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习题优化设计

2020-04-15吴秋香

教师·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核心素养

吴秋香

摘 要:习题设计优化的范畴包括三个维度:为什么练?习题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进行习题?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充分考虑习题的目的、习题的素材、习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习题;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56-02

一、小學数学习题多元化目标定位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掌握数学阅读能力是顺利有效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在习题设计时应该把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综合使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把数学信息融入数学图例之中,设计含有多余条件的习题,培养学生从复杂情境中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学生喝牛奶是有很多好处的,最好是喝纯牛奶,牛奶里除钙以外,磷、铁、锌、铜、锰、钼的含量都很高,牛奶里的蛋白质是全蛋白,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喝牛奶有助于增加抵抗力、记忆力、维生素D等。一杯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g的钙质,占一个未成年人一天钙质的。一个未成年人一天需要补充多少钙质?

在习题中渗透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并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常识。

(二)关注学生的多层次发展

市场上的数学教辅大多千篇一律,因此,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多梯度、 多层次和开放性的习题。富有个性化的习题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时,笔者设计了下面三组习题:

把习题设计成学生喜欢的自助套餐形式,让全体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

书本上的个别习题侧重于对公式、概念等简单的套用,更多的可能停留在简单机械的模仿运用,忽视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习题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例如:下图是一块长方形铁皮,利用图中的阴影部分,刚好能做成一个水桶(接头处忽略不计)。求这个油桶的体积。

本习题设计首先要求学生理解题目中呈现的信息和要求,弄清圆柱展开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进行相关计算,以真正理解公式,避免不经历学习过程的僵化记忆和不明白转化原理的机械套用问题。

(四)关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

在习题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因素,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

例如:小明和小芳同时计算两个数的和。小芳算得的结果是715,小明算得的结果是463。现已知小芳的计算结果正确,小明的计算结果错误,小明算错的原因是将其中一个加数末尾的0漏掉了。两个加数各是多少?

学生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推理、数学表达、推理等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表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进行纯文字的推理论证,也可用列式计算的方法予以解决,还可通过画图等方法进行直观阐释。

二、小学数学习题综合性素材选取

(一)情境生活化

数学活动的背景、作业的题材都是数学教育重要的隐形课程,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注重把习题信息与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习题。

比如,笔者利用厦门建成第1条地铁,编写了一道题:厦门地铁1号线于今年9月1号起试运行,它全长30.3千米,由地下线、高架线、地面线组成。其中地下线为25.6千米,比地面线长的13倍,还多0.9千米。问:

(1)高架线和地面线共长多少千米?

(2)厦门地铁1号线的地面线长多少千米?

这道习题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平时的习题设计,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学科、德育、运动会等活动,将学生身边的人、事、物、数据等作为习题素材,让学生在习题中了解、关注、考察周围生活环境,解决身边熟悉的、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问题,这既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内容系统化

数学知识结构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因此习题的内容不能单独、孤立、静止地设计。设计时既要考虑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又要考虑教材中课与课之间的前后联系,讲究习题内容的系统化,帮助学生把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认识系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时,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画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边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根据量出的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有比较基础的“求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还有综合性的问题“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4分米,水深2.8分米。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分米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以及“如果往池内放水,放到离池口1分米时,池里有水多少升?” ……在看似简单的练习中把相关知识系统化,既唤醒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知,又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理解和辨析。

(三)难点分散化

习题的设计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针对性要强,避免“大杂烩”,脱离中心。在新授课中,可以通过设计专项习题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在复习课中,可以设计对比性习题、综合性习题来帮助学生区分知识间的异同,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习题不能是一些题目的简单堆砌,而应考虑梯度。阶梯化习题能“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有序思考,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又能逐级上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中量与率时设计这么一组阶梯性习题:

(1)问题1∶吨是(   )吨的(    ),也是(    )吨(     )。

这个问题算不算是量与率,且先不去管它。但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理解分數意义的必经之路。吨可以看作1吨的,即把1吨看作单位一,吨则是9等份中的5份。这个学生不难理解,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说出。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是可以看作5÷9,而5÷9的含义可以理解为5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问题2:一根绳子,剪下它的,还剩米,剩下的多还是剪下的多?画图说明。

这道题属于经典的“量与率”的辨析题。

(3)问题3:一根10米长的铁丝,先截去它的,再截去米,这时还剩多少米?先画图,再解决。

量与率的辨析是学生的疑难杂症。可以让学生先理解分数的意义,再通过线段图理解什么是量,什么是率。量和率是不能直接比较的,量只能和量相比,率只能率相比。基于这个难点设计了这一组阶梯性习题,层层递进,能有效加深学生对量与率的理解。

三、小学数学习题多样性操作形式

(一)趣味游戏式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不少学生在课上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教师搞得焦头烂额。特别是在教师讲评习题时,学生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让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来劲,跃跃欲试,容易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师执教“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将口算题组设计成“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进行小组PK,答对了的小组积分增加。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个个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看着题卡,生怕答慢、答错。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游戏的形式呈现,淡化了“练”的痕迹,突显了练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式

习题里经常有拓展和说理题,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这类题目,优等生有思路,中等生有点想法,后进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采用学习共同体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还能提问:“你听懂了什么?”“他的观点好在哪?”“这两位同学的说法有不一样的地方吗?”随着问题的解决,课堂看似接近尾声,实则再次把学习引向新的方向。

(三)讲练结合式

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准确获知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地方学生还有困难,需要得到帮助?书面与口头交替的习题方式不失为上策。每节课留出10~15分钟的习题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并组织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小组汇报的方式订正答案,再整理易出错的题目进行集中展讲。学生能说明白的学生讲,学生说不明白的教师点拨讲,这样的习题方式省时省力又有针对性,效益高。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题的功效。教师要立足教材,通过对习题的目的、习题的素材、习题的形式进行深入思考,提升习题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在习题中掌握技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张丹.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2]戴曙光. 数学,究竟怎么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