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农村学生爱上写作

2020-04-15杨坚

教师·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鼓励日记阅读

杨坚

摘 要:写作文,对资源有限的农村学生来说,是无法言说的痛。而写作教学又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一手好文章,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日记;鼓励;阅读;爱上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17-02

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决定了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成了语文教学的大难题。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下笔却是空洞无物、晦涩难懂。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信息闭塞,知识面不广,阅读面狭窄,这种现状尤为突出。如何让农村学生爱上写作是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在农村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笔者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多媒体,打开爱上写作的窗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学生怕写作、厌写作,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缺乏兴趣,缺乏写作材料,语言枯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多媒体以其声、光、色多方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为提高。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是因为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而多媒体以其形象性、趣味性既提供了众多的写作素材,又开辟了多向的思维通道,同时可以欣赏众多同类型的优秀佳作。

比如,笔者在教《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模仿《乡下人家》的写法,写写乡下生活的几个片段。学生看到题目时,说自己想写的情景都被大作家写完了,自己没得写了。生活在农村,怎会没东西可写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仔细体验生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笔者用多媒体把群山沟壑、小桥流水、插秧割稻、放牛喂鸡、农村人的淳朴憨厚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以文字说明。学生看得兴趣盎然,再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又如,在教学生写观察作文《我最喜欢的动物》时,虽说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常与动物打交道,但要他们写成文字,往往无从下手了。于是,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动物:憨态可掬的“小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忍辱负重的“牛”、轻捷漂亮的“蝴蝶”……接着运用闪烁的方法,先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所展示的动物的外形特点。由于媒体闪烁显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也较为直观,因此学生观察得有序而细致,个个言之有物。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写作欲望油然而生。看来,多媒体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作“无米之炊”的难题,还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走进课堂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把现实生活中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唤起其记忆。

如一次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活动后,学生们依然沉浸在那紧张有趣的合作氛围中,但要让学生把那些场景写下来,有些学生就力不从心了。于是,笔者将拍摄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在学生热情高涨时,趁机让学生说、补说,最后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拔河比赛》就诞生了。

二、日记,储蓄写作素材的阵地

日记的写作,随意性很强,三言两语也成,从大范围抽取小小的一个片段也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日记的题材。日记是学生作文的重要阵地。苏东坡曾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何做到厚积薄发呢?那就要学会积累。而写日记就是作文积累的重要方式。

日记写什么呢?一是写活动日记。同学间的摩擦、比赛、运动会、家庭风波、邻里纠纷、商场里的争执等,将这些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过、结果记录下来,就成了日记的材料。二是写感想日记。学了一篇课文,听了一首歌,挨了一次训,吵了一次架,上了一次当,参加一次比赛,等等,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建议,如何做……每一件事都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思考。把这些写出来,就成了日记本上营养丰富的食品。三是写观察日记。花鸟虫鱼、日月星辰、风云雷电、春夏秋冬、村庄河流、老人小孩……凡入眼入耳之事物皆可入日记。四是剪贴日记。看到了好文章、好词汇、好的开头结尾,把它抄下来;看了一本好书,把大致内容记下来;一首好歌,把歌词背下来……总之,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统统纳入素材库——日记中,作为作文储备。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写景作文《春雨》时,平时爱积累、常写日记的同学,把春雨写得有声、有色、有神,一篇篇灵动的作文让老师欣喜万分;而那些平时不爱积累的学生就写得空洞无物,语言干涩。每次作文,为什么有的学生文思泉涌,一挥而就,而有些同学咬笔半天,难以落笔?这就是素材积累的问题。

日记既是学生的记事本,也是学生的素材累积本,更是学生心灵的对话本。日记既能培养学生的毅力,又能锻炼自己的文笔,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学生个人的成长历史。日记使学生作文视野日趋开阔,生活底蕴日趋厚实。

三、适时鼓励,爱上写作的源动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热情、中肯、及时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是推动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巨大力量。

虽然农村孩子不及城里孩子生活丰富多彩,但农村孩子生活天地广阔,春草红花、夏荷烈日、秋水长天、冬雪枯叶、挥汗如雨的爸妈、整日劳作的爷奶、追赶玩闹的同学、终日忙碌的蜜蜂、翩翩起舞的蝴蝶等皆成写作对象。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在作文中有丁点的可取之处,都给予热情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笔者所在班级每周都要写一篇作文,每次批改完作文都用一节课讲评学生作文,将优秀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表扬写得好的同学,鼓励有进步的同学,尽量发现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予以中肯的评价,当然,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这样,在评价中鼓励,在鼓励中指导,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每次的作文讲评课成了他们最为期待的课堂,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润物细无声”的评价中也就“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老师,作文不难啊,我喜欢作文。”有学生骄傲地对笔者说。“喜欢作文”的想法可是对语文老师的最高奖赏。是啊,让学生爱上写作、喜欢写作是教师不懈的追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乐于写作,可是语文能力的一大跨越啊!

四、阅读教学,插上乐于写作的翅膀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写作是知识技能的运用,是外在的表达。从读学写,是作文的基本途径。“千尺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地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但在农村学校却遇到了阅读的困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基本接触不到课外读物,再加上农村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导致学生思路狭窄,难以形成阅读与写作的互动效应。那么如何让孩子不再为写作而累呢?多年的实践给笔者的经验是将作文教学贯穿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的成败关键就是学生对作文有没有兴趣。我们的课文都是经典篇目,很多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教《散步》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家在劳动、吃饭、散步时有哪些细微的爱心故事。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出与我们生活贴近的东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创新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本身就是一部小小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名人趣事都有涉及,只要归纳整理,很多内容都能成为写作素材。对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要求学生摘录背诵,反复体味,并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

例如,在教《猫》《鸟》这组课文时,其中的内容与我们农村学生生活很贴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写一写自己家养的动物,并把学过的描写动物的语句运用到自己作文中,果然很多学生都写得妙趣横生。

(三)在课文上做文章——续写、仿写,练习写作

續写是根据原文的内容,遵循原文思路,对原文进行延伸,把故事继续编写下去。它是一种想象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续写皇帝在游行大典结束以后皇帝的故事。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并说出来,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再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形成文字。

作文离不开模仿,特别是农村学生作文。模仿既是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让学生仿照济南冬天中的一个片段,以“

的秋天(冬天、春天、夏天)”为题仿写一篇短文,学生情绪高涨,在仿写中逐步掌握写作技巧。作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说读记,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写,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鼓励日记阅读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成长日记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