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2020-04-14段新惠
摘 要: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基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建构,其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中也提出了“以生为本”的要求,所以,在开展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兴趣偏好等,设定合作化、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参与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彰显自身的本位性,逐步提升对音乐知识的认知效果。本文就基于自身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一系列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结构调整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以生为本,音乐,合作
音乐学科是陶冶人类情操,丰富人类审美体验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各个教育学段的渗透,高校音乐教师也积极尝试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质量。但是,从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出,仍然存在部分制约音乐知识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使得学生很难从音乐课堂中汲取养分,实现自身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归根究底,形成这些不利因素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实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偏好出发,造成音乐课堂教育与学生认知结构相脱节的现象。因此,为了提升音乐课堂的教育效能,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改善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 突出学生为本,落实教育合作化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因此,合作学习活动就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之一,促使学生基于集体的力量,逐步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建构。但是,在以往音乐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往往按照学生座位的远近,对学生进行组员结构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小,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优势也无法体现。所以,为了更好地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效果,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音乐素养,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
例如,在学生进行美国流行音乐的认知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音乐素养,进行合作活动的优化,逐步提升学生对美国流行音乐的认知效果。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出学生对美国流行音乐相关知识认知上的差异。随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实况,以互补性的原则为标准,进行组员结构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保持差异性。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阐述自己对美国流行音乐的认识,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在共享、合作中,逐步提升对美国流行音乐知识的认知效果。
显而易见,在开展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活动,能够有效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逐步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品质。
二、 提出探究问题,促进教育自主化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教师能够应用问题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认知效果,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安排,在弥补学生不足中,提升音乐课程的教育效果。而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更加强调学生自主进行音乐知识的探索,因此,教师也应当拓展问题的应用功效,利用问题的形式,促进课堂中探究环境的创建,使得学生以问题为方向,自主进行音乐内容的分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以向学生介绍中明清时期的音乐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这部分的内容,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向学生提出“明清时期的音乐类型主要有哪些?”“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在明清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如何?”“明清时期的音乐著作有哪些?”等问题,明确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方向,促使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
不难看出,在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使用问题的方式,能够搭建课堂中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音乐知识的分析和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关注学生差异,提高教育精准性
不同学生拥有自身独特的家庭背景,而这个家庭背景的差异,使得学生也具有不同的音乐知识学习经历,因此,在学生面对同样的音乐知识时,学生也会表现出差异化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造成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不佳的情况。而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差异化设计,逐步提升音乐教育的精准性。
例如,在实际开展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先结合自身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分层,将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设定为“提高层”,音乐素养较低的学生设定为“基础层”。随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差异性的教学任务,如对于“提高层”的学生来说,教师设定拓展性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力,而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设定让学生巩固基础音乐知识的任务,加强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音乐素养不同,设定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提升教育精准性中实现音乐课程的有效施教。
四、 使用现代媒体,实现教育信息化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音乐课程的教学环境向着信息化的方向靠拢,一线音乐教师也积极应用现代媒体,丰富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结构,促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将注意力放在音乐课堂中,跟随教师的脚步,逐步完成对音乐知识的有效认知。同时,相较于以往音乐课堂中教师采用单向解说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来说,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能够调动音乐课堂的活力,增添音乐课程的生机,从而点燃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探索的欲望,促使學生在主动建构中,提升认知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将《缘分一道桥》《红昭愿》等流行音乐,在课堂的开始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透过流行的乐曲,迅速从课下的休憩状态变换到课堂的学习状态,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当中思维导图呈现功能,向学生展示音乐知识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的教学结构。此外,在现代电子设备上具有“全民K歌”“唱吧”等音乐娱乐性软件,教师也可以使用这些软件,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参与性。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师使用现代媒体技术,能够有效丰富音乐课堂中的氛围和结构建,建构信息化、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提升教学的品质。
五、 设定恰当评价,满足教育持续化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开展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巩固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能够明确自身在音乐知识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明确改进的方向,以便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其他音乐知识的认知中。但是,在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后开展评价环节,学生都是作为评价的客体,单向接受教师的点评,以至于丧失了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所以,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创建评价活动,教师应当创建多元參与的评价方式,建立评价档案表,逐步满足评价环节的持续性。
例如,在讲解一节音乐课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等多种元素,设定评价表格,并创建互评、自评和师评的多元参与评价模式,促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多方位的建议,逐步找到自己在学习音乐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可以改进的方向。同时,在完成评价表格中的项目后,教师对评价表格进行收录,形成成长档案,以便对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实现评价的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在音乐课程的教学后,教师创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建立评价的档案,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本位性,真正地围绕学生的情况,完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从评价中汲取养分,实现持续成长。
总而言之,高校音乐教师采用合作化教学、自主化教学等形式,能够有效地彰显学生在知识认知中的本位性,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音乐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要想真正地提升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继续针对学生的音乐知识认知特点,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在应用于实践中进行改进,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进行音乐知识认知的规律,完成对音乐知识的有效认知。
参考文献:
[1]许珊.高校开展音乐艺术实践之研究[J].黄河之声,2017(24):85.
[2]柏璎格.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价值研究[J].黄河之声,2017(23):62.
作者简介:
段新惠,助教,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