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江地区“红棺下葬”习俗探究

2020-04-15田会王川甄芸

知识文库 2020年3期
关键词:印江棺材状元

田会 王川 甄芸

本文以印江县为例,在国家大力提倡火化的背景下,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印江当地民众对印江红棺丧葬习俗的认识情况以及现今社会影响下红棺丧葬文化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使用新媒体技术记录下这一独特的风俗礼仪,对红棺丧葬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增强印江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增进家乡情感。

1 印江历史地理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理。我们所研究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多山岭河流的黔东北地区,现属于铜仁市管辖。印江,又称邛江,建制始于唐武德年间设立的“思王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县。又有25个民族处于境内,多数保留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其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熠熠生辉。自元朝1353年到明朝1410年,从陕西、江西等地三次移民大迁徙的入住,给印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同时各种文化的交织融合,形成如今独特的风土习俗和人文景观。

如今,印江县还存在着原始朴素的民俗传统,比如百姓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的崇拜。极具特色的“过赶年”、“祭风神”、“红棺葬”等民俗活动深入人心,一直被印江人民所保留与继承。境内各民族在共同的家园中守望传统,这些传统有的渐渐被遗忘,有的还继续保留着,但也面临着某种困境,如“红棺下葬”。

2 关于丧葬习俗

丧葬作为每个民族所共有的习俗,但是也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方式。在大的种类上基本包括土葬、火葬、树葬、风葬、水葬等,其形成反应了各个民族聚居地的特点。例如,使用树葬或风葬的民族多居住在森林地带 ,靠水而居的民族多使用随水而流的水葬等。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土葬始终是华夏民族的丧葬习俗中的绝对主流。因此,此论以土葬为论述前提。

2.1 丧俗的起源及演变

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研究表明丧俗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人类智慧得到长足进步,思维产生自我觉醒之后逐渐形成的。1933年,北京周口店发现将老少五人合葬的墓地,表明我国的丧葬礼俗在舊石器晚期之前已经形成。发展至战国时期,我国的丧葬礼仪已经基本成熟。据《礼记》记载,当时士人的丧礼程序达到21步之多,且每一个程序之中又有数个小步骤,整个丧礼完成历时三年,但整个过程显得繁琐复杂。

如今的丧葬礼俗与古时所实行的葬礼相比简化得多,所损耗的人财物力都已经大大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薄葬已成为丧葬礼俗的主流,也是丧葬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印江红棺颜色考

当代主流丧葬仪式保留着一部分原始步骤,包括属纩、沐浴净身、小敛、大敛、复魂、停尸、入殓、出殡和下葬等步骤。从停尸到出殡这段时间,是留给死者家属和友朋的祭奠怀念时间,在城市中多表现为告别会和追悼会的形式,显得简单迅速。

印江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丧葬礼俗中保留着当地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特征——红色的棺材。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使用黑色棺材,使用红色棺材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少见的,且都保留着各自的传说系统。不同于湖北秭归县对于红馆的使用是为了纪念某件事或人,印江县红馆的使用范围包括除婴幼儿夭亡之外的所有年龄层的、以及自然死亡和所有非正常死亡的人。红色棺材在国内其他地方代表的是死者得以乐享了天伦,是一种喜丧;又或者是出于某些宗教观念影响做的“镇压”或“禁锢”的一种手段。印江红馆材的使用是源于民间“曹状元”的传说,也属于纪念类,但其中包含着更多意味。

3 印江红棺丧葬习俗

3.1 有关历史传说

印江丧葬仪式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红色的棺材的制作使用,至于为什么采用红棺下葬亡者,在印江县内一直流传着“曹状元”的传说,为红棺的产生来源:家境贫寒的曹状元于唐初高中状元,皇上兴起于琼林宴上问起状元的家境,曹状元不好直道家贫,用含蓄的诗句委婉表达家里清贫,可是皇帝却听出其家里势力庞大,民心所向,十分忌惮他家富甲一方,又有异志,遂以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斩。皇帝怕曹家军为其报仇,命大臣率领御林军前去抄家,终究明白状元的用意,才知其被误杀的。皇帝错失栋梁,后悔不已,特赐了曹状元一口上好的红棺下葬,因曹氏无后,特准许印江人民也可使用红棺下葬,自此,印江丧葬一直使用红棺至今。

