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2020-04-14许雅娟苏韦航
许雅娟 苏韦航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互相争论、批判,但同时,各家在争论的同时又互相吸收、融合,如儒家荀子的“礼”是吸取了法家“法”的内容,法家韩非的“道”是改造了道家老子的“道”,汉及以后社会中的儒法合流,也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相互对立、互相吸取的过程中形成的。
关键词:百家爭鸣,思想文化,影响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高度评价这一时期,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观点:“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
论述: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中华民族性格中那种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那种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都可以追溯到“仁学”的影响。
道家是以老子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道家的基本思想对现在社会多个领域以及方面带来启示,并指导人类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墨家思想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法家思想对当今社会“依法治国”的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独到的眼光来看待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对后世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各家各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楚,渗透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依法治国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观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述: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婚等。自孝文迁洛,大举汉化之后,各民族进步和融合的大势便犹如长江大河一般浩浩不可挡,五胡时代自此真正终结。南方与北方趋于相同,避免了南北分裂的可能,加速了国家统一。虽然孝文官方提倡的是断北语、讲汉语、着汉服,但事实上却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民族融合过程,这在这一时期的语言、服饰、建筑、风俗等领域都有具体体现。据说我们现在常说的“哥哥”一词便是来自鲜卑语“阿干”。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也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孝文帝的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结论:综上所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指导老师:苏掌珠).
作者简介:
许雅娟,苏韦航,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