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讨论,提高课堂实效
2020-04-14周建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是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整个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舞台,整个数学课堂将变得更加的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个性发展,有效性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但教师们存在认识上的肤浅和处理上的表面化和形式化,没有抓住“讨论”学习的最本质的思想和关键所在。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操作使用上的弊端。主要问题反映在:①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②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深刻的反思。③注重讨论的形式,但忽视了对讨论的时机和讨论问题的研究。④讨论中仍然是优生当代表,由优生的思维代替了中差生的思维。⑤如何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闲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针对上述的问题,为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讨论的作用,使之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 明确数学课堂中“讨论”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生机和活力。讨论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了学习的主人。有价值的讨论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讨论”顾名思义就是要每个学生有开口的机会,有发言的权利。只有充分地创设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个性才能逐渐形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学生有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使之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完善。实质上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反思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竞争意识、敢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个性拒绝类同的创新过程。作为教师,善于研究和设计安排“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就会是一朵浪花,一道彩虹。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更是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 积极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提高参与率和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操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把愉快和欢笑带进课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合作氛围,只有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言,乐学乐思,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讨论的效果才会高。学生谈吐自如、勇敢、自信的個性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讨论中,教师要置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并充分给以学生表扬和鼓励、赞赏和肯定,学生才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三、 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总存在主次之分,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会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认识更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难点是纵横交错的。小学生年龄小,对有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法,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果在运用直观形象教学的同时,能组织课堂讨论,就更能帮助学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从而突破难点。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数的组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边摆边数出11根小棒后,再让学生讨论:左边的“1”和右边的“1”表示什么?把摆的东西和数结合起来,这对理解11是由1个10和1个1组成的是很有帮助。再添1根小棒思考:12是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然后出示15,问:“你能摆出15根小棒吗?15是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接着脱离小棒,让学生讨论:“十几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由于学生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已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之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概括出十几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三)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讨论
数学教学中的新知,常常是旧知的延伸或几块旧知的结合。这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教学的关键。一些数学问题,要解决它就要有一些“突破口”,而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关键处,组织小组讨论,就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使一些数学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精心设计课堂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要会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问题,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变成可“研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的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活动。
(二)讨论的问题是否有开放性
问题选择不恰当,会出现冷场现象或偏离中心,变成看似热闹,但无成效,讨论的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度适中。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三)讨论的问题是否共同性
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要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索,教师也可以从中起到点拨的作用,从而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四)讨论的问题是否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选择的讨论问题难易度要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太低,讨论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难度太高,就脱离了实际。既讨论无结果,又浪费了时间。所以,教师应使讨论的问题处于学生认知的“接近发展区”内。这样既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又让学生能够接受,从而达到课堂讨论的最佳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 合理有效地组织、调控课堂讨论,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合理、有效的调控课堂讨论,巧妙地诱导,做到胸有成竹,适时应变,使讨论有效地进行。首先,开展讨论时,教师切不可认为没有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观,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中去,除了合理地組织、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讨论,还要监控学生的讨论是否是有效的。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其次,当讨论展开以后,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及时纠正偏颇。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地深入。最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开展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六、 适时参与课堂讨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课堂讨论既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路,又能提供广泛的反馈信息,很好地实现教与学的调控。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巡视各讨论组,适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加深并强化学生的认识,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加以去粗取精,得出完美的结论。学生在探索的知识过程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 及时给学生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评价是教师的课堂艺术,更是教师的美德,教师在讨论这一环节中,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要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勇气,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因此,教师要用肯定、赞许的言辞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发表看法,并及时、恰当地给予学生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好比催化剂,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激活,使讨论渐趋热烈,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只有注重对学生讨论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发言“后继有人”,讨论才会“轰轰烈烈”。
参考文献:
[1]江琰.数学课堂实施有效讨论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2(Z1):46-47.
作者简介:
周建,重庆市,重庆市两江新区鸳鸯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