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读者群落构建的社会学基础

2020-04-14贾维薇

中文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构建

摘 要:本文承《试论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大发展中的三个转变》之后,主要从社会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读者群落构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了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读者方面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并从这些理论基础出发研究了目前公共图书馆吸引读者、组织读者、沟通读者可行性,提出了目前公共图书馆危机的思考建议。为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读者群落 构建 社会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03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要组织,读者的需求需要不断地激发,培植读者生态群落,搭建读者交流、沟通、分享的平台,对于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读者群落构建的社会学意义

1.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继续教育

社会就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社会是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从读者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构建读者群落,引导大众阅读、开展读者活动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工作。构建读者群落,把读者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既是读者的需求,也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没有指导的阅读是许多情况下是功利性的、盲目的;缺乏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工作同样是带有盲目性的,缺乏创新动力的。只有图书馆参与读者阅读活动,读者参与图书馆的服务活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相互“暗示”,才能将零散无序的读者群体形成一定层次的读者群落,“共同”完成公共图书馆社会继续教育,从而促进全民继续教育,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促进公共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

在现代信息暴涨的时代,也是许多大众读者迷茫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他们往往不能做出科学选择,其浅阅读、泛阅读因为缺乏必要的引领而难以深入;而有着各种明确需求的基层读者,其读书的实用性、功利性又太强,与社会教育目标相距较远;处于读者群落中间的基础读者,虽然能经常进馆阅读、浏览图书,但往往因为缺乏沟通、交流而很难将浅层泛读扩展到深刻、广泛的阅读;至于骨干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有心得、有感慨,也因为缺乏交流渠道而往往诉诸笔端;处于高端的核心读者,忙于著述,难有将其学说、观点宣示于众的平台。

3.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中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75.3%的18—70周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恰恰是看似“独立”的个体阅读,更需要的是引领、指导、交流和分享。

读者群落的构建,使得大众读者有了引领、基层读者有了指导与交流,在群落中骨干读者有了深度阅读的动力,核心读者有了宣示于众的机会。各取所需,共生共长。于是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知识的创新,激发出创造的才能。图书馆有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读者群落,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扶持、引导下,假以时日会产生裂变,许许多多的大众读者快速升入基层读者,甚至跨入骨干读者群体。这样的发展不仅是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而且顺应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4.提升读者素质,扩大读者范围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更多的应当是学习文化的。知识与文化是两个相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概念。“文化是一个能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今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结果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读者群落的构建,引领大众由单纯学知识层面上升到学习文化上来。因为决定人生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文化的深浅。读者群落的构建,是以文化为粘合剂,在公共图书馆辐射圈内形成层次不同、结构相似的、有分工、有合作的群体,从而形成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社会。

5.增强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

新的时代居住和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普遍地感觉到原来从属于某个单位、群体、组织的信任和依靠忽然间消失了,而新的单位、群体、组织又只存于以新媒体为中介的“影子”社会中。在这个“影子”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靠已渐渐消失。年轻的一代往往对于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看得是越来越淡,而对于网络虚拟的社会关注却是越来越浓,近虚拟远现实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现实中的正义越来越难,而各种虚拟社会中正义的呼应却越来越强烈。可见,人们不是没有交流、沟通、表达的需求,而是缺乏对于真实世界的沟通平台。这个缺乏一是因为信息平台泛滥,二是因为社会平台的严重缺失。

读者群落的构建,就是重拾中华文化,去链接被撕裂的社会碎片,顺应人们对于文化、精神、感情沟通、交流的需求,近距离地激活人们的某种原始活力。因此,公共图书馆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为这些彼此碎裂的片断社会提供联系、交流、表达的平台,得到重建社会文明的目的。

二、读者群落构建的组织

1.组织者角色和地位

在研究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文献中,较为普遍的实际上只是研究了作为个体的读者,而对于将读者视为一个个不同的群体来研究的文献还很少见。读者群落构建研究,就是要将读者视为一个个社会文化群体来进行研究。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个群体,是有着相互沟通、相互激发、相互影响的相对稳固的文化人聚集起来的社会形态,在这些社会文化群体中有的人无形中就充當了某种角色,沟通了读者、组织了读者、发展了读者。在以后,即使他不再在这个圈子里了,但他的影响还在,他留下的精神还在,他所做的事情有人来替代他完成。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生态社会文化群落。

