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陪伴在亲子教育中的实践策略初探
2020-04-15李朝英
李朝英
摘 要:近年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伴相生的是,独生子女群体普遍存在唯我独尊、缺乏同理心、人际交往能力弱等现象。由此,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话题。文章结合具体案例,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亲子教育;共情陪伴;情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107-02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体会对方的感情和需要,并且让对方知道“我理解你、关心你、尊重你”。古训“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强调的就是共情。现实生活中,我们则习惯性地把共情能力的强或弱,分别称之为情商高或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深化,共情能力教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话题。有关研究表明:缺乏共情能力的幼儿,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走进他人的心理世界,站在他人的立场去体验其情感和需要。放眼长远,缺乏共情能力的幼儿,成人后与人相处共事的能力势必较弱,一般很难取得骄人的成就;更有甚者,还有些人会因此做出极端的行为,招致严重后果。
在促进幼儿心智成长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固然非常重要,而作为幼儿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多,对孩子的影响最全面,在培育孩子共情能力、铸就其情商方面,更加责无旁贷。下面联系个人的工作、生活体验以及优秀家长成功的亲子教育经验,结合典型案例,着重就父母如何做好共情陪伴工作,提升亲子教育质量,简要分享一得之见。
一、放下身段是基础
现实生活中诸多成功的亲子教育案例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共情能力,至关重要的是,父母、长辈应放下身段,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多以平等、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互动,这样才有望达成教育、引导的目的。生活中,孩子身上难免会出现不信守诺言、无理取闹、唯我独尊的情形,如果父母一味地讲大道理或粗暴呵斥,往往收效甚微。此类方法并不值得推崇。日积月累,亲子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糟糕。父母要试着与孩子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关系,多采用换位思考、持有同理心的、有温度的相处模式来直面问题。
譬如:遇到孩子不想吃饭时,父母如着急强迫或大声训斥,往往都难起作用。如果换成蹲下身子,耐心开导:“宝贝,我们不是说好下午要去滑旱冰吗?滑旱冰可是需要很多能量的哦,你不把肚子喂得饱饱的,到时候可是没有力气滑了。”这时,孩子马上感觉这是为他好,自然会心甘情愿、开开心心地吃起饭来。
又如:家长要求孩子去睡觉,可他还想再看一会儿电视,如果家长说:“不许看了!快关电视,去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孩子非但不会乖乖听话,反而会跟家长“对着干”,相信很多妈妈都深有体会。而如果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说:“宝贝,咱们拉钩,妈妈允许你再看5分钟,5分钟后就去睡觉了,好不好?”这样的方式,孩子往往乐于接受。
二、点滴做起是根本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他(她)要的任何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几乎可以得到满足。加上家人、长辈长期的溺爱、娇纵,不少孩子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因而,教育孩子平时要学会关注他人,进而学会理解他人,逐渐改正唯我独尊的毛病,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中国家长普遍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无原则的爱,久而久之,他人的付出在孩子看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孩子会养成“无心”的习惯,导致共情心理的缺失。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帮助其从点滴做起,养成“有心”的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理心、感恩心。
案例:某个周日,子轩一家三口去商场购物。爸爸边走边不停接打业务电话,妈妈忙着采购生活用品,子轩则直奔儿童玩具区,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玩具恋恋不舍。最终,他抱起三个奥特曼跑去找妈妈。“家里的奥特曼都能摆摊了,不许买了!”“不嘛不嘛,我就要!”妈妈极力阻止,儿子不依不饶……
眼见呵斥、拒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子轩妈妈思前想后,终于冷静了下来。于是,她蹲下身子,把孩子揽入怀中,手掌轻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商量:“宝贝,你很喜欢这些奥特曼,对吗?确实挺漂亮的。你想想这三个里面是不是有和家里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我们就不再买了。”妈妈通过鼓励让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子轩最后只留下一个没有买过的新品奥特曼。
拥有这样一位愿意与孩子“共情”的妈妈,是多么的幸运!在这里,子轩妈妈用共情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这种陪伴方式中,妈妈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系列行为中,关注孩子的想法、情绪,用平等、尊重而不失底线的方式来和孩子互動。不难想象,在这种亲子互动模式下,责任感、同理心、感恩心的种子,已经悄悄地植根于孩子的心田里了。
三、以身作则是关键
共情能力是构成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能力,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父母共情能力的表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沐浴在爱的环境中,对孩子感受和学习共情能力尤为关键。
譬如:让孩子从小养成懂礼貌、知感恩的习惯,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许多父母只是停留在当面说理教育或背后批评的层面,其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方面,紫萱妈妈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发现孩子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就微笑着对孩子说:“紫萱,你是不是忘记说什么了?”紫萱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紫萱,我代紫萱感谢您!”紫萱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表示感谢,不懂礼貌,于是马上也奶声奶气地说:“紫萱也谢谢阿姨!”