但据我们调查了解,便很快推翻了这种民间说法。首先,我们查阅了《中国历代状元大典》,都没有找到这个时期在印江地区有姓曹的状元;其次,传说中所说的皇帝悔过特赐红棺的情节过于理想化。历代封建王朝,史官对皇帝言行举止有细致的记录,斩杀一名新科状元,史书上毫无根据,根本不禁推敲。再者,据考证,印江在明中期以前多采用石棺下葬,而传说中的朝代是唐代。所以,这个破绽百出的传说演绎成分居多。

3.2 红棺来源新解

通过进一步查阅文史资料,我们又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印江红棺的来源:

第一,印江历史上没有“曹状元”这个人,那有没有相似的人呢?据清道光《黔诗纪略》《贵州通志》等文献载文得知:萧重望,印江新寨乡人,其高祖萧华坤,明初由江西丰城来思南府水特姜长官司,任当地水银局总监,定居今印江县新寨乡大云村。且萧重望先后任都察御史,左佥都御史,受神宗皇帝委以重任四奉代巡,告养归疏安边六事,死后受皇帝特赐朱棺下葬,所以这种说法是很可靠的。

第二,北宋李皇太后曾在印江梵净山住过三十多年,潜心修行布道,对印江这个地方情有独钟,还写过《却旨诗》“北阙遥遥隔九重,颁来圣旨报恩隆;敬祁敕我千般罪,不再回头入帝宫”,所以其孙子宋神宗对印江这个地方也心怀敬意,特赐印江人民使用红棺。

第三,曹状元的传说是假,但这种说法却以浪漫的手法讽刺了封建社会草菅人命,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这就是这个传说这么深入人心的原因。

4 走访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印江红棺丧葬文化在印江县人们心中的认识和重视情况,我们对印江县不同职业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12-18岁的初高中生、19-25岁的大学生群体、30-45岁的中年人,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共发放150份问卷。

13岁至18岁这批00后少年对于印江红棺文化完全陌生,不了解也从未听说过有关“曹状元”这一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只是从平常生活中知道棺材颜色为红色。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现在家长并没有向孩子传输家乡特色文化的主动性,所以家乡文化出现了断层。对19岁至23岁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调查后,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知道关于印江红棺的传说。但是,多数人在谈及对于红棺的继承与保护问题时,无从谈起,“不知道”和“不关心”是普遍的回答。父母是孩子的导师,孩子对于文化的态度深受父母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父母对于孩子接触红棺丧葬文化的真实态度,我们团队首先对印江的父母辈进行了调查,发现父母辈中大部分人都了解有關红棺丧葬这一风俗文化,能够完整的道出“曹状元”的传说,且熟悉红棺丧葬的大体流程和注意事项。但是,由于养生丧死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大事,丧葬体现的又是对亲人的告别与悼念。所以它更多承载的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也涉及到文化认同,是印江地区流传的风俗。

我们认为,红棺不仅是印江的民间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以后不采用红棺下葬,但应该采用更多样的方式保存下来,比如通过博物馆实物展览,让人们了解印江红棺的历史。

5 结语

“红棺下葬”是印江地区民间流行的丧葬活动,是一种延续性的、活在民众心中的信仰与追求,也是一种对逝者的存念。地方民间对红颜色保持着一种推崇的心理,增添了神秘色彩。最后又赋予棺材——这个逝者最后的栖身之所以红色。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吉祥喜庆的颜色,少数民族聚居区用红棺材下葬也可能表达一种对天命的崇拜,对死亡的无畏。

1997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人中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印江地区多属于山岭峡谷地貌,耕地本来稀少,棺材下葬从某种程度上会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太讲求环境卫生,虽然是本地区人民几千年来的固有习俗,但是未来发展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我们采访了不少老年人,他们对土葬很推崇,相反很排斥火葬,因为他们固有观念中认为“入土为安”事关重大,火葬会让灵魂无法附着,无法升天。我们对此无法强求,但仍建议现阶段火葬与土葬应并行,一方面可以有序传承“红棺材下葬”这一独特神秘的民俗仪式,另一方面可以逐渐使民众对生死有科学的认识。

通讯作者:甄芸

课题项目:“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10742024,英文标注为"Project 201910742024 supported byNational Train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Undergraduates"。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

猜你喜欢

印江棺材状元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是棺材,也是艺术品
“官财”的故事
货比货
书法为媒 打响品牌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Passage Six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