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建筑评价分析与优化

2020-04-14

住宅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筑评价雨水绿色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

2019 年3 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以下简称2019 版《绿标》)修正颁布,并于2019 年8 月1 日起实施。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4)(以下简称2014 版《绿标》)相比,2019 版《绿标》将11 章内容整合为9 章;7 类主要技术指标点整合成5 类,并进行了分值的重新核定和分配,以简化计算,删减分值权重;星级由3 个增加到4 个,并对应明确的技术要求;增加了绿色建材、全装修、金融服务、全龄化设计等内容[1-2]。两版《绿标》都是基于工程实践经验和国内研究成果之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实际发展和执行情况而制定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标准,为我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从定性还是定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较强的可执行性。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完成十几部国家标准的编制和执行,主要包含建筑设计、施工、运行、改造的全生命期等各个方面的特定阶段、特定专业、特定功能类型的绿色专用标准(或规程)等。各种标准涉及总体政策引导到细部具体执行,逐渐形成了国内现阶段比较完备的评价体系。2017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定位是“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建标[2014]139 号)文件中,也将“加强绿色低碳、资源节约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继续推进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可见,我国的绿色建筑正朝着更统一、更完善、更贴合评价标准的方向发展。

2 绿色建筑评价的优化

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主要包括6 个技术指标,即: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2]。结合这6 个指标,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的优化研究,可按图1所示流程进行评价分析和优化。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水岸绿城住宅小区(图2)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钢铁路西侧、七里河北侧。项目占地面积为25.48 hm2,总建筑面积501 153 m2,建设有住宅楼、地下车库和临街底铺,小区容积率1.60,绿化率35.5%,建筑密度16.22%。该项目于2012 年12 月31日立项,2018 年底竣工交付使用。在规划建议期间,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和优美宜人的室外环境。

3.2 节地与室外环境

3.2.1 节地规划

图1 绿色建筑的优化研究流程

图2 项目总平面鸟瞰图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25.48 hm2,共4 318户,以3.2人/户计,共13 818人,则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18.44 m2(人均用地指标标准核算为18.456 m2);项目的绿地率达到3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 m2。小区及周边服务半径内可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有中学、医院、幼儿园、储蓄所、菜市场、邮电所。小区出入口500 m 以内的公交线路有3条,公交站点名称为“水岸绿城站”。本项目地上建筑面积408 904 m2,地下建筑面积92 249 m2,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为地上建筑面积的22.56%,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节约土地的同时,提高住户的舒适度。

3.2.2 室外环境布局

(1)针对小区的建筑布局,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对日照环境的要求,采用日照模拟软件,分析每栋建筑物的日照时间,保证居民的日照时间每天不低于2 h;同时,对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计算,确保其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风、冬季室外行走的舒适度及过渡季的舒适度。

(2)通过增大绿地面积及停车场铺设植草砖,保证住区透水地面面积,增加雨水渗透量,降低地表径流;在小区总平面布局方面,保证布局合理、气流通畅,使热量能及时被自然风带走。绿化物种全部采用本地乡土植物,其中,乔木类主要有国槐、白蜡、白桦树、合欢、白玉兰、刺槐、白皮松;灌木类主要有大叶黄杨球、木槿、紫丁香、紫叶桃、瓜子黄杨球等。平均每100 m2绿地面积上的乔木数为3.19 棵。

3.3 节能与能源利用

该项目位于河北邢台市,属寒冷地区。结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河北省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3(J)63—2011)中的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优化。

(1)充分考虑小区内部的场地自然条件,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日照模拟和室内外自然通风模拟,调整并优化建筑体形、楼距、朝向和窗墙比,选定项目设计方案,保证小区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条件。

(2)项目要求选用节能型灯具。日光灯均选用节电的T5 荧光灯和电子镇流器;公共走道、楼梯间采用声光控制灯;电梯亦采用节电型设备。灯具功率因数COSΦ ≥0.9,则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LPD)为6 W/m2。

