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2020-04-14罗建伟
罗建伟
【摘 要】目的:讨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足月的产妇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无痛分娩,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对照组中使用自然分娩。结果: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为Ⅲ级,有1例患者为Ⅰ级,有29例患者为Ⅱ级。实验组中有32例患者为0级,有6例患者为Ⅰ级,有2例患者为Ⅱ级。两组的镇痛有效率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第一产程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宫内窘迫,有2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在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宫内窘迫,有3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两组差别较小(P>0.05)。结论:对无痛分娩的产妇中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第一产程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自然分娩
【中图分类号】R6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3-0-01
分娩疼痛是一种非常剧烈的疼痛,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并且出现剧烈疼痛,从而产生一些应激反应[1],导致孕妇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物质上升,抑制患者的节律性宫缩,从而增加患者的产程,增加分娩的危险性[2]。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无痛分娩,可以有效减少产妇的疼痛,减少产程,提高分娩的安全性。本文中选取我院足月的产妇80例,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足月的产妇8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有女性40例,平均年龄为22.9岁。对照组患者有女性40例,平均年龄为23.1岁。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使用自然分娩,由助产士辅助产妇进行分娩。在实验组中使用无痛分娩,在出现临产征兆后,使用左侧卧位,对孕产妇的L3-4的间隙注射利多卡因0.1%,并注意观察孕妇的情况,如果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连接镇痛泵,使用罗哌卡因,芬太尼以及生理盐水,控制孕产妇的麻醉平面,在宫颈口全开后停止用药。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统计本文中出现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实行T检验;计数资料,实行卡方进行检测。在P<0.05,差别较大。
2 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程度的情况
实验组中有32例患者为0级,有6例患者为Ⅰ级,有2例患者为Ⅱ级。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为Ⅲ级,有1例患者为Ⅰ级,有29例患者为Ⅱ级。两组的镇痛有效率差别较大(P<0.05)。
2.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程以及宫缩时间的情况
实验组的第一产程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相比,差别较小(P>0.05)。实验组的宫缩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别较小(P>0.05)。
2.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
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宫内窘迫,有2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在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宫内窘迫,有3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两组差别较小(P>0.05)。
3 讨论
根据研究发现,分娩疼痛非常剧烈,因此,很多孕妇对分娩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分娩顺利进行[3]。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生理以及心理的应激反应,从而所导致孕产妇的宫口扩张速度减慢,交感神经兴奋,子宫不规律的收缩等[4]。使用无痛分娩,可以有效减少孕产妇的疼痛,缓解孕产妇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孕产妇保留体力,促进分娩的进行。
根據研究发现,无痛分娩组中有10例患者为Ⅲ级,有1例患者为Ⅰ级,有29例患者为Ⅱ级。自然分娩组中有32例患者为0级,有6例患者为Ⅰ级,有2例患者为Ⅱ级。两组的镇痛有效率差别较大(P<0.05)。自然分娩组的第一产程小于无痛分娩组,差别较大(P<0.05)。自然分娩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宫内窘迫,有2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在无痛分娩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宫内窘迫,有3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两组差别较小(P>0.05)。田佩松等[5]研究的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应用于无痛分娩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中结果与本文相似。
综上,对无痛分娩的产妇中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第一产程时间,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永平.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辅助硬膜外阻滞无痛分娩60例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81-82.
[2] 林彩云,梁亚贵,陈秀兰,章细娇.无痛分娩实施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7):2783-2784.
[3] 刘艳红.分娩镇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方法与应用效果评定[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3):119-122.
[4] 周伟,魏朵朵.无痛分娩实施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5):151-152.
[5] 田佩松.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应用于无痛分娩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