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

2020-04-14曹雪峰

经济视野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行政

文| 曹雪峰

绩效评价指的是相关组织结合设定的绩效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方法,客观、公正的评价财务活动的效益性和经济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的是对单位预算所展开的绩效评价,该工作内容不仅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的合理性,为单位财务活动的展开提供指导。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概述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预算绩效评价主要可分为四方面内容:

1.绩效管理,指的是一种针对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可大致分为设立、运行、评价与反馈四个环节。根据我国相关规定,预算绩效评价指的是将单位自身特点与国家政策相结合,从而建立的对预算进行科学、有效、公平的评价方法。

2.相关流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评价流程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制度建立、评价业务部门、书写报告。简单来讲,首先是确定评价对象,且由综合素质较高人员进行评价;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最后,开始正式的预算评价,并将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

3.负责主体。预算绩效评价是由多个机构共同负责的工作任务,需要共同完成相关的预算管理内容。例如,由管理决策机构进行分析报告的撰写、由预算业务管理机构进行单位决算、绩效评价报告、由财务部门制定相关的绩效评价制度,负责具体的绩效评价工作,并且还需要结合实际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4.方法与标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对比法、分析法、成本利益化法、大众评判法等等。其中,对比法与分析法同属于综合分析法,对比法主要针对不同方面,分析法主要侧重于对影响效果原因的分析。成本利益化法、大众评判法都是用于对实现程度的分析,而成本利益化法主要侧重对同一时期预算支出与收益对比的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评价指标不合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虽然其预算绩效评价对象能够得以确定,但却带有动态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预算评价指标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某单位人员支出的预算,2017年预计90万元,2018年该单位新聘员工增加若干,人员支出与2017年相比超出12万元。这一案例当中,两年度差异较为显著,因此不能够采用同一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同理,在进行其他条目预算过程中,动态变化也会对绩效评价指标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绩效评价不全面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涉及环节较多,其与企业预算有着一定区别,行政事业单位并非追求盈利的组织机构,使得很多工作环节的预算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严重影响了整体预算绩效的评价效果。例如,某部门在进行预算出差报销时,虽然国家在新规定当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员、不同出差目的的报销标准进行了明确,但由于之前所执行的标准与此不同,因此预算也存在一定差异,没能将新规的影响充分考虑到其中,很容易造成预算上的疏忽和失误。

评价机制不健全

预算绩效评价并非单纯进行简单的数字处理,其需要借助多种科学,且在合理的工作方式下才能够保证得以有效进行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需要对经济性、可控性等多方面标准进行考量,但由于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成立时间较短,缺乏健全、严谨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其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例如部门内评制度,与企业预算评价不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不会对内部其他部门进行专项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通过部门自评。这样一来,若缺乏全面、严谨的内部自评制度,则很难发展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科学性较低。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有效措施

预算绩效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当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其能够在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的同时,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显著意义。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相关问题能够得以解决,经过一系列深化改革之后,不仅会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效率,还会大大提高其资金使用价值。

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

作为提供诸多公共服务的设施的重要机构,行政事业单位是提升社会公众福利最为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改善,能够完善公共服务结构、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改革价值。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预算绩效评价考核标准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绩效预算评价和管理效果。因此,想要使得绩效评价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首先应该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科学标准的制定。保证绩效评价标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针对性,进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实时情况能够得到精准地反映。另外,还需要对成本进行分析,换言之就是对比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2)多角度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多角度要求,主要可分为两点内容:①科学规范,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保证预算绩效评价的科学性;②公开公平。除做到基本的公正、客观之外,还需要加强社会的监督。

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完善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尽最大程度细化预算编制,特别是对于重点项目预算的细化,主要是由于项目预算对于编制绩效目标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更加清楚、准确地确定项目预算绩效的各方面指标。因此,对于预算编制的细化,不仅能够为执行预算管理提供方便,并且还能够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详细依据。另一方面,开展严格、有力的预算执行管理。严格落实追踪问责制度、定期通报制度,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预算执行脱离目标问题能得到及时纠正,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目标脱离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优化专项资金投入制度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专项资金的投入。因此,对于专项资金投入的不断细化,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还有助于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对专项资金投入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对专项资金投入资金优化的过程中,除需要对专项设立流程进行严格把控之外,还需要保证相关内容能够得到有效明确,定期督查专项资金的投入情况。不仅如此,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金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丰富、形式多元的投资结构。

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监督

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做到公开、透明、无灰色地带,提高预算工作的可靠性、真实性,需要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审核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首先,向社会公开自身的预算与决算,同时严格规划预算、决算工作。借助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其次,向社会长期公开重大项目的预算和决算,时刻接受社会的监督。再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审核监督力度,同时扩大监督范围,保证单位任何资金流动都能够得到严格监督。最后,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审计工作而言,其需要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有效配合,构建全面、完善的预算问责机制,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效率与质量有所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还未完善,仍存在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机制不健全、绩效评价不全面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优化专项资金投入制度、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监督、完善绩效考评机制,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