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花衬色绣彝情
2020-04-15唐瑄孜王羿
文 | 唐瑄孜 王羿
零浪费工艺技法。
>>桂花镇地区彝族女服
>>镂花衬色袖片展示
>>桂花镇绣娘演示镂花衬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彝族先民不断迁徙、融合、演进,逐渐形成了至今仍鲜活丰富的彝族文化。由于彝族支系繁多、文化纷呈,彝族传统服饰也呈现出丰富多样、姿态各异的特点。作为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偏远山区的云南省大姚县桂花镇彝族服饰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其特有的镂花衬色服饰装饰工艺独具巧思,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载体,映射出彝族人民代代传承的精神情感。
桂花镇彝族服饰以女服最具特色,其典型装束以深蓝、黑色等暗色作为主色,饰以红、黄、蓝、绿等多种鲜艳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显得主次有序,浓郁厚重。上衣下裙是其主要的服饰形制,上衣对襟长袖,前短后长的结构不仅显现出丰富的层次之美,也具有便于劳作的实用性。下裙打褶,长至腿肚,裙内着绑腿。腰间系带,系结于后并向下悬垂。整体造型层次丰富,古朴大方,活泼生动,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折射出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而其装饰风格也呈现出十分独特的民族传统特色,具有在文化中特有的符号意义。二方连续的几何形纹样沿水平、竖直两个方向规则排列,在服饰上进行大面积装饰,形成色彩浓艳、图案丰富的特殊装饰效果,远看似虎纹斑斓,也有“虎纹衣”之称,是当地远古传承的虎崇拜文化的物化显现。
桂花镇地区特有的服饰装饰工艺更是独具一格、巧夺天工。在当地,镂花衬色是最主要的装饰工艺,在当地的彝语中被称为“美卡”,在很多情况下是唯一的装饰方式,只有少数人会兼用平绣、挑花等其他装饰手法。镂花衬色不仅风格古朴,与其他刺绣手法相比成本较低,只要有两种不同的布,就能剪出各种纹样,组成图案,形成夸张生动的效果。
镂花衬色的工艺步骤
桂花镇镂花衬色工艺在原理上与衬色剪纸工艺有一定相似之处,衬色剪纸工艺是在单色剪纸下衬以色纸的剪纸,即先剪刻出物体的基本骨架,然后在其镂空部位的背面粘贴色纸制成。相应地,镂花衬色工艺结构也分为两层,上层一般为黑色布料剪出的二方连续图案,下层则有单色或多色布料拼合而成。底层的鲜艳色彩与主纹的黑色形成反差,在突出主纹的同时也显现了衬色效果,显得华丽、丰富。
镂花衬色的第一步就是搭配底层色彩,在桂花镇镂花衬色工艺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在桂花镇彝族传统服饰中,衬布与纹样的实际轮廓并无关联,且主纹一般都为黑色或深蓝近黑的色彩,色彩易于搭配,因此衬布在造型与色彩上单独考虑即可。
第二步是剪花,将需要的图案用布片剪出来。首先,将适合大小的布条折叠成折扇状,用剪刀剪出合适的几何纹单元,拉开布条即成二方连续纹样。纹样的严格、统一的二方连续构成形式也与这种制作方法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剪下的图案相较最终呈现的图案更大,只剪下大概的轮廓即可。
第三步是将二方连续的剪花纹样绷绣到需要装饰的织品上,进行简单固定。此时使用的针法是疏平针,针距较大,便于拆除。
第四步是使用缲针法进行细致的固定和缝制,即将剪花的边缘向内折,在缝制过程中将纹样多余的部分扣在内部,并在刺绣过程中使针脚尽量短小,不显眼。缲针法使纹样呈现出细腻流畅又简洁利落的边缘线条,不显眼的针脚使得纹样像是被贴上去一样。
>>桂花镇地区彝族女服-背面
>>剪花示意图
>>疏平针示意图
>>缲针法示意图图片来源: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
镂花衬色的工艺特点
就造型而言,镂花衬色中先剪后缝的工艺能够自由地创造出形态各异的纹样,有复杂连绵的曲线,也有简单利落的形态,并通过色彩的对比、反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特殊的色彩结构让纹样产生了独特的空间感,上层纹样与服饰主色一致,纹样与服饰主体部分浑然一体,统一和谐;下层的面料色彩鲜艳、搭配自由,突出纹样本身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匠心巧思和审美追求。
另外,镂花衬色工艺能最大程度地节约物料,体现了彝族人民惜物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方式中,生产率普遍低下,物资较为匮乏,对于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彝族人来说,丝线在传统社会中也是极其难得的物品。对美的追求让当地人选择使用相对易得的布料进行装饰,任何形状的余料都能在彝族人民的巧思之下剪成纹样装饰服装,最大限度地实现零浪费价值观。
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镂花衬色工艺与其民族所处环境、源流发展、历史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彝族人民述说自身历史、传承文化习俗乃至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外显文化类型,也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代代口手相传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