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密茂腔的起源探究

2020-04-14周季周玲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茂腔现状

周季 周玲

【摘 要】高密茂腔是高密传统地方小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其曲调纯朴自然、委婉柔怨,唱腔通俗易懂,娓娓动听,生活气息浓郁。本文主要概述茂腔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本肘鼓,冒肘鼓,茂腔,现状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21-01

茂腔是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现主要活跃在山东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被称为“胶东之花”,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高密市是茂腔的发源地,高密茂腔的曲调质朴自然,歌词通俗易懂,唱腔委婉柔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高密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到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到指头上。”足见高密人民对茂腔的喜爱程度。

一、茂腔的起源与演化发展

茂腔起源于民间,是一种地方小曲,由花鼓秧歌街头卖唱发展而来,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高密茂腔属于流行于山东民间的地方戏曲“肘鼓子”,肘鼓子,说唱性较强,说唱时用肘悬小鼓敲击节奏,这是茂腔的原始阶段。茂腔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本肘鼓阶段。该阶段是从清朝道光年间至清朝光绪年间,也就是从1820年至1906年,共经历86年。期间由肘鼓子演化成本地肘鼓,然后再由本地肘鼓演化成冒肘鼓。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冒肘鼓阶段,大约是从1910年至1949年,共经历39年。当时胶州半岛茂腔戏已蔚然成风,这一时期,冒肘鼓的戏词大都是描述日常生活,将喜怒哀乐编成故事进行演唱,因此老百姓也喜闻乐见,对冒肘鼓达到痴迷的程度,观众常常是人山人海。在这一时期,冒肘鼓《四大京》《八大记》《皮袄记》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传承了下来。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将冒肘鼓改为茂腔。

本肘鼓阶段。本肘鼓就是本地的肘鼓子,一般取材于民间,基本上是反映民间生活,以说唱为主,生活气息浓郁,唱词通俗易懂,音乐旋律也比较简单,曲调低沉,节奏平稳。用打击节拍来进行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是锣鼓,有的是用肘悬小鼓边打边唱。19世纪末拉魂腔传到高密、诸城一带,对本肘鼓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拉魂腔采用柳叶琴伴奏,并且妆容也更加浓艳俏丽,曲调上也有了大幅度改进,优美动听,深受大众喜爱。因此,拉魂腔的兴起、柳叶琴的加入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本肘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进入“冒肘鼓”阶段。

冒肘鼓阶段。该阶段较本肘鼓阶段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艺人们会把生活中的故事编撰成冒肘鼓戏来演唱,因此会有剧情的框架,这对于本肘鼓来说是一个跨越。冒肘鼓阶段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的一些艺术特点,增加了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形式,加入更加丰富的打击乐器,伴奏乐器使用了京胡,并且套用了京剧、河北梆子的锣鼓经等,这些都推动了冒肘鼓的发展。

冒肘鼓最主要的特点是“柳琴戏”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这样唱腔的音域加宽,旋律更加伸展,拖腔产生。这一时期男女腔分明,因此音乐性格化趋向明显,这样一来音乐形象明显加强。不论是从调式、调性方面还是从伴奏乐器、艺人扮相上都有了一个飞跃。冒肘鼓成为当时高密、诸城、胶州等地区占绝对优势的剧种。

茂腔阶段。新中国成立给冒肘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冒肘鼓末句“打冒”的唱法跟随不了时代的潮流,演员在演唱时只在花腔中使用“打冒”的唱腔。 為了使冒肘鼓有更加长远的发展,人们根据“打冒”的谐音,将冒肘鼓改名为“茂腔”,寓意其发展更加茂盛。从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为人们熟知。在政府的支持下,茂腔剧团在胶州半岛遍地开花,各县市也有了专业的茂腔剧团,演出设备从简陋的手工操作发展为现代化的电乐器。茂腔的伴奏乐器由京胡、二胡、月琴发展到洋琴、大提琴和电声乐器,从只能演出传统地方小戏发展到既能创作演出大型古装戏,又能创作演出大型现代戏。这一时期著名的剧目有《罗衫记》《白玉楼》《盼儿记》等。

二、高密茂腔的现状

高密茂腔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一个地方小剧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其唱腔唱词通俗易懂,曲调淳朴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但是,在当代,影视文化的巨大冲击加上文化的多元化,观众年龄层跨度广,人民大众审美爱好的转移等,使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濒临灭绝。虽然高密茂腔在农村还是拥有很多人的喜爱,但是其发展和传承已经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目前,在高密有一家茂腔剧团,因而,对茂腔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下去。

高密作为茂腔的重要发源地,专业的茂腔演员仅有30人。2006年,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2008年,高密市政府出资建立“茂腔班”,以培养茂腔的后备人才,为茂腔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窦青.潍坊的地方剧种——“茂腔”之演化历程[J].音乐创作,2011,(01):130-13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地方剧种高密茂腔的发展与传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201808。

作者简介:周 季(1989-),女,汉族,山东青州人,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儿童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茂腔现状
茂腔,一声直入青云去
高密茂腔剧团的调查与思考
茂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的传承及保护思考
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以高密茂腔为例
山东茂腔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