读者需要组织,而这个组织者除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外,还应是上述社会文化活跃分子,他们是图书馆藏的推介者,读者需求的代言者,读者心理的联络者。读者群落构建中,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和社会文化群体的中活跃分子的协作会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一个个单独的读者需要有“共同话题”的读者与其一道探討话题、分享收获、相互欣赏,另一方面作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又需要老读者带新读者进来,并且帮助公共图书馆营造一种全民读书的文化氛围。因此,读者群落构建的过程首先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他们发挥图书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去感染核心读者,把他们吸引过来,成为图书馆的骨干读者,引领更多公民走进图书馆。其次才是核心读者的依靠组织,抓住他们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需要分享的心理,为他们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搭建表达的平台,用文化把他们“粘”合起来。那么,怎样界定核心读者呢?这就涉及读者类型的划分。

2.读者类型的划分

划分的依据和目的:

划分依据:在读者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类型:核心读者、骨干读者、基础读者、基层读者、大众读者。

读者类型的界定:核心读者:有宽阔的阅读领域和较强的阅读深度;能与不同类型读者进行讨论、交流,能“以某种特定的影响作用于另一部分人的身心,使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能组织、策划、承担以读者方向引领和素质提升为目的的讲坛、讲座、交流、讨论。一般是处于读者群落的顶层的知名学者、高校教授、社科学者、企业高管等。

骨干读者:有比较宽阔的阅读领域和比较强的阅读深度;能经常与不同类型读者进行讨论、交流;有多种专业阅读需求;能独立在会上交流,能组织专题研讨。一般是处于读者群落中较高地位的高校教师、社科干部、文化工作者、行政领导等。

基础读者:有相对的专业需求;经常进馆阅读、浏览图书;能与不同类型读者进行讨论、交流;有一定的阅读深度和广度;能经常参与讨论、交流;一般是处于读者群落最活跃的教师、行政干部、社区居民、大中专学生、科员、老年文化人等。

基层读者:有各种专业需求;能经常进馆阅读、浏览图书;有与同类型读者进行讨论、交流的意愿;能参与讨论、交流;能发表自己见解;一般是处于潜在读者向现实读者提升、过渡阶段的老年读者、家长读者、青少年读者等。

大众读者:能进馆阅读、浏览图书;能通过远程信息传递阅读、查询图书资料;有依靠图书馆进行阅读、查询的愿望;一般就是能坚持阅读的村民、市民、民工、学生等。

三、读者组织分析

1.读者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一般看来是一个个单个的个体,他们进进出出,借借还还,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其间贯穿的就是联系与合作,就是需要与满足,就是归属感与尊重感等。因此,读者是需要欣赏,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思想,往往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示。顺应读者需求,充分挖掘、整合这些社会资源,把他们组织起来,构建一个个读者群落,在群落中展示他们的发现,抒发他们的感慨,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创新的动力。这正是公共图书馆“馆”的社会聚集作用的发挥。例如一群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吃酒席,一般情况下就是大家客客气气吃了各走各的,间或打个招呼。如果恰巧那天有个人出来,提议大家是不是来点小酒,再加以有个大家都能参与的话题,很快大家就熟悉起来,递名片、留电话,一片热闹。

2.读者组织的心理学分析

读者需要组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普遍的读者都是因图书馆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环境的情系、借阅服务的方便而乐此非彼,这在一般意义上讲,公共图书馆就是要搞好环境建设,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提供快捷方便的借阅服务。要改掉“重管轻人”的传统行为,包括诸如计算机图书流通系统功能先进,读者却借不到所需要的图书,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十分娴熟,而对读者却冷若冰霜,图书馆对提高现代化技术设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需求却表现得如例行公事等等。在某种角度来讲,读者对于阅读人文环境的选择心理比重要远高于其对物质环境的选择。

3.读者组织的社会生态学分析

在一个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政府的社会文化形象、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社会文化承载个体(读者)三者之间相互生存、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首先,政府社会文化形象的提升,必须要有公共图书馆等在内的文化部门的持续发展,而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有大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积极参与进来,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提高又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活动。这是一个上对下的依赖过程。其次,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提高需要有公共图书馆在内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又需要政府社会文化形象提升的指导。这又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发展过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包括由单体的文化人、人的群体构成的文化决策政府行政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社会非营利文化服务机构及文化消费者”因此,构建读者群落,培植新型社会公共文化生态体系,努力使文化决策政府行政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社会非营利文化服务机构及文化消费者构建成为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态群落,通过这三大功能层次的联合促成文化能量转换的生态链形成。

在这个方面,公共图书馆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政府文化部门的双重性,政府文化机构、社会文化聚点,管理上具有的层次性:国家、省市、县、乡,相似性:各省市、县、乡公共图书馆的相似性。正是因为有无政府领导、单位参与、大众支持,读者群落构建才可能成为现实,也正是因为各省市情况相似,才有必要举全体之力共同研究。

当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存在着地域区别,如东部沿海现内陆的区别,城市与农村、社区与村镇等,不同的区域可形成不同的读者群落。

