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模式下议论文写作教学探究
2020-04-15陈竞慧
摘 要: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议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读—思—达”模式下对教材进行群文重组精读,通过重点规划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思考,进而内化模仿写作,最终使学生具备表达理性思考的能力,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读—思—达”;议论文;教学尝试
高中语文课程肩负着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重任。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够明确地,有条理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立场的能力,是当下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大任务。
一、 议论文写作教学之重
议论文,是一种通过全面分析事件,借助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来论述事理,发表自己意见,提出自己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写作有助于训练学生清楚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高考作文题的常见题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从2015年的女儿举报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引起学生对“法与情”进行理性思考;到2016年,从不同的奖惩引发对教育方法的深度探究;到2017年的用关键词介绍中国和2018年的世纪宝宝中国梦,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智看待中国复兴;一直到2019年以“劳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进行理性的思索,这些无一不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阐释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且通过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的评价标准可以看出,高考要选拔的是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能预感事情发展的趋向的具有透彻深刻分析能力的人才。
因此,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能理性地理解对待文化传承,独到地进行审美鉴赏创造。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二、 议论文写作教学之难
“读”与“写”向来是相辅相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厚读”才能“薄发”。要能够“厚读”,首先要有时间,其次要有内容。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紧张,课业负担重,课余阅读的时间少。所处的时代环境,信息量大而杂,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阅读呈现碎片化,面广而不精,浅尝辄止。这些情况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使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阅读拓展的可能性变小了。学生看似知识面变广了,但是了解的层次变浅了。阅读表层化和简单化,学生难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容易人云亦云,仅仅以简单的平面的思维方式进行写作,缺乏批判性的思考。阅读量不够,同时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贫乏苍白的语言难以支撑文章思想的展示,使得行文过程中无话可说,辞穷理屈。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甄别遴选有效的阅读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性的有深度的表达能力,是高中议论文教学一大难题。
三、 议论文写作教学之试
“读—思—达”模式是“我们从学习过程(认知加工)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建构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模式。以“读—思—达”的模式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尝试,能够形成一个输入,内化,生化,输出的过程,实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读:重组群文,事半功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涵盖了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经过甄别遴选过的优质阅读材料。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经过教学活动后,精读后,学生对选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因此在指向议论文写作指导的目的时,可以尝试选取教材中的典范议论文,进行整合归纳,形成议论文“群”,集中进行阅读巩固。
群文阅读,就是指确定一个议题,围绕这个议题选择一系列文章,引导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阅读。围绕“典范议论文”的主题,对教材中的课文進行选择组合重读。在有意识的群文选择下,把同类文章归类阅读后,学生对文体的认识,对行文的结构,对语言运用的方式能够有更集中的认识。虽然“文无定法”,但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也还是有法可循的,因此集中读,集中思,可以事半功倍。
在以“议论文”为主题的框架下,选择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劝学》《师说》、必修四第三单元的《拿来主义》、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六国论》《伶官传序》组合成一组群文阅读。
(二)思:分类归纳,求同存异
思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新编排,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分类归纳,求同存异,为思维提升做准备。
首先,求同。这是一组议论文,通过问题分类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形成对议论文结构的整体认识。这个过程通过归类整理,强化学生对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的认识。
《劝学》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可以弥补不足”两个分论点来论证,最后指出要学习应该“积累、坚持、专心”;《师说》提出“学者必有师”的论点,通过“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好处”两个分论点来论证,最后指出要“能者即可为师”的从师方法。《拿来主义》提出“要拿来”的论点,通过“闭关挨打,送去受辱”两个分论点来论证,最后指出“占有、挑选、创新”的拿来方式。《六国论》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从“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来论证,最后指出要“重谋臣、礼下士、合六国”的方法。《伶官传序》提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论点,从“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两个分论点论证,最后指出长盛不衰需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其次,求异。这组文章虽然同是议论文,但是在议论文的立论方式,论证方法,谋篇布局等方面又各有千秋,在具体文本的比较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不同的行文方式。
就立论方式而言,有正面立论和反面立论的不同方式。《六国论》和《劝学》开门见山,正面立论,《六国论》开篇直接点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劝学》开篇第一句“学不可以已”,正面发声,肯定句式,振聋发聩。《师说》和《拿来主义》直指弊端,反面立论,《师说》直接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危机;《拿来主义》列举了“不拿来”所面对的窘境,以此证明对方观点之谬误,为己方观点正本。
就论证方法而言,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的交替使用。
通过《拿来主义》和《劝学》中典型的比喻论证,来学习比喻论证的使用。《拿来主义》中把“传统文化”比作“老宅子”,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比作“鱼翅”,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作“姨太太”等,通过这组整体和局部的设喻,形象直观地论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劝学》中通过“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輮为轮”“金就砺则利”的一系列类比式设喻论证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观点;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和“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正反对比设喻论证积累的重要性。在这组分类比较中学习整体和局部设喻,类比和对比设喻,可以在论证过程中使自己的观点化繁为简,形象生動,更具备说服力。
通过《师说》和《伶官传序》学习对比论证方法。《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为子择师”和“己耻于师”、“百工之人从师”和“士大夫之族耻师”三组对比来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伶官传序》中通过庄宗前后期“忧劳可以兴国”和“逸豫可以亡身”的对比来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论点。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使用比较频繁,例如《伶官传序》《六国论》通篇使用事例论证;例如《师说》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使用的就是道理论证。
就谋篇布局而言,有《师说》《六国论》的递进式,有《劝学》的并列式,有《伶官传序》的正反对比式。
通过有目的性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议论文的宏观结构,谋篇布局,微观论证方法等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回环往复,把外在的文章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议论文写作的独到感悟,不断优化提升思维能力。
(三)达:心慕手追,下笔有神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力的形成,要达到可以“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能够以我手写我心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分两步向前走,先模仿,再创新。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事模仿前人而作之”,在经过前面的分类反复精读,归纳总结思考后,对议论文的行文结构,论证方式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把别人的内化为自己的,进行模仿“入格”。
在前期的模仿输出过程中,文章可能会带有别人的韵味,但正是这种把诸家文章优秀的地方为我所用,心慕手追的过程,使内化得到提升。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模仿再思考,再模仿再思考,一次次的模仿就是一次次的再输入,一次次的思考促成自我风格的形成,当再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新的输出就能够和创新融为一体,形成有自我风格的文章,做起文章来便有望下笔如有神。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读—思—达”模式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尝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学化繁为简,合理利用教材,重新组合群文阅读,确定阅读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思考,把优秀的范本内化提升转化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培养能够有条理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立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福瑞.“读思达”教材分析模型建构与实践策略[J].教育评论,2019(5).
[3]杨忠平.用儒家经典示范议论文的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3).
[4]王家伦,张长霖.用语文的方式教论述文[J].语文建设,2017(3).
[5]杨二宁,刘克强.核心素养理论下的议论文训练体系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2).
[6]高海芳,刘宏英.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教学探微[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作者简介:陈竞慧,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