(3)项目采暖系统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其户内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各户供热管道由管井接至各户集配器,再由各户集配器分别接地盘管至各采暖房间。这种采暖系统的室内温度控制操作简单,采用在加热管与集水器、分水器的接合处分路设置调节阀,可以通过手动调节控制室内温度,方便独立操作,不会影响其他住户。

(4)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电加热辅助。根据甲方要求,采用的分单元分户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全可靠,需采取防冻、防结露、防过热、防雷、抗雹、抗风、抗震等技术措施。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辅助电加热应带保证使用安全装置。

3.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4.1 给水水源

小区给水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两条DN200 给水管,在小区布置成环状管网,市政供水压力为0.135 MPa;给水总引入管设置倒流防止器。

3.4.2 雨水收集与利用

每栋建筑屋面和小区内的所有硬化地面都是可回收雨水区域。不同区域内,雨水径流的水质和径流量不同:建筑屋面的雨水径流量大且水质污染轻;硬化地面的雨水污染重;绿地上水质好但径流量少。因此,将雨水回收范围分为屋面和道路雨水两大块,分开进行回收和利用,从而节约成本。

按照本项目绿色建筑二星级的定位,雨水回收用于绿化和道路浇洒。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17)的规定,居住小区绿化浇洒用水定额可按浇洒面积1.0~3.0 L/(m2d),道路、广场的浇洒用水定额可按照浇洒面积2.0~3.0 L/(m2d)计算。

项目全年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的用水量约为20 930.16 m3,收集的场地雨水共13 208.2 m3,其中实际利用的雨水量为11 765.58 m3,还需要市政补水9 164.54 m3。全年雨水使用量占绿化浇洒和场地冲洗总用水量的56.21%。

3.4.3 节水措施

根据国家标准,小区人均用水量按照70 L/d 估算,则全年居民总生活用水量为353 049.9 m3,总耗水量为373 980.06 m3。通过对比,可得到非传统水源使用率为3.15%。

本项目全部采用节水器具,节水率不低于8%;坐便器采用3L/6L 两档冲洗水箱,水龙头采用节水型,满足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 164—2014)要求;绿化灌溉采用喷灌方式,控制场地综合径流系数为0.47。

3.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本项目高层住宅部分属于剪力墙结构,多层住宅部分属于砌体结构,方案设计简约,无装饰性构件;项目所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构件全部都采用预拌混凝土。高层住宅中,高性能钢使用量约为3 248.323 t,占钢筋总量的74.68%。

3.6 室内环境质量

(1)结合项目周边环境影响和小区内建筑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软件对日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本项目住区的规划设计布局,最终确定所有住户均满足大寒日底层窗台高处不低于2 h 的日照时间,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中关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2)该项目在户型设计时,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等功能房间都设有外窗,并保证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居住空间地板面积的5%,不仅使各个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还可以保证住户的良好视野。

(3)通过软件模拟,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每栋建筑物的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36 ℃;东外墙、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分别为34.49℃、34.29℃。

(4)对室内声环境进行模拟。在关窗状态下,卧室噪声为昼间40.76 dB、夜间40.76 dB;户门、分户墙和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分别≥30 dB、49.87 dB、50.78 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为61 dB,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3.7 运营管理

(1)为保证住户计量计费方便和后期物业管理,该项目住户用水、用电、燃气和暖气等管线和设备设置齐全,做到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2)在户内外设备和管道设置中,需考虑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等。

(3)在公共区域设置公共使用设备,如卫生间、户外水池等;在地下室设置配电间、水泵房、消防水泵房、雨水回收系统,从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上部空间;在公共管道井内设置给排水管道、消防管道、暖气管道及相应附属设备等。

4 结语

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有十余年时间,但在项目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体系配置和后期绿色运营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主要研究趋势。随着我国绿色建筑各项评价标准的落地和执行,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必将逐步完善,使绿色建筑达到预期的节能设计,并在后期运营管理中体现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评价雨水绿色
绿色低碳
基于健康光环境设计运维的WELL建筑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深圳1058个项目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现状研究
雨水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