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西部山地旅游发展对策

2020-04-16刘丹凤吕菊慧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地区山地景区

刘丹凤,吕菊慧

(1.郑州工商学院郑州;2.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商丘)

引言

据统计,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82%,近40年时间增加40.9个百分点,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广大农村正经历亘古未有的变化,“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问题日趋严峻。在此背景下,城市居民期望回归田野接触自然的心情更为迫切,加上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直接促生乡村旅游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多样化的乡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期望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河南省地处中原,自古就是农业大省,乡村地域广博,境内西部山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当前形势下,仍有较大潜力,因此,适时开展西部山地旅游发展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1 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1.1.1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村人口、资源不断迁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经济驱动要素急剧流失,城乡差异不断加大。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论断之一就是农村生活条件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对改善生活条件需求差异大,农民侧重在物质方面,城市居民倾向于精神方面。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适时提出,以求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新的机遇与保障,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1.1.2 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精准扶贫目标。“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产物,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实质是乡村地域产业发展、生活条件改善问题。我党历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滞后等问题,不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为此提供了解决思路,培育农业新业态,丰富就业增收渠道,为实现精准扶贫提供政策保障。

1.2 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内容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基于彻底解决长时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而提出的国家级战略,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注重乡村空间、人、自然、产业的和谐,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最大限度地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重构诗意栖居的乡村人居环境。

产业兴旺是核心,落实在生产空间。注重农业新业态、新载体的培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生态宜居是重点,落实在生态、生活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格局,注重山水田林草及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永续动力。乡风文明是保障,落实在生活空间,传承乡村特色文化,保护古建、古树、古井等遗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保障。治理有效是关键,落实在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动员一切参与力量,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落实在生活空间,富裕除了物质富足外,还应包含精神满足。

1.3 乡村振兴战略对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山地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区域,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乡村振兴战略对其旅游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培育旅游新兴产业。工业时代积极发展乡镇工业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合,小城镇只能以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1],旅游业可作为产业发展引擎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积极培育产业新载体、新业态引导乡村经济的绿色生态高效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城镇旅游发展得到战略层面上的指导,有助于物联网、生态休闲等新产业的发展。

1.3.2 挖掘特色传统文化。山地乡村相对于城市具有浓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然而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有效保护与挖掘,面临被忽视乃至破坏的境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风文明”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保障,在此背景下,山地乡村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特色传统文化,保护古建、古树、古井等遗产遗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旅游发展形式。

1.3.3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长时间以来,由于乡村地区人们环保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地域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虽具有一定环卫设施但环境状况也不乐观,人工改造化现象过于明显,自然本真丧失,农村人居环境亟需改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生态宜居”实质上就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格局,注重山水田林草及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恢复山地区山水人原始本真状态,实现山水人文生态旅游永续发展。

2 河南省西部山地旅游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西部山地区域范围

2.1.1 区域划分原则。(1)行政完整原则。旅游产业的发展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上级旅游管理部门对下级管理部门负责[2];区域划分不能出现多个管理机构,更不能出现区域交叉现象;同时区域的划分要便于对数据的采集及政策落实。结合行政完整原则,旅游区域的界线划分应以行政界线为依据,体现唯一主体管理。考虑到当前数据统计的口径及收集难度,河南省旅游区域最小的单元以地级市行政边界所属范围。(2)地形原则。地形是决定旅游资源的先天条件,也决定当地旅游开发建设及游客的流向,不同的旅游特色体现不同的地形条件。旅游区域划分应将地形纳入,体现整体旅游资源风貌,同时也便于上级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监管保护工作。当然,旅游区划分在考虑地形原则的过程中,需考虑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尽量满足研究主体与地形在空间尺度上一致。(3)方位参照原则。对于旅游区方位的描述,往往是选定特有参照对象,以此描述研究对象位于参照的东西南北位置,进而表达较为准确空间位置,符合人们对研究对象所处位置的空间感觉。方位参照往往选择行政地域、交通线路、河流、湖泊及山体等,在实际研究中基于政策的有效性和资料收集方便性,方位参照的确定不能过于精确化。

2.1.2 区域划分结果。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省域地形有南阳盆地,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山地以及黄河和淮河等平原,地形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在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宏观尺度(河南省西部),结合区域划分的行政、地形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方位参照为京广铁路,河南西部即是京广铁路线以西的区域,具体结果如图1,河南西部山地区域包含洛阳、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南阳等六地市,也是文章探讨的主体对象。

2.2 西部山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根据区域划分结果,此区域占省域山地面积的90%以上,是河南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域,拥有5A景区7家,4A景区73家,河南省5A、4A景区共177家,西部山地占45.19%。2018年河南旅游总收入8120.21亿元,游客总人数7.86亿人,西部山地区旅游总收入2643.88亿元,游客3.52亿人,分别占32.56%,44.82%;在河南省强力旅游政策的驱动下,西部山地区旅游业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困境。

2.2.1 山地旅游特色消失,同质化突出。西部山地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开发规模和收益取得一定增长,但受开发理念及城镇化冲击,山地特有的淳朴乡间气息被世俗化的经济利益所吞噬,自身特色在慢慢消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忽略自身特色的挖掘,不注重景区生态保护及重构,破坏地域自然和文化生态,盲目追求所谓的“网红”设施建设;其二山地特有由山体、水系、植物、道路及地貌等构成的肌理形态[3],被盲目经济活动开发之后,破坏原真性和艺术性,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其三,山地旅游开发产品单一,层次较低,大部分地区往往注重于农家乐“吃”的需求,参与互动体验的产品少,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2.2.2 山地旅游交通、通讯服务亟需改善。西部山地区旅游点较为分散,前往旅游目的地交通方式除自驾之外,缺乏旅游直通大巴或者其他便捷快速交通方式,同时在主要地级市客运站也缺乏相应交通选择方式指引。一些旅游点停车场规模严重不足,缺乏应对高峰车流量的响应机制;景区内部人行步道老化,缺乏护栏和警示设施;山地景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线网、手机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应急通讯设备严重不足。

