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2020-04-15郑国华

教师·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郑国华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标准,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高要求。文章从一位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出发,通过典型课例对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使课堂教学保持活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82-02

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由此“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人们将“核心素养”称为中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可以说,“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突破点。说它是创新点是因为核心素养培育使得“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目标凸现出来,说它是突破点则因为核心素养将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具体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五个: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1]这五个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现状又是如何的呢?据我们了解,高中历史课堂与核心素养关联的现状是:或生搬硬套学科核心素养;抑或将学科素养至上,忽视教学实际,甚至无视学科核心素养。

所以,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的研究是迫切的、必要的。备课时,如果我们教师不考虑核心素养,那么教学就属于无的放矢;如果充分地考虑五个核心素养又会感觉很难备课甚至无法备课,单纯用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去迎合这五个核心素养,那么这节历史课就成了一个拼盘。应如何既让课堂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又同时使课堂保持活力呢?下面笔者以所任教的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教版)为例加以说明。

一、教学设计要以“德”为魂,体现家国情怀

作为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学科,历史学科对 “德”的把握应立足历史课程内容,挖掘潜在的历史价值,“德”的培育既要符合社会现实需要,又要符合教育发展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史鉴”的功能。

笔者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是这样进行课堂导入部分设计的:先引用习总书记讲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再指出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改变屈辱的地位,努力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政治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这些救国主张最终结果如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了条件,在此背景下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模式实现民族复兴。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经历了艰辛的历程。

在课堂教学最后阶段是这样设计总结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非常艰巨、曲折的过程。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的经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还在进行中,虽然还不是凯歌式行进,但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学历史是为了明智,你得到的感悟是什么?综观近代以来社会各个阶级富强梦的曲折,真正让中国人民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的是1978年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还在继续,我们还在路上。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贯穿德育教育目标,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也是一面镜子。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对当代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

二、教学设计要有“的”放矢,体现学科素养能力的锻炼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通过灌输形成,只有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联系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用全面、发展、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得以提升。[2]

在备课时,笔者依据本节的课程标准、考点要求具体设计课时的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通过相关史料,设置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达到高考的要求。在这当中,教师觉得问题教学法无疑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很好的途径。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让课堂内容呈直线式的深入,使课堂教学有了深度。

笔者在本节课中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比如:讲述本课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工业化曲折发展时,笔者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以及通过PPT展示的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对当时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中共“八大”提出了什么主要任务?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 以“大跃进”为代表的“三面红旗” 为什么说是失误的探索? 失误的根源是什么? [3]上述問题都是本课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设置的种类有简单的概括问题也有思维含量较大的探究性、评价性问题。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层层追问,要求学生逐个落实核心素养来拓展思维的深度。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史料来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能力。

三、教学设计要身临其境,突显学科特色

谭方亮老师在“唱响课堂”讲座中指出“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是借助相关资料……引领学生穿越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中,带学生深入历史,理解历史”。如果历史课堂不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无论核心素养设计得怎么好,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够千方百计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跟学生已有的体验建立起联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机穿插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从身边的现实中感受历史,利用乡土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比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讲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笔者就对学生所在的本地区地方志的记载情况加以说明。

通过PPT展示材料:“1958年10月19日开始进行大炼钢铁运动,全县上场民工1万多人,但第一周产量为720吨,列地区最后一名。于是县委部署全县80%劳动力转入工业战线,至11月24日,全县炼铁4603.49吨,提前37天并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   ——摘自《罗源地方志》

“到1958年9月,罗源县共建立6个公社,实现了全县人民公社化。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平均每社4700余户。公社设管理委员会,一切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 ——摘自《罗源三十春秋》

通过PPT展示问题:罗源县为什么要大炼钢铁?效果如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特点?有何严重后果?对我们今天进行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发生在身边的乡土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挖掘历史的真实,以此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4]发挥乡土历史特殊的功能,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并不遥远,生活处处可见历史,实现了教材与社会现实的有机整合,也体现了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四、教学设计要“纲”举目张,强化主题意识

谭方亮老师在“唱响课堂”讲座中指出“一堂课没有主题,那就是一盘散沙。缺乏主题的课堂充其量只是若干知识的简单罗列,缺乏深度、缺乏思想”。历史学科主题的确立可以从课本知识内容、知识逻辑关系、时政热点、学术研究成果中找寻。教学设计要以主题为核心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教学始终围绕主题来展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节课的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头绪多,理论性较强。但不难发现本课主线十分清晰,即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笔者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设为主题,围绕着“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工业化曲折发展、工业化挫折、反思感悟”四个部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围绕“探索”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五、教学设计要有“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效能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从新课改的历史学科素养角度出发,教学设计要反思学生参与是否到位、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适当、教学的效果如何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确保教学效果。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这样反思后的“教学再设计”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更贴近学情,也必能提升教育效能。

在教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节课后,笔者做了如下反思:鉴于学识水平以及可借鉴的外部资源有限,本节课的教学多少留下遗憾。比如可能由于大量运用史料,导致对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运用得不够充分,给人感觉有过度开发课程资源之嫌;还有就是给学生阅读史料、探究思考问题的时间还不够;再有本节课的时间控制得也不够合理,最后的总结略显仓促等。因此,在今后的复习课中,进行史料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引用教材的文本材料,教材没有的内容又属于考试要求的考点可以进行拓展补充。同时在课时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和思考的时间,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多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的能力。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这也正是我们不断思索、不断提升的动力。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历史课堂设计必须顺应这一改革趋势。教师先要在专业上不斷完善提升自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璐瑶.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牡丹,2019(2):146-148.

[2]严志锐.中学历史课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3]章长玉.历史开放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12-14.

[4]安超.利用乡土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79-81.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