可见,在很多细节上,只有父母自己做好了榜样,孩子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会共情。
四、角色扮演是捷径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必修课,幼儿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其实,这种方式也可应用于亲子教育之中。如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父母、家人配合孩子演戏,通过让孩子站在别人的视角考虑问题,能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促进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最终迁移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皓宇是个调皮的男孩,抢夺他人的玩具、捉弄他人是家常便饭,对其呵斥、说理、体罚都无济于事。后来妈妈想出了全家做“蜜蜂采蜜”游戏的办法,让皓宇爸爸在家里藏了一些贴贴纸当作花蜜,母子两人则扮演勤劳的小蜜蜂,比赛看谁收集的“花蜜”多。皓宇跑来跑去,很快就收集了很多,但妈妈却站在原地,等皓宇准备交差的时候,就把“花蜜”抢来,交给爸爸,获得了胜利。皓宇自然不服,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问皓宇:“你觉得妈妈的做法对吗?”皓宇愤怒地表示抗议。这时,妈妈告诉皓宇:当你抢其他小朋友玩具的时候,其他小朋友也会像你现在这样伤心,而你的行为就像妈妈一样是个强盗。通过体验了一次“受害者”的角色,皓宇爱抢别人东西的坏习惯终于改了。
以上的案例就是把“我”当作“你”,通过角色扮演,成功地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让孩子换位思考,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真是润物细无声。
五、扩大关注是良方
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后,引起全国上下广泛热议。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在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就幼儿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健康生活,具体的,可细化为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这些维度或指标,都是构成共情能力或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观现实中的不少孩子,从小就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呈现出不足,这其实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工作忙,无暇关注孩子的情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溺爱有加,一味付出,无从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蜗居在城市森林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互动,整日与电视、电脑、手机为伴,失去了学习和体会共情的机会。因此,父母应该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让孩子融入鲜活的生活中,“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有鉴于此,家长应尝试帮助孩子扩大自己的关注圈:多带孩子走向户外,爬爬山、游游泳、逛逛公园;不定期地进行亲子游,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美好;多带孩子听听励志演讲,感受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观察周围事物、人物的习惯,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象、猜测;多与孩子深入互动,体察孩子细微的情感波动和所思所想;多备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绘本读物,进行亲子阅读,使孩子把阅读和愉悦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北京师大心理学院伍新春教授曾在“共情陪伴——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课题研讨会说过,0~6岁是个体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儿童不仅需要在智力上获得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在情感层面有所收获。他们要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和人际问题。这些非智力因素会影响人的一生。
六、结语
幼儿的共情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需细水长流,集腋成裘。至关重要的是,父母、亲人以及幼教工作者,应做到时时、事事、处处有心、用心、细心地共情陪伴。只要抓住孩子情感萌发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乖宝宝”!
参考文献:
[1] 张淑满. 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2):55.
[2]海英,段兴华.共情能力培养对公德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3):86-88.
[3]朱龙凤,张献英. 共情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淮北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