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

2020-04-14葛格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

葛格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意味着我们党越来越重视从哲学的高度深化对改革的認识。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进行剖析,同时将全面深化改革置于实践性、人本性这两个维度来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这值得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196-02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的,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灵活运用。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也要从社会实际出发,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果断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就是科学正确的社会意识。

40年浩浩荡荡的改革,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成绩斐然的背后遗留了诸多问题。经济指标上去了,却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大大降低,官商勾结使得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望房兴叹,医疗体制改革市场化使百姓看病更难、更贵,教育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大学学费,使得农村孩子上大学更加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改革也随之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已经赶不上改革的步伐,中国要前进,必须纵向深化改革,在全面性、协调性、整体性上下功夫。即使改革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也要坚定改革决心,拿出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态度和决心。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合理性与否影响我国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这样的哲学高度来看,要求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重,妥善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清晰地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亦保持了政治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毛泽东就强调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甚至用“决定性”一词来表达这种反作用。“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1]P325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作为党和国家共同审议通过的政治上层建筑,其对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反作用不可小觑。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素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执政过程中,始终贯彻并执着追求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并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改革进入新时代,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带领他们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营养,始终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从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增长9.5%,比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远远高出6.6%。这些成果都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勤劳智慧获得的。

二、全面深化改革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重维度

全面深化改革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和人本性,涵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全面深化改革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明确指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基础。人类社会存在的永恒主题是实践,只要有人类历史存在,实践就会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存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就会永续不断。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涉及“谁来治理”和“怎样治理”的问题。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如果没有实践,改革就会停滞,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会成为空话,一切都将变为空谈。实践靠谁?诚然,是现实中的人,人的本质活动是劳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为了将改革开放这一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水平,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体现实践价值。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连续性,因此我国的改革实践也是承上启下的继承和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催生了新的实践方式和标准。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全球化发展趋势更加强烈,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这发展大潮流中逐步实现机器化、交往信息化,一开始传统的实践方式和标准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改革实践被更好地推向了更高的水平。人类具有自主性和无穷无尽的创新性,其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践理论与现实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性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为了满足群众诉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同时,改革也要依靠群众进行。

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认为,人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就是亿万人民参与的事业。改革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对执政规律的继续深化。古往今来,凡是违背人民立场原则的执政者没有不失败的。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积极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反映,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理念基础。

改革依赖人民参与。让群众参与改革、与改革一路同行是40年来中国改革能攻坚克難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方法。改革依靠党内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任何涉及全体国人的改革,没有全体国人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借鉴运用了这一“灵丹妙药”,借用各种措施积极搭建人民参与改革的平台,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传播改革声音,让群众了解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当改革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二是发挥人民群众对改革举措落实监督的积极性,因为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很多措施涉及民生问题,让百姓监督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才能使得改革方案真正落实,切实避免政策“不出中南海”的尴尬和由于漠视民意而陷入“塔西佗陷阱”。

改革成效人民评判。人民群众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传承老一辈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提出并不断创新发展的群众路线,一直坚持把群众是否有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风向标,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

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如何实现?首先,从改革发展方案设计上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让老百姓享受政策红利。从推动公车改革,到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从高考制度破冰,到取消大量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处处着眼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其次,从改革举措上来看。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等等。这些“真刀真枪” 的行动,“真金白银”的实惠,切切实实地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三、历史唯物主义之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要有侧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史,我们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协调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个部分的改革与发展,使改革的各个部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党执政的哲学基础,其科学性毋庸置疑。我国40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将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联系起来。同时,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要积极面对,坚定改革决心,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改革是问题的解决办法,问题是改革的检验手段。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中,社会建设才能逐步成熟。

四、小结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依据,深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沈传亮.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新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叶钰剑.习近平的改革方法论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

[4]董德福.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哲学向度[J].探索,2015,(2).

[5]刘晓芬.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N].西安日报,2018(11).

[6]路冰,马先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内涵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8,(04).

[7]朱光好.全面深化改革是实践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前线,2014(07).

[8]朱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实践意蕴[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17(01).

作者简介:葛 格(1993-),女,安徽合肥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