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班主任如何推动班级小组合作建设
2020-04-15张琼如
张琼如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班主任纷纷转变教学管理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新形势下,班主任要想提升班级管理效果,就要创新管理方式,引进小组合作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管理学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协作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文章结合实际班级管理情况,对班主任如何推动班级小组合作建设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农村学校;班主任;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03-02
一、引言
现代社会学生显现出更加独立的思想意识与人格,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明显增强,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学生情况。因此,班主任引进了小组合作管理理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班主任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个别个性鲜明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强化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此外,班主任还要全面考虑班级学生的生活情况、家庭情况、个人阅历及个性特征,制订出具有针对性、引导性的小组合作模式建设策略。
二、班级小组合作模式建设理念
小组合作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班级管理方法。这一理念提倡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意识,积极主动进行探索,主动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模式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为人处世、学习生存的关键形式。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学生为活动主体,小组为活动的载体,教育教学活动则是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将学校作为第二个家庭,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爱与关心。[1]
三、班级合作小组的建设价值
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小组合作模式建设,形成班级合作小组,是班主任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管理的主要手段。班级合作小组是班级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
此时,班主任面对的管理对象不再是一个班级的学生,而是班级中的各个小组,可以针对每一小组进行管理,再由组长管理组员,形成“自上而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合作小组的建设能够有效形成班级小组文化,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组员情况,形成小组文化,班级各个小组的文化会最终形成班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
四、班级合作管理小组建设案例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地区的留守儿童和外地学生,其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左右。
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定期开展了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活动。根据活动情况可以发现,班级中的离异家庭学生及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情况较为脆弱,其主要特征是外表坚强勇敢、乐观向上,内心脆弱,对外界的反应较为敏感,且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离异家庭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没有形成健康的情感价值,缺乏良好的生活态度。此类学生在班级中的主要表现为玩乐或认为学习没有用,觉得没有压力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状态,如郑同学。
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心理轨迹之后,班主任决定建设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为此类学生提供关爱、信任与理解,帮助此类学生建立正常、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促使其形成团队意识。
首先,将班上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保证4人为一个小组,将传统的双座模式调整为4座的课堂布置模式,便于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以班上郑同学为例,将郑同学提升为小组组长,初步让郑同学形成小组责任意识。然后,给郑同学布置任务,让他负责调配午餐,引导其自我约束与管理。在此过程中,郑同学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及时转变自身角色,感受了来自教师与同学的善意,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班级日常管理活动中,如运动会、班级卫生管理等;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他不再说脏话,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开始学习,甚至会在班级小组的微信群中提出问题,已经完全脱离了班级D类学生的群体,在各种会考中的表现逐渐好转,其中生物会考及格了。此外,针对郑同学的转变,班级其他学生统一给予认同与肯定。在学生互评环节,其他学生对郑同学的评价由最初的“差评”逐渐转变为“好评”。郑同学摆脱了“熊孩子”的帽子,成为班级学生群体中的“暖男”。[3]
其次,班级合作小组的建设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组合。班主任要重点关注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學习能力、学习水平、特长、优势等,将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平均划分到各个小组,实现班级学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相当,形成积极健康的小组竞争机制,进一步强化班级小组建设效用。这一方法主要是强化各小组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一名成员的优势与积极性,且避免出现个别小组中的个别成员过于优秀而其他成员无用武之地的情况。
在郑同学的管理引导过程中,小组同学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他的肯定与认同,由此引发其他同学对郑同学的改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小活动,让班级的学生匿名圈中最好的朋友,反映自己最好朋友的行为与思想意识。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发现班级学生往往“人以群分”,如爱好篮球的学生会聚集在一起,热爱文学的学生会聚集在一起,因此,可以说人与人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在本次活动中,班级学生各抒己见,当然也会有学生发出不赞同的声音,如“你不要成绩不好,就无理取闹,这样更显得你什么都不是”。但是更多的学生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如“以前从郑同学背后走过,他都不高兴甚至还骂人,但现在他有时还会帮我拿饭、倒垃圾之类的,做了错事甚至懂得了道歉”。小组合作促使班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强化自我管理。[4]
再次,班主任要将更多的管理空间留给学生,真正实现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小组合作模式建设之初,班主任可以提出建议,让班级小组定期召开组长会议,在会议中明确组长的管理职责,发挥组长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规范组员行为;还要让组长承担起规范、教育组员的责任,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的目标,以学生的思维去影响学生。此外,组长可以根据自己组的实际情况制作PPT,在PPT中充分展现学生在校的生活情况,且将其作为家长会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重要资源。
最后,班主任及小组长可以组织班级小组成员进行“箱庭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历程。小组长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条上,并放置于箱庭中,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每隔一段时间在箱庭中放置一些物品,如玩偶、石头、纸飞机、五色的星星等。比如:一名学生第一阶段在箱庭中放了一塊石头,第二阶段放了一朵干花,第三阶段放了一些五彩的星星。通过放置的东西,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从而实现自我鼓励。
五、班主任推动班级小组合作建设的教学策略
(一)引进多种活动理念,创建班级合作小组文化
班主任要想充分实现小组合作的教育管理作用,就要引进多种活动理念,丰富活动形式,让每个小组均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且形成独具特色的小组文化。班主任可以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初步确定自己小组的团队发展路线,如体育、文学、舞蹈、乐器、数理爱好、天文、音乐等,并且根据爱好情况选定小组logo,如体育可以对应奥林匹克标志,文学可以对应橄榄枝,舞蹈可以对应小天鹅,乐器可以对应百灵鸟,数理爱好可以对应“π”符号,音乐可以对应音符符号,天文可以对应五芒星,等等。班主任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创建小组文化。[5]
(二)明确班级管理目标,充分调动小组竞争效用
班主任要想充分实现小组合作的教育管理作用,就要明确管理目标,为班级的小组形成自我管理导向,利用目标约束各个组长及成员的行为,且形成竞争机制,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促使班级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自觉遵守班级规定,实现小组合作模式的管理效用。具体竞争机制有以周为单位对小组综合评分进行评比,明确各加分及扣分项,小组长具有调换座位的权力,等等。
(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班主任要想充分实现小组合作的教育管理作用,就要认识到小组合作的本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放在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从而形成互帮互助、互相配合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要注意引导的语气与方法,尊重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有话语权,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积极性。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小组评价机制,将小组的学习成果、纪律成果、活动情况、配合成果等作为评价因素,全方位做出评价,让班级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自我认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班级主人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在小组合作模式的建设中,班主任要引进多种活动理念,明确班级管理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丰富小组活动内容,从而打造班级小组文化,形成全面的小组合作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艳.高中教学中发挥“班级合作小组”作用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8(20):74,82.
[2]刘兵.加强小组建设,助推班级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195-196.
[3]王友林.搭建量化管理平台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13-14.
[4]肖仁杰.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2018(7):41.
[5]聂晓莉.基于核心素养的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