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性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2020-04-14黄刚
黄刚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导力量,本文以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为手段,以当前党性建设为基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和党性教育的融合,建构党员教育基本规范,并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对党性教育的推动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党员教育当中,以切实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党员教育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党性;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优秀精髓和经典流传至今熠熠生辉,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中华文化在兼容并蓄和相互包容中不断完善自我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对世界注入了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仅如此,其优秀的传统精髓更是对于今天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党性锻炼途径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就像DNA的遗传特性一样,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善于吸收一切优秀和先进的文化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先进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提供方法,有的提供理念。如“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屋漏在下,止漏在上”则讲的是修身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对我们创新党性锻炼方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弘扬先进传统文化,一定能更好地提高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
(一)讲党性
讲党性,就是要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就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都“必须坚持刻苦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做学习的楷模”。自古以来,能成就事业者莫不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理论上成熟,政治上才会成熟,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会清醒,理论上坚定,政治上才会坚定。学习要有目的、態度和方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目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学习的方法。学习-实践-思考,思考-实践-学习,理论上就会更清晰,我们的理想信念就会更坚定。
(二)重品行
要保证品德上的纯洁性,就要加强个人的修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养性,第一要正身。诸葛亮说“屋漏在下,止漏在上”,正人先正己,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何以为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第二要修己之身。要律己,清廉,省身,勇于负责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说:“不知耻则无不为,无所不取”;第三要严谨治家。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第四要以人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故须爱民,厚生以求治。第五要选贤任能--识人育人。天下无现成之才,亦无生知子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这些都为我们加强个人修养提供了范例和方法,对提高我们的党性修养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三)作表率
作表率也就是行为上的先进性,就是领导带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信行必果”“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一定能率先垂范,充分表现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发展的科学,其精髓在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前人的优秀发展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毛主席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所以,继承和发展先进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我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党性锻炼途径,对提高党性修养,完善我党的党性修养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内容为我党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党性教育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多方面都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滋润效果,因此,我们党员要认真学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自我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M].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