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2020-04-16王海溥岳爱民

微创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引流术细菌性难治性

王海溥 岳爱民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普瘤二科,新乡市 453000)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区持续性疼痛、呼吸困难、腹泻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1-2]。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抗生素、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该疾病,其中对于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抗生素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效果较差,而外科手术往往创伤大且术后并发症多,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和忍耐[3-4]。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震动的方式让分子产热,进而达到有效消融病灶的介入技术。有研究报道[5],其在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中具有较好的效果。鉴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84例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对比射频消融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经B超或CT、MRI确诊为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2)符合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指征;(3)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手术禁忌证;(2)不符合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指征;(3)不能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4)合并有心、肺、肾等严重疾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对照组男32例,女10例;年龄59~76(67.68±7.51)岁;肝脓肿直径4~12(8.12±2.76)cm;病灶个数3~6(4.52±1.02)个。研究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60~76(67.71±7.53)岁;肝脓肿直径4~13(8.14±2.78)cm;病灶个数3~6(4.53±1.04)个。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采用超声确定脓肿位置,并确定穿刺点及穿刺深度。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及局部麻醉。在超声引导下将16F套管针刺入脓肿内,抽出针芯,并把固定导管丝置入导管内。将脓腔内的脓液完全吸除后,用生理盐水清洗脓肿,直到清洗液变清澈。最后将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袋导出引流液。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每天用甲硝唑液冲洗脓腔并观察变化,直至无明显脓液流出后可将引流管拔出。

1.2.2 研究组 给予射频消融治疗。首先采用超声确定脓肿位置、大小及数目,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喉罩全麻。然后建立3个7 mm左右的trocar孔,在超声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刺入脓肿,采用先深后浅和重叠消融方式进行消融,每个消融点消融10 min。消融结束后在脓肿局部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每天用甲硝唑液冲洗脓腔,直至无明显脓液流出可将引流管拔出。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其中脓肿最大直径<3 cm,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脓肿直径缩小50%以上,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判定为有效;脓肿无变化或恶化,病情加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临床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3)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热、疼痛、感染、恶心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的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x±s)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略低于对照组的26.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肝脓肿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和阿米巴性三种类型,其中细菌性肝脓肿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约占肝脓肿发病人数的80%[6]。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区持续疼痛、呼吸困难、腹泻等,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7]。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常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中晚期患者则采用手术方式[8]。其中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往往并发症较多,随着超声、CT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中晚期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9],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的效果往往不佳,并且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往往病灶较多,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不适用。

射频消融是一种在CT或B超引导下,将多极子母针消融电极准确刺入病灶部位,并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将射频脉冲能量通过多极针传导到病灶组织中,引起组织内带电荷的离子运动,即摩擦生热,从而使病变细胞坏死、杀死周围细菌的新技术。研究表明[10],该方法疗效确切,创伤小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结果发现,应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0.05)。其原因一方面是射频消融通过射频脉冲能量直接杀死细菌,且能够使脓肿凝固性坏死,从而治愈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另一方面,射频消融可有效破坏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的“蜂窝状”或“多房”结构,加速愈合。

射频消融在治疗过程中创伤较小,在多种癌症等难治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11]。另外,相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其操作过程更简便。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者(均P<0.05)。同时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略低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的26.19%,提示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上述结果与柯山等[12]研究的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相比,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引流术细菌性难治性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