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朐出土齐国刀币和西汉半两石钱范

2020-04-15杨益青

管子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临朐县齐国

杨益青

(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山东 临朐 262600)

临朐,古称骈邑,西汉武帝置县,几经兴废,迄今已2000余年历史。临朐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出土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及各时代的文物遗存颇多,留下了众多的宝贵财富。

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共普查发现馆藏文物近10万件(套)。在这些藏品中,钱币不但在数量上占有一定之比重,且种类丰富。其中,1990年在临朐县沂山乡傅兴村出土的齐国刀币,与1994年在临朐县七贤乡长沟村出土西汉半两石钱范,都是研究我国古代货币的珍贵资料。

一、齐国刀币

1990年11月,临朐县沂山乡傅兴村村民在村西北挖土整地时,在距地表1.5米的土层中发现了一批刀币。县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接到信息后赶赴现场,追回了234枚刀币(120余枚残断)。据当事村民讲,这批刀币整齐排放在一个陶罐中,发现时陶罐已破碎,经过调查,在陶罐周围未发现其他遗迹和遗物。

这批刀币系战国时期齐国刀币,按其名称共有五种,“齐返邦长法化”刀币1枚,“节墨之法化”刀币5枚,“安阳之法化”刀币1枚,“齐之法化”刀币10 枚,“齐法化”刀币217枚,现分述如下。

图1 齐返邦长法化刀币正面

图2 齐返邦长法化刀币背面

图3 齐返邦长法化刀币拓印

图4 节墨之法化刀币正面

图5 节墨之法化刀币背面

图6 安阳之法化刀币正面

图7 安阳之法化刀币背面

图8 齐之法化刀币正面

图9 齐之法化刀币背面

图10 齐法化刀币正面

图11 齐法化刀币背面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之青铜铸币之一,首先在齐国、燕国流通,后在赵国、中山国等也有流通,其种类不一,按名称分为齐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等等多种。齐国刀币,其面文中均有“法化”二字,即“标准货币”之意。“法化”一直是齐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始铸于桓公执政期间(前685—前643年)。《管子·轻重戊》记载:“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陕西省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有一枚“齐返邦长法化”刀币(1)张彦彦:《战国时期“齐返邦长法化”六字刀币鉴赏》,西安晚报,2011年10月23日第16版。,与这次临临朐县沂山乡傅兴村出土的齐返邦长法化刀币从形制和钱文上完全相同,说明当年齐刀币已流通到秦国。

临朐境内南部是泰沂山脉,齐长城遗址就横亘在这崇山峻岭之上,其境内遗址长达60千米,有多处关隘遗址。春秋战国时期,临朐南端的穆陵关就是通往南方诸国的重要关隘,也是当时齐国的南大门。《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即是指此,那么在此发现这么多齐国刀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临朐发现这么多窖藏刀币还是第一次,这批齐国刀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齐国钱币铸造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西汉四铢半两石钱范

1994年10月,临朐县七贤乡长沟村村民用拖拉机耕地时,在距地表深0.3米的土壤中发现一批半两石钱范,不幸的是大多数被铁犁碰碎。县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抢救出了三件较为完整的石钱范。

这三件石钱范均为长方形,滑石石质,青灰色,光滑细腻。从钱模的排列上,可分为二式。

I式 2件。92578号石钱范,右上角缺,左下边缘残损。长24.3厘米,宽11.6厘米,厚2厘米,重1100克。范顶中部有漏斗状浇铸口,下与主浇槽相连,主浇槽残长22.2厘米,宽0.6厘米,深0.2

厘米。主浇槽两侧各对称排2列钱模,每列7枚,共28枚钱模(右上角残损3枚钱模),钱模由支浇槽连接主浇槽。钱模直径2.2厘米,穿孔边长0.9厘米。钱文阴刻“半两”二字,“半”在左,“两”在右,“半两”二字篆文工整严谨,笔划粗壮,基本与穿上下齐平,穿孔中心均有一小圆孔,应为制作钱范时留下的痕迹。(图12)

图12 石钱范

92580号石钱范,沿主浇槽断为两块,左下角残缺。长27.2厘米,宽12.1厘米,厚2.2厘米,重量1680克。范顶中部漏斗状浇铸口较完整,下与主浇槽相连,主浇槽残长24.5厘米,宽0.6厘米,深0.2米。钱模直径2.2厘米,穿孔边长0.8厘米。钱模的排列和钱文的格式与92578号石钱范相同,穿正中也有一小圆孔。(图13)

图13 石钱范

Ⅱ式1件。 92579号石钱范,上部残缺,右侧边缘部分有磕损。残长22.5厘米,宽12.5厘米,厚2.4厘米,重1290克。上部浇铸口缺失,中部保存部分主浇槽,主浇槽残长18.4厘米,宽0.6厘米,深0.2厘米。主浇槽两侧各对称排2列钱模,每列8枚,共32枚钱模(上部缺损6枚钱模),钱模由支浇槽连接主浇槽。钱模直径2.2厘米,穿孔边长0.85厘米。钱文的格式与I式石钱范相同,穿正中也有一小圆孔。(图14)

图14 石钱范

这三件钱范,其范型精致,镌刻工整,钱文风格相同,笔画粗细均匀,高挺有劲。“范面中部有一主流道,钱模文字为阴文,分列于流道两侧……此范主要用于汉文帝铸四铢半两时期。”(2)姜宝莲:《秦汉半两钱范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所以这三件钱范的制作年代应在西汉文帝时期。

中国是最早实行金属铸币的国家之一,春秋时期开始铸造钱币,秦国统一后,主要的货币为半两钱。西汉初年,继续使用半两钱,允许民间私铸。由于各地铸钱工艺不同,钱币参差不齐,局面十分混乱。自高祖至武帝,几十年间,货币进行了多次改制,《汉书·食货志》“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其大小轻重较秦半两相去甚远,虽然史书上说它重三铢,但是实际上大多数达不到这个标准。由于民铸荚钱太轻,在《汉书·高后纪》吕后二年(前186),改铸“行八铢钱”(3)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77页。,其文半两,重量为一两的三分之一,史称八铢钱。吕后六年(前182),又改“行五分钱”(4)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汉书》,第377页。,五分钱虽曰半两,但重量只有二铢半,这实际上等于又恢复了过去的荚钱。文帝初,荚钱益多而轻,遂于五年(前175)“夏四月,除盗铸钱令,更造四铢钱”(5)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汉书》,第378页。,重四铢,文曰半两,称之为四铢半两,一直延续到汉景帝时期(前156—前143)。临朐县七贤乡长沟村出土这批钱范,为了解汉代钱币铸造等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临朐县齐国
蜗牛的故事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远水救不了近火
临朐县中药材产业探讨
浅谈临朐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作法与体会
齐国强 作品
秉笔直书
山东省临朐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