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胜拖延:帮助宝宝管理时间

2020-04-16陈心旗

心理与健康 2020年2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原则事情

陈心旗

相信爸爸妈妈们对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早晨起来赶着上班,宝宝却叫了三遍都不起床,好不容易爬起来还磨磨蹭蹭半天穿不好衣服,洗脸刷牙就像慢动作的树懒一样;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就看到宝宝在看电视,说好再看10分钟就去看书,可到了半个小时宝宝还是拖拖拉拉不肯去,若是强行关掉电视,宝宝就开始又哭又闹。如此场景每天上演一遍,爸爸妈妈是生气无奈又心累。更有爸爸妈妈担心:孩子小时候就拖拖拉拉,长大以后学习、工作上都有“拖延症”可怎么办呢?

的确,长大后的行为问题多半与幼年时期的习惯有关,而3—6岁正是宝宝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让宝宝学会时间管理,不仅可以解决爸爸妈妈当下的烦恼,更是在为宝宝未来高效率、有品质地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急性子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连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小事,宝宝都要磨磨蹭蹭呢?其实宝宝拖延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宝宝缺乏时间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相比于视觉、听觉等基本感觉,宝宝的时间知觉发展相对较慢,学龄前孩子的时间知觉还处于极不准确、极不稳定的状态。如果不是在日常教育中有意培养,一般情况下,5—6岁的孩子还不会使用“一分钟”这样的时间标尺。而且,与我们大人不同的是,孩子做事情不以效率为目的,在他们的认知当中,时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内心也不会有一个“to do list”,所以“抓紧”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肌肉发展不完全,需要更多时间完成日常动作。

宝宝的肌肉发展不像成人一样健全,有些我们认为很简单很迅速就能完成的事情,对于宝宝来说却并不容易。特别是像扣纽扣、系鞋带这样的精细动作,宝宝做起来的难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他们的确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好。

※来自父母的影响。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会根据父母的行为来构建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生活中懒懒散散做事拖拉,那么宝宝就很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一些父母性子比较急,看到宝宝磨蹭就会各种催促甚至是批评,那么宝宝在做事情时就会缺乏信心,会因为害怕受到大人批评而小心翼翼,从而耗费更多时间。

※拖延是无声的反抗。

当我们大人面对自己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常常会用拖延的策略来消极抵抗。宝宝也是如此,当孩子面对诸如练琴、跟陌生人问好、穿自己不喜欢的衣服等自己觉得没有意思、父母强迫自己去做的事情时,更容易表现出拖拉等行为。特别是一些5—6岁的大幼儿,他们的拖延除了与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有关,还可能是在表达对家长的控制、要求和管教的不满,或者对所做事情没有动力,用磨蹭来消极抵抗。

了解了宝宝拖延的坏处和拖延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宝宝做出改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宝宝的时间意识,让宝宝学会时间管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教会宝宝时间管理的原则,把握好这些原则,在运用具体方法时就更加轻车熟路了。

※第一个原则 先认识时间,再管理时间。

如我们前面所说,3到6岁的宝宝时间知觉还未完全建立,他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更多是和生活事件相联系的,比如天黑了要睡觉,去幼儿园的时间是早晨等。这个时候直接要求宝宝“看十分钟电视”或是“再玩半个小时就去睡觉”,宝宝是无法理解的。在帮助宝宝做出时间规划和管理之前,要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时间的认识。

※第二个原则 父母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陪伴的時间最长,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被孩子听在耳朵里,看在眼里。而且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还会向父母提出“为什么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还要求我来做”这样的灵魂拷问。所以,为了宝宝更好的明天,父母要先养成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为宝宝作出表率而又不过于急躁地催促和批评宝宝,宝宝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个原则 用游戏管理生活。

宝宝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通过“道理”“方法”来改变行为,只有有趣的东西才会吸引他们。心理学家也发现,3—6岁幼儿的感知觉、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化等心理发展过程都是在游戏中实现的。所以,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创造和改进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宝宝在“玩”中学会规划时间、管理生活吧。当然,在后面的课程中,老师分不同的年龄段教爸爸妈妈一些具体实用的小游戏,来帮助宝宝培养时间感,学会管理时间。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原则事情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把事情写具体
爸爸妈妈,我能行
一级浪漫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