乐乐报的课外班特别多,每天放学后都要去上课,连周末都排满了。这种重脑力活动、缺少运动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本体感发育的滞后。反过来讲,本体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等认知能力,一个本体感差的孩子,容易影响到知识的学习,还容易导致孩子不自信。

可能很多年轻的父母会说:我们小时候,父母也不知道什么是本体感,可是我们的发育很少出现问题呀?不妨对比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成长轨迹,我们小时候,经常在空旷的场地上自由奔跑,跳房子、扔沙包、捉迷藏……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建立自己和身体的感觉。可是,现在的孩子缺乏运动,缺少自由的玩耍,在一种结构化的教育中长大,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所以,他们不知不觉地丧失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这是父母和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重拾童年游戏,帮孩子完善“身体地图”

刚刚提到了几个我们童年时的游戏,勾起了大家的回忆。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仅带来了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建立本体感的各种技能。

通常来讲,能使肌肉紧张的运动都能够协助本体感的建立。比如扔沙包,孩子们一边跑,一边躲闪沙包,每一次转身或跳跃都调动了大量的肌肉群,促进了无数次的神经信号传导。孩子在反复玩耍扔沙包的游戏后,就会越来越灵活,这就是孩子的本体感发展后对运动技能的促进。

一些看似不太“起眼”的游戏,都蕴藏着意想不到的益处。比如,小时候大家经常玩儿的“翻饼烙饼”,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的探索过程。大人和孩子对立而站,双手握在一起,一边摇晃胳膊一边从怀臂间探头翻过,等两个人都翻过去之后,变成了背对而站的姿势,然后再依次翻过来。这种合作性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大关节活动,让孩子对身体的支配感更强。

除了支配自己的身体,本体感也包括对物品的控制。小时候,我们无聊时用一个手指顶着鸡毛掸子到处走,或者用手指顶着铅笔,和别人比赛谁坚持的时间长,这都是在锻炼本体感。再有,像踢毽子这样的游戏,既需要身体平衡,也需要视触觉协调才能做好。所有的这些活动,都能在练习中得到提升。如果父母有意识地和孩子玩儿这些游戏,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本体感。

除了经常做游戏,本体感的训练还要额外注意两点。

首先,本体感的运动是建立在触觉的基础上的,而触觉训练,越早开始对孩子越有利。比如,我们给几个月大的婴儿洗澡时,就可以通过抓痒痒等方式,刺激孩子感受自己的不同部位;通过抚触活动,促进孩子的动作和大脑之间建立链接。或者,我们给两三岁的孩子刷牙时,用牙刷触碰孩子口腔内的不同部位,让孩子对身体的不同部位有细致的感受。给孩子下命令时,也可以有意地用一些方位词:“玩具在你右手边呢!”类似的提示,可以使孩子给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物品建立关系,脑中有了空间图。

其次,本体感的另一个基础,是孩子的平衡感。大脑中的前庭部位,主宰着一个人的平衡,前庭可以综合判断头部位置和身体变化的感觉。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平衡感,我们可以做一些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改变身体和头部的位置,促进孩子的前庭发育,让他们在运动中变得更加平衡。比如,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趴在滑梯上,俯冲下来,大人在下面保护,鼓励他们尝试和挑战。我们也常常看到做感统训练的孩子坐在一个大大的陀螺里转来转去,这都是在锻炼孩子的平衡感。其实,这些活动在家里也可以做,找一个比较大的桶把孩子装进去,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慢慢转动,或者两个大人用一条大的浴巾兜起孩子慢慢摇摆,这些活动既有趣又有锻炼作用。

孩子本体感的建立,就是在一次次刺激中不断地调整身体的认知,最终形成肌肉的记忆,在大脑中绘制身体的地图。我们提供的所有活动和训练,都是通过一些有趣的表象,吸引孩子们不断地活动自己的肌肉和关节,最终完善自己的本体感觉。

猜你喜欢

发育动作身体
下一个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
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