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阅读教学

2020-04-15钟卫贞

教师·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钟卫贞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审美、思维、文化四个方面,而这些素养目标在语文阅读中都有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在阅读目标制定阶段、阅读任务教学阶段,应尝试将这些素养内容与语文学科相融合,以提高语文阅读的价值性。针对最难开展的文化素养培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讲故事等学生比较欢迎的授课方式,慢慢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29-02

一、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构建与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四个方面。这些核心素养涉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感悟,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需要学生完成课本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即可,并未深入剖析文章背后所蕴含的行文技巧、逻辑框架以及文化底蕴,忽略了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因而,在阅读课堂中,许多学生认为只要理解了文章内容,学会文章中的生字词,就已经完成了文章阅读任务,殊不知该种做法并未充分发挥出文章阅读的价值。对这个问题,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可以收获更多。

二、优化阅读教学内容,细化阅读教学目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方式编排每篇课文,每单元所有的课文都反映某个主题,可以是人文风情,也可以是自然文化等,但大多数单元都蕴含着人文主题,这也为阅读目标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一节阅读课开始之前,教师先应明确本节阅读课程目标,而后根据目标优化设计本节课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就某篇课文设计教学目标,也可以结合该单元中所有的课文设计整体目标,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水平以及阅读发展需求,教师目标设计可以围绕词语理解、内容剖析、阅读方法学习、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等方面展开,而在不同的阅读阶段中,目标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该阶段学生读字理解能力并不高,也多侧重于用绘本来完成阅读教学,因而以增强学生词语理解和词汇储备为主,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文字阅读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题,此时阅读目标则应侧重于对文章意思的透彻理解,从不同层面来剖析文章,能够理解文章框架构造、思维逻辑,可以在与他人交流中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以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文化意识。

在二年级课文《日月潭》的阅读教学中,本篇文章内容比较短小,意思表达比较明显,于是教师结合二年级学生能力现状制定了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①学习读写课文中“环”“绕”等生字词;②正确、清晰、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含义,品读课文中的佳句,感受日月潭美丽的自然风光;③课后查找日月潭背景资料,了解名称来历,了解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培养学生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在列举出细化目标之后,教师还要指出本篇文章阅读难点在于学会语句鉴赏,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上述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和水平,明确了生字词学习是所有目标中的重中之重。而由于二年级学生情感体会与表达能力较弱,因此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与美丽意境则是教学难点,需要在内容设计环节重点加强。这种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评价三方面设计出的教学目标为阅读课堂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围绕该目标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具体。可见,在阅读目标设计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各个环节深入具体目标内容之中,凸显出课堂阅读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让目标的制定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三、加强学生阅读思考,奠定良好思维基础

阅读教学并不完全是识字、识词的教学,许多教师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教学观念,导致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收获偏少,核心素养提升并不明显。文章思维是作者写作的思考过程,是语言文字的内在表现,而阅读则是透过语言文字而剖析思维过程的一种途径,因而如果阅读教学缺乏学生的思考训练,则该篇文章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课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会让学生在阅读某个自然段之后归纳总结该段落的大意,在阅读整篇文章之后又归纳总结文章主旨等,通过归纳来培养学生思维提取能力。与此同时,在阅读课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以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但都应切合文章内容,问题目标明确。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记忆会更加牢固,因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圆明园的毁灭》阅读教学中,教师将课堂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阅读,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四个小问题:①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②谁毁灭了圆明园?③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④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都是以“圆明园”为主题,围绕圆明园的故事展开。学生在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文章内容时,无形中将文章中的各个段落内容串联起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文章段落进行再思考。以上四个问题并没有具体到每个段落、每句话的分析,但却巧妙地将文章大致框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问题的难度逐渐递进,当学生回答到第④个问题时,不仅需要对全文的内容有所了解,还需要加入一些自己对文章的思考,这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唤醒了学生承担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当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在阅读中教师应教会的是阅读方法,而不是简单讲解文章中生字词或直接为学生分析文章意思表达等。结合上个案例,教师在全部教学中应体现出“思考”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有明确的主线,将课文中每个段落、每个小故事或者情节都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慢慢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同学解答问题,开展互幫互助式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发展。

四、滲透文化内涵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每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文字组成,要想透过这些文字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以及作者情感表达,则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文化素养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在小学教材课文的编排中,每个主题单元中的课文都传递着一些文化思想,只是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单元以古诗词或者文言文为主,这些诗词和文言文本身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值得人们用心品读的文化瑰宝;虽然有些单元没有直接以诗词形式体现传统文化,但是课文本身也传递了传统文化思想。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编选中,每篇课文都是一则寓言故事,每篇寓言故事又告诉学生某个道理,这也是文化的体现。因而教师不可忽视每篇课文中的文化成分,应在完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背后所体现的各种文化,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品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主动承担其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

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来说,直接以口头言语的方式与学生分享文化、交流文化,显然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因而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许多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欠缺,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较薄弱,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比如,在《“贝”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对课程开头进行了如下设计: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以谈话方式分享去海边游玩和拾贝壳的经历,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随后,教师引入了“贝”字教学,以多媒体方式展现了“贝”字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不同写法(如下图):

教师边结合多媒体上展示的“贝”字,边讲解在这些不同历史时期“贝壳”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我国以前不同历史时期造字的方法。从“贝”字的演变,学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拓宽了自身的文化视野。

可见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是满足于学生认识和学会写某些字,而是通过学习写字的过程来感受语言文化,培养学生从一个“学习者”到“文化人”的转变。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汉字演变历史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也可以围绕某些具体的汉字进行文化熏陶。比如,在讲解“海”字的时候,有些教师为学生引入了“精卫填海”“哪吒闹海”等经典传说,凸显出语文学科的文化功能。

学生文化素养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为学生构建接触文化、认识文化、理解文化的平台,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

五、结语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从阅读中能汲取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更多的是对语文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的是自己独立思考的思维。如今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最热门的词汇,对教师而言,核心素养更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引。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了语文教学目标,教师要能够深入挖掘每种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借助语文课堂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祖国培育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转化成为领域/科目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5):5-11.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3]辛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6-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