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浅谈

2020-04-15邓丽宝

教师·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方法

邓丽宝

摘 要:知识本源于生活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因此,生活中的学问无穷尽,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定会找出各学科在生活中的影子。其中,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可为自己带来方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真正实现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具体可以从教学情境、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数学问题四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价值、培养数学素养、解决数学问题,真正发挥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64-02

课改倡导提出,为了使教学效果有效地提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灵活地应用教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提升数学能力。学生基于生活实践经验再去学习领悟数学理论知识,也会更加容易些。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感受数学文化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在数学学习中,很难通过课堂学习去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果没有数学思维做工具,数学核心素养做基础,那么很难在数学领域中顺利地完成数学学习。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生活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感受数学文化,以此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例题,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取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有了整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所以教师更多的是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特别是小数点问题,千万不可以漏点或者差点。对没有熟练掌握整数加减运算的学生来说,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帮助其再一次学习巩固数学运算知识。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单调的小数加减运算情节化、生动化,使学生在练习运算时可以了解数学运算应用于生活之中的具体表现,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文化无处不在。

如应用题:小齐和小峰的两箱快递共重25.7千克,其中小齐的快递重16.9千克,求小齐的快递比小峰的快递重多少千克?由此可得25.7-16.9=8.8(千克),16.9-8.8=8.1(千克),即小齐的快递比小峰的快递重8.1千克。

再如计算题:5米70厘米+3米20厘米=?4元2角+7元5角=?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增加数字运算的实用化。对于第一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菲菲是个登山爱好者,暑假里爸爸为菲菲报了一个登山团。他们来到泰山,第二天菲菲跟着大家一起登山,上午菲菲完成了5米70厘米的攀登高度,下午菲菲又登了3米20厘米,求菲菲一共攀登了多少米?由此可知,5.70+3.20=8.90(米),菲菲一共攀登了8.90米。对于第二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盈盈最喜欢吃妈妈做的西红柿鸡蛋炒荷兰豆。一天,盈盈跟着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妈妈在菜市场买了4元2角的西红柿和7元5角的荷兰豆,回家后拿家里的鸡蛋一起给盈盈做她喜欢吃的菜。妈妈去菜市场一共花了多少钱?由此可知,4.2+7.5=11.7(元),即妈妈去菜市场一共花了11.7元。以上两个小数加法运算中添加了测量单位,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才能准确地进行运算。由于题目增加了运算单位,小数运算富有了生活气息,学生很快便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运算的乐趣,更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二、教学素材生活化,培养数学素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跟随教师进行被动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常常过于沉闷,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教学任务,因此教师没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致教学方法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加之,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在课堂学习的效果高低不一,这就产生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数学基础好、吸收新知能力强的学生,掌握率高;而数学基础薄弱、课堂理解力跟不上教师节奏的学生,掌握率低。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出现偏科问题,以致后续学习也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做出改进,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互动交流完成数学课堂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走进知识数学世界中;学生也可以同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并养成数学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有关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为认识相关的測量单位,能够进行相关的换算,且可以进行正确的估算。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与宽、称一称使用的桌椅板凳有多重、算一算教室有多大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感受数字量化后的不同概念,对单位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随堂测验,并借助电子白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图片,课后布置作业来了解其对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因为教师列举的均为生活中常见物,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利于其思维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体会数学价值

因为小学数学相当于初级数学,所以教授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认识不够,有的学生觉得数学学科不像语文学科那样实用性强,有的学生觉得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会用到数学学科中的公式定理,也有的学生认为学会数学学科中的数字运算就可以了,等等。

因为学生不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轻视数学学科,忽视数学学习。这种因学习态度而引发的学科问题,单单靠调整教学模式是改变不了现状的,需要从根本出发,使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产生认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课程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

例如,从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可以从生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首先,教师在授课前一天向学生布置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任务,同时准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向学生提问:“说一说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哪里看到百分数呢?”学生们答食品包装袋上营养素的含量、对白酒浓度的描述等。教师将自己准备的生活化素材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给学生(如表1),该表格为某饼干中营养成分百分比。同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营养成分表中的各项指标含义,告诉学生在选购食品时,应当选择低钠、低脂肪的食物等。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像“一本书观看了57%,还剩下百分之多少没有看呢?”“成语百战百胜用百分数要怎样表示?十拿九稳用百分数怎样表示”等。教师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选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去学习新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作为所有学科中的魅力学科,无时不在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彩。很多学生被这份魅力所吸引,懂得将数学中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学生则并不能完全发现数学的魅力,只知道用学到的知识回答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完成數学练习,无法选择正确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通常这样的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较弱,且数学素养也比较低。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选用学生周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可以联系理论与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如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节“教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植树问题是有关间隔的数学计算,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场景创设,选择学生扮演即将被栽种的树,通过实践验证栽种的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间隔数等于总长度与间隔数的乘积。在应用教材提供的实际问题讲解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再次选择一个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中得出的结论。简单一点的,可以要求学生举起自己的手观察,间隔数有多少个,一共多少根手指。将植树问题代入手指间隔问题中,验证了结论的准确性。复杂一点的,可以邀请学生排成一个横排,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间隔数。先是八个学生,接着是十五个,最后全班学生排成一个大队伍,学生根据植树问题推导的结果应用于班级队伍实践中,慢慢理解了间隔问题的实际应用。

五、结语

小学数学利用生活化方法进行教学,有效避免了知识与生活分离的现象,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同时,教师利用生活化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文化,锻炼数学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总结数学,为学生开启数学学习“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范洁洋.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意义及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8(10):23-24.

[2]张志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6):104-105.

猜你喜欢

生活化小学数学方法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