图1 河南西部山地区范围示意图

2.2.3 重经济利益,缺乏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山地区旅游景点被企业所承包开发,更关注经营成本的回收及利润的提高,游客验票之后的旅途完全是陌生的,景区指引标志不清或损坏或缺乏,走错路、回头路、赶不上返回车的现象时时发生。山地区居民作为当地旅游资源的直接受益者,直接诉求是就业机会的增加、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环保意识的不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诉求反而不强,但也存在如白云山风景区个别农户就十分关心景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然而现实情况是景区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工资不高,农民更愿自己创业,但由于缺乏资本和小农意识影响[4],忽视个体长远发展,常发生欺客宰客现象[5],导致旅游地缺乏人文关怀。

3 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旅游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河南西部山地区应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宜注重内涵特色挖掘、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新业态、构建新载体、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调人文关怀等思路优化旅游发展条件,体现在政府、旅游开发企业、居民等方面。

3.1 政府层面

3.1.1 开展山地旅游空间规划。开展一切建设活动的前提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给以指导及控制。山地旅游区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脆弱,更需要合理的空间规划给以管控。山地区地方政府应结合地域实际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编制思路及发展方向应委托专业人士给以分析与把握。通过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背景及政策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特色资源、旅游服务设施等现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把脉,分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思路[6]。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邀请当地旅游开发企业和居民参与,认真考虑其诉求,增强规划的实施性;此外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旅游地点村民新建宅基地的控制及老旧宅基地整治,做到统一设计,体现旅游地自然人文内涵。

3.1.2 积极改善对外交通联系。旅游景点相对较为分散的特征,要求旅游业有方便的对外交通及景区交通服务设施给以保障。随着郑州至万州高铁(南阳设置站点)、郑州—登封—洛阳城际铁路建成通车,西部山地区对外交通将得到根本改善。但是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高铁站至县级、乡镇的旅游点缺乏直接的交通联系,靠近地级市的景区对外交通相对较为便捷,距地级市较远位于县级、乡镇的景区对外交通不便。为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同客运站协调,在高铁站或者地市级客运站设置直达景区的班车线路或其他交通方式。

3.1.3 强化旅游服务监管机制。西部山地区旅游服务意识普遍不高,开发企业和居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游客自身精神需求。地方政府应本着旅游长远发展原则,尝试建立景区去商业化机制(景区游玩路途中不应设置密集的商业点);强化旅游服务监管平台及服务保障机制建设(设置投诉积分制、事故率等考核机制),加大监管服务队伍建设力度,设置景区服务暗访调查小组。积极搭建景区互联网、手机APP投诉平台,提高投诉处置效率,同时,积极开展旅游服务人员从业培训,探索景区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和积分制,以此强化景区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地方政府除了监管职能还应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及发展平台,满足旅游业对外打造知名度的需求;为旅游企业及居民提供培训、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5]。

3.2 企业层面

3.2.1 打造山地旅游新产业。旅游开发企业作为旅游景区发展、建设乃至保护的责任主体,应该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发展旅游新产业,深入挖掘自身景区历史人文山水内涵,结合民俗风情和特色农产品,打造设计旅游产业新品牌和特色农产品旅游,产业的设计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此外应及时了解游客群体需求,组织知名咨询公司开展游客对景区满意度调查分析,了解不同性质游客多样化需求,为不同游客提供适宜出游服务;山地旅游季节性较为明显,为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在旅游淡季设计新旅游产品,如亲子类体验、登山健身趣味比赛、丛林探险、名人综艺等创新产品,以吸引游客[7]。

3.2.2 加强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内部护栏、木桥、石板路、木质台阶等基础设施在旅游旺季使用频繁、使用强度大,导致老化速率较快,个别导向牌也存在被游客无意碰倒损坏而长时间得不到修治的情况;垃圾箱填满长时间无人处置等,作为开发建设主体应注意加强维护修缮力度,建立巡视巡查管理机制,同时在旅游线路一定间隔设置义务服务点并安排专门责任人;加快建设数字景区,与通讯公司合作建设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后备停车场管理机制,为旅游旺季车流量提供保障。

3.2.3 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对本企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活动,强化服务意识;探索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服务标准与规范;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服务研讨会,集思广益探讨旅游服务改进方面;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旅游服务场景模拟大赛并提供外出参加旅游服务、考察的机会。总之,旅游企业以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旅游地人民的热情为出发点,增强旅游地区的人文关怀情感。

3.3 居民层面

山地旅游为当地居民带来收入,但由于小农意识及长远发展目光短浅,往往自我发展,倾向于“单打独斗”、“为了抢客,扰乱市场秩序,相互之间仇视现象突出”,为此,需要在当地居民间建立组织机构,如“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为统一分配客流、统一价格定位、统一服务设施提供组织保障,并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山地区旅游的长足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地居民应积极参加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类培训活动,树立旅游业长远发展意识及保护当地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山地旅游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河南省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省域旅游业发展。西部山地区作为全省旅游的重点区域,在充分把握机遇的前提下,应深入分析自身不足,并及时给以解决,方能在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山地区山地景区
山地草甸
安徽省东至县柴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辉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柴北缘阿木尼克山地区斑岩系Cu、Mo-Pb、Zn、Ag-Au成矿模型初步研究
『摘牌』
“摘牌”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某景区留念
山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