4.读者群落中读者角色个性心理分析

在读者群落中,我们不随意地将读者与图书馆对立而把读者称之为“消费”者,我们认为作为读者群落中的一员时,原来看似单个的读者具有了群体的属性——公共文化的参与者。他与先前作为个体参与图书阅读的情况不同,他可能也是在“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往往也产生一些新的“思想”,这些思想一旦经过交流、分享,甚至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那就不只是“消费”,而其中也在同时产生着新的思想了。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读者群落中的读者个体,称其为公共文化的参与者比较适合的。在这种读者角色界定下,读者在图书馆的个性倾向就显得明晰起来——参与文化交流、产生思想碰撞、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因此,“有效整合读者活动,开展并普及阅读行为,将零散无序的读者群体形成一定形式的学习型读者组织,将使图书馆在倡导社会化学习、促进全民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读者群落构建下的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信息和知识服务的最高要求,是满足读者需求的最佳模式。但是,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可能无条件的对所有读者都能做到个性化服务的,作为一种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条件,对核心读者、骨干读者、基础读者、基层读者和大众读者采取程度不同的个性化服务,不但针对不同读者的性格、爱好、习惯、方式等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而且是针对读者的需求主动地提供最有用的、最符合实际的、最准确的、最有效果的信息服务。读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素养、学科专业是千差万别的,对图书馆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需求也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对于对有宽阔的阅读领域和较强的阅读深度;能与不同类型读者进行讨论、交流,能“以某种特定的影响作用于另一部分人的身心,使社会能夠更好地延续和发展”的核心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远程网络、QQ信息传送、微信图文链接、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供资料参考,帮助他们腾出时间来,为图书馆开设读书讲座、文化交流或读者引领做些贡献。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这不仅是为个体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且还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信息需求,对读者做好课题跟踪、主题推荐、论文参考等等。将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向社会、推向读者群落,使社会文化活动丰富起来,让人民大众精神振奋起来。

四、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组织

公共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藏的推介者,他是在掌握读者需求和本馆服务的前提下,组织核心读者,沟通骨干读者,发展基础读者,服务基层读者,指导大众读者的。

1.读者组织过程

一个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聚集起来,以读书交流为中心进行文化活动,就构成了一个读者群落。在一个群落内,图书文化管理者、传递者、组织者用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凝聚一批骨干读者,在图书文化馆、社区文化站等的支撑下,“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他们不分领域、不分层次,相互交流、相互提升,不断地扩大读者范围,提高读者素质。

根据一个区域读者活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文化工作、文化设施保障等因素,构建起来的一个个读者群落。在一个群落里面既有在某一领域占据不同高度的各层次的文化读者,又有许多分布于各个层面的相同的读者,还有在同一层次上不同领域读者。这样形成立体交叉的读者生态群落,既便于同一领域内各个层次读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又便于不同领域内读者共生共长。

2.读者组织形式与措施

讲坛、讲座、研讨、交流。读者组织措施:聘用(公益性)、招募核心读者、骨干读者;提升基础读者、基层读者;大力发展大众读者。采取聘为名誉馆长、读者黄金会员(白金会员、资深会员)等,相应地享受图书馆更加专一的个性化服务。如帮助搜集资料、整理材料、打包服务等。

3.读者活动的开展

定期开展讲坛、讲座、研讨、交流,推介、宣传、广告、开发图书资源,包括读者资源。搜集反馈信息,听取读者意见,及时调整服务。走访、联络、沟通、征集读者,利用送书下乡、下基层、进军营、进学校、到机关等,对读者需求进行调查,发展大众读者。

总之,通过构建读者群落,将全省读者组织工作通过讲座、讨论、交流等形式跨区域开展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较好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开展公共图书馆学术性工作,做好大众阅读的指导、基层读者的提升、基础读者的引导、骨干读者的参谋、核心读者的助手。一个好的讲座、讨论、交流形式在某个区域内带动了读者、激励了读者,再将其移植到条件相似的区域,既加强了区域联动、交流,也节约资源,避免重复组织。加强馆际读者组织工作经验交流,制定相应的读者组织规程,进行公共图书馆读者组织馆员(管理者、组织者)专题培训。在核心读者、骨干读者的引领下,将基础读者、基层读者的浅表性、实用性阅读逐步提升到丰富性、广泛性阅读,提升读者层次,大力发展大众读者,提升大众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阅读层次;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素质,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平,詹越.基于群落生态原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定位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8(06):32-36.

[2]戴莹娜.公共图书馆创建学习型读者组织的意义及其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09):111-113.

作者简介:贾维薇,四川省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公共图书馆读者群落的构建以及如何做好全民阅读。

猜你喜欢

构建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