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云南腾冲皮影戏的田野调研与传承保护问题研究

2020-04-14赵晗王小彦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

赵晗 王小彦

【摘 要】云南腾冲皮影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受到市场低迷、技术失传、人才流失、地理位置偏僻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逐渐面临失传境地。本文在“非遗”保护视角下对腾冲皮影进行田野调研,实地对皮影的艺术形态进行记录,以此为契机来唤醒民众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对腾冲皮影戏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腾冲皮影,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226-01

一、腾冲皮影的调查现状

(一)发展历史

云南皮影主要流传于云南腾冲一带,独具特色的腾冲文化与中原文化、东南亚及南亚文化进行交融。腾冲县固东镇刘家寨位于腾冲中北部,有个云南唯一的皮影戏班。据皮影老艺人们说,皮影戏远在明初洪武开边时就从湖南、广东一带传入,在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极为盛行,既吸收继承了中原皮影的精髓,又融入了云南劳动人民的民俗风格和审美趣味,成为中原艺术在边疆扎根发展的艺术奇葩。

(二)腾冲皮影戏班与演出市场

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皮影面临失传的境地。腾冲刘家班只是在农闲或者红白喜事时才有演出,演出费数百元不等。一般演出时,观众人数在100人左右,演出市场的萎缩直接威胁到民间皮影戏的生存。

皮影戏班经常应邀到各地进行临时性展览和演出,因为不属于传统性的表演,只进行象征性演出即可,因此戏班的收入也不太高,基本能维持生存。同时,许多老皮影戏箱几乎处于封尘状态,成都博物馆近几年从民间搜集了18万件皮影,相当于很多皮影戏班已经消失了。

(三)腾冲皮影戏剧目及皮影观众的情况

腾冲皮影戏剧目多取材于传奇民间故事,尤其以三国戏、封神戏等连台戏本居多,也有取自当地风土人情传说的剧目,如根据腾冲小吃改编的剧目《大救驾》。皮影艺人没有经济能力进行二次创造,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传统的演出方式,大多数艺人也是保持着陈旧的传统,或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彩绘景片,制作现代形象人物,但没有太贴近时代的新剧目。

二、腾冲皮影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如今,优秀的皮影艺人越来越少,大量的皮影戏箱正在流失,演出市场日渐低迷,导致仅存的戏班勉强维持生计。我们面对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不应只关注其本身的消匿状况,更重要的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意识看成是维护文化主权的依据。

(一)腾冲皮影文化的保护内容

根据田野考察情况来看,保护皮影戏首先就要对皮影艺人进行普查,整理遗落在民间的大量剧目剧本和手抄影卷,记录皮影艺人的唱腔,搜集集每个特定时期的文献资料及活动资料,保存皮影戏的演出道具及乐器。

同时也要鼓励皮影剧目表演创新,用新的剧目培养新一代观众。云南许多高校尝试过“皮影戏进校园”活动,试图让传统民间文化被青少年接受认可。但从皮影戏的发展来看,对于皮影戏新一代观众的培养,必须在传统基础创作上与时代同步,与当代大众传媒融合。

(二)皮影传承人保护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腾冲皮影戏的造型、演出工具是物质的,但皮影戏的剧目、唱腔、音律、审美价值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这些非物质文化内容,恰巧掌握在少数皮影戏艺人手中,对皮影戏的保护首先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皮影戏传承人,那么对于皮影戏文化的生态延续,以及保护与传承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对皮影戏的保护必须要强调“以人为本”原则,皮影戏只有掌握在群众手里,保持在民间的演出状态,以鲜活的姿态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维持其顽强的生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三)皮影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

我们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摆正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做好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工作,就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只有奠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存的现实基础,才能让皮影戏能够在新的时代里有新的发展方式。我们想要保留传统民间文化,就要以它们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基础和根本,从而进一步创造符合新时期的新兴文化。

三、结语

腾冲皮影戏作为云南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长期肩负着文娱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曾是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当前在“非遗”语境下,地方剧种的保护在政府的组织带领下逐步恢复空间,完善传承机制。若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文创产业为契机调动民众广泛参与,唤醒心中古老的文化记忆,如此才能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韩丽.冀南皮影戏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2]王韵凤.腾冲皮影戏[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

[3]崔国伶.腾冲皮影戏的调查与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4]苏燕.腾冲皮影戏的调查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

[5]段应宗.皮影大师刘永周的艺术人生[J].腾越风旅游杂志,2008.

[6]魏力群.中国皮影戏的田野调查与传承保护问題[J].戏曲研究,2011.

作者简介:赵 晗(1994-),女,云南保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王小彦(1994-),女,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