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了心理学,带娃咋更拧巴了?

2020-04-16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4期
关键词:直觉育儿节点

周公子

学习育儿心理学的父母有一万个理由感到焦虑,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即使没学心理学也会惴惴不安。而他们的存在也反映出,知识本身不是焦虑的来源,至少不完全是。

前两天,我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我的孩子两岁,正是烦人的年龄。今天,她老缠着我说要去花园玩儿。我心情不好,就吼了她几句。但是,我关注的育儿大V说,两岁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时候,我这么吼她,会不会影响她的心理发展啊?我应该怎么补救呢?”这位妈妈的留言是断开10行分别发过来的。我一点开,就“噌噌噌”地刷屏,如同她内心的焦虑一样。

这种焦虑放在以前是很少有的。50年前,父母只要把孩子健康养大,不要学坏,就够了;30年前,孩子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品德,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父母就算是功德圆满了。以前的父母不知道“原生家庭”,更谈不上为“自己在亲子互动中的表现”感到焦虑。实际上,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自然也不会为此而烦恼。

如今,一切都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心理学知识,父母们也逐渐认识到:原来,成年人的性格跟小时候的经历息息相关啊!原来,父母的情感模式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就算父母没有恶意,但一个不小心,有些做法竟然也会成为孩子毕生的阴影……知道这些以后,有些父母就比“无知”时更焦虑了。他们会认真地拿各种心理学知识比照自己,结果孩子教没教好不知道,但明显的是,他们自己已经快要被焦虑压垮了。

这种现象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呢?为此,《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做了一项调查—学了育儿心理学后,你会不会时常担心自己教不好孩子?在回收的3859份有效问卷中,7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自己或身边人是这样的。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答案是D(有些人就是特别容易不安吧),也是占比最少的,这类受访者清楚地知道,尽管那些学习育儿心理学的父母有一万个理由感到焦虑,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即使沒学育儿心理学也会惴惴不安。而他们的存在也反映出,知识本身不是焦虑的来源,至少不完全是。焦虑的人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影响,这种认识将为我们缓解“心理学知识焦虑”提供出路。

选择最多的是C(现在都是两个孩子,父母精心养育,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这其实反映了人们从追求“多生多育”到寻求“优生优育”的进步,同时也折射出重“质”背后的时代压力。那么,同样是少子女时代,20世纪80年代的父母为什么没有现在的父母焦虑呢?

选项A(现代人压力大,本来就焦虑)和B(某些大咖喜欢鼓吹“父母必须完美”“孩子的问题在父母身上”,这种话说多了,父母容易焦虑)则回答了这一问题。

A是从环境层面进行说明的,虽然如今的人们在生育时依然跟30年前一样“求优”,但社会的节奏、竞争的激烈程度却大不一样。过去,人们认为自己把孩子养得一般,他们也能活得不错。但现在,特别是大城市的父母,自己都觉得是在“精英世界”之中挣扎,生怕孩子不能成为精英,就要沦落到下一阶层。所以,他们总是努力“精益求精”,无形中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高。

B则指出了,在焦虑的世界中,要学会分辨。有些专家或机构会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苛责父母,比如强调孩子挨骂就一定会受伤害,或者反复鼓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以此来蛊惑父母接受他们设计的、昂贵的“起跑线”。在这些聒噪的声音中,有些敏感的父母就会受到暗示,跌入他们的紧张陷阱。

这个结果反映出两个有趣的规律。

第一个规律是“焦虑的本质是冲突”,4个选项呈现出4种冲突:A(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完全不一样,让人担心“我是不是做错了,害了孩子”)是自身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冲突,B(太多知识铺天盖地,感觉一时消化不了)是知识和自身消化能力的冲突,C(老师意见不一样,不知道听谁的)是外部环境冲突对自身的影响,D(学了新知识,回家运用,遭到家人反对)是自己和环境的直接冲突。

只要有冲突,就会引起家长的焦虑。庆幸的是,这个规律也提供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想办法解决冲突。比如当我们接受某种育儿知识的时候,可以在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们中间充分讨论,利用“同声同气”的环境巩固知识,同时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第二个规律是“解决自己比解决别人要难”。选择排前的两个选项A和B都涉及自身的冲突,哪怕是C,看起来是不同老师(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也是自己辨别能力的问题。只有D是自身没有冲突,却遭到了环境反对。这个现象也说明,我们在学习育儿心理学的时候,首先要自己学深学透,让自己淡定起来,这样我们去判断各种情况时,就会容易多了。

这部分的调查主要描述了“如何处理知识焦虑”。其实,知识焦虑的本质就是焦虑。所以,处理方法也是“针对焦虑背后的冲突”。正如46%的人选择的,处理冲突带来的情绪,认识到自己爱焦虑的特点,学会减压,学会宣泄。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知识的同时,无惧知识触发的内心风暴。

而A(有些焦虑是知识还没学透,一知半解才焦虑,所以应该加强学习)和C(多关注几个老师,听听不同人的说法)实际上都在处理冲突的节点。一个节点在自己身上,由于知识不巩固,一知半解才导致焦虑,所以需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另一个节点在环境之中,需要通过多多比较来形成自己的想法。这两种学习方法通常会被交替使用,以便内外结合,增强自己对学习的信心。

至于B(带孩子可以听从直觉),很容易被理解为“放任自流,不去学习知识”。但从积极的角度看,它也提示我们,其实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中,赋予了人类很敏锐的直觉,让妈妈能在嘈杂的环境中捕捉到孩子微弱的哭声,也能让她知道孩子到底是害怕了还是肚子饿了。还有,“应该怎么办”的技能都已经写在基因密码之中了。

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直觉,仅仅靠文字和权威的话语来养孩子。相反,应该打开感官,聆听直觉,尊重孩子的感受,并与知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的育儿方式才算得上是“量身定做”,真正地适合孩子,也适合父母。

猜你喜欢

直觉育儿节点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基于移动汇聚节点和分簇的改进节能路由算法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48)
你的直觉靠谱么?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育儿神器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育儿Q&A
育儿Q&A
浅谈基于P2P的网络教学系统节点信息收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