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
——以滁州地区为例

2020-04-14

住宅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滁州文化遗产文化

0 引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地区、民族的灵魂,也是支撑人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和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非遗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留住乡音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滁州地域特色文化,政府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护非遗文化意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着力打造滁州地区文化自信,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兴盛。

1 滁州地区非遗保护现状

滁州地区现有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2 项,省级非遗文化项目22 项,市级非遗文化项目44 项,县级非遗文化项目184 项。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文化传承人2 人,省级20 人,市级51 人,县级258 人。凤阳县被列为省级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另有2 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1],充分展示了滁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反映了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成果,营造了良好的保护工作社会氛围(表1)。

表1 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2 滁州地区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

多数非遗项目源于农村,以农村为生存环境。但随着时代发展,农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进了城市,农村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问题。缺少年轻人的参与,非遗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1 保护细则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整体框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在执行细则上却不够详细,多以“应该”“适宜”“鼓励”作为工作细则的指导用语,缺少明确的指导信息,影响到非遗文化保护的实际效果。

2.2 社会重视度不足

非遗文化的保护涉及到文化、教育、财政、旅游等众多部门工作,是一项浩大的文化保护工程。很多县市区的政府部门对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不足,态度大多淡漠,在责任安排、经费发放、政策落实、设立机构、硬件设施等方面没有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更缺少非遗文化保护的未来规划。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文化部门都以申报项目为主要工作,把保护工作放在一边,只看重入选市级、省级非遗项目的数量,即对易申请到高等级的非遗文化较重视,而对另一些优秀民俗文化就较少关注,真正投身在项目保护、传承上的工作并不多。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一些非遗文化的社会关注度不高,老百姓对非遗文化不了解,更谈不上去保护、传承。

2.3 传承人保护度不够

非遗项目多是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对传承人的保护也是非遗文化保护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滁州地区很多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年纪偏大,年轻的徒弟较少。首先,是社会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方式改变,非遗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传承保护工作变得难以进行。其次,代表性传承人的收入普遍不高,且多是老年人,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影响了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再者,政府部门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扶持、关心不足,也导致传承人的积极性较低。最后,有些项目是祖传或者特定团体内部进行传授和学习,以明光市非遗文化“流星赶月”为例,新中国成立前是由16 家家境较富裕的农户出钱出人进行的制作和演出。这项舞蹈的传授没有特定的要求,但制作、传授、演出权都是一直都被这16 家农户所垄断,贫困的百姓们无权参与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垄断消失了,但是由于这项舞蹈的技巧性较强,所以还是保留在以前的那部分人群中。这种现象对非遗文化传承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2.4 传播途径信息化不强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信息化传播的方式早已在各地盛行,合理利用新媒体可以积极有效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播。例如,非遗网站、非遗公众号、网络直播等,不仅形式多样,更新迅速,且对传播、传承非遗文化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滁州地区的信息化传播途径相对来说较为匮乏,非遗文化仅在地方文化局宣传栏中展示,没有专门的网站,更没有独立的公众号。在滁州市文化局的公众号里,非遗文化相关的文章平均阅读量不超过100,传播效果甚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

3.1 本真性

非遗文化的本真性是指应该保留最真实且原生的非遗文化。它们是从历史中沉淀而来的,除了自身的文化价值以外,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让大众通过了解非遗文化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历史,这种原生文化绝对不应以迎合大众审美而增加外界因素。非遗文化的本真性确保了非遗文化的正统性,这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

有些地区强行造出“假民俗”,滥用民歌来吸引游客,将原本的非遗文化改的面目全非,这种行为就是对非遗文化传承本真性的不尊重。滁州地区的凤阳民歌传承总体较好,但还是会有一些本真性缺失的情况出现。在凤阳县当地,很多地区会将凤阳民歌以表演的形式在景区里展现,表面上可能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但仔细研究则会发现,一些表演完全脱离了民歌原本的内容,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而加入了很多完全不相关的元素。

3.2 重点性

作为“从民间而来”的文化,非遗文化具有种类多、衍变杂的特点,往往呈现出来各种各样的形式,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文化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重点性原则。对具有代表性的或者面临濒危处境的非遗文化,要因地制宜,用最适合的保护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点性体现出来,保护当地历史文化的实际需要。

凤阳地区的花鼓戏,它的音乐分为锣鼓和唱腔两个部分,与其他地区戏不同的是,花鼓戏唱腔系板腔体,说唱音乐性较强,但曲调词格不够严密。所以,花鼓戏的唱腔因不同的唱调结构、不同的唱速而有不同的命名,这些都是花鼓戏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花鼓戏成为当地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3.3 整体性

非遗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非遗文化自身整体性的保护;二是对非遗文化生存下的背景,包括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非遗文化保护的整体性就是保护非遗文化的全部形式和内容。整体性原则作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纲要,是对重点非遗对象全方位、多维度的传承保护。

滁州天长市的孝文化是一千多年前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他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天长人。孝文化绝不是单纯的文化本身,是当地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代表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众精神,它们之间是同源共生的关系。所以,对孝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不应该只记录一些表面的历史故事,做一些简单的插画。孝文化本身就是以活态的形式存在的,除了对其本身的保护工作以外,对产生这种非遗文化的原生环境也应予以重视,在整体性原则下,使得这些活态的非遗文化被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

4.1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保护区

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保护区是某一特定文化形态及其所在区域空间内的自然空间、人文环境共同构成的综合体。传承基地可以有效地向外界宣传非遗文化,讲解传统的非遗技艺,同时可以作为一些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实践的地方。基地不仅能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环境、资料等,还可以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通过开设培训班或交流会,改善传承人的社会生存环境,鼓励更多的人从事非遗文化传播工作。

天长市为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在市区建成了孝文化展示中心(孝文化主题邮局)、天官画传承基地(冶山镇高巷村)、天官画产业基地(墨缘玻璃建材有限公司)、甘露饼产业基地(玉华食品和志桃糕点)。传承基地定期组织非遗文化宣讲、培训会,社会各界共同探讨非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图1)。

4.2 建立非遗保护数据库、展览馆

图1 天长市孝文化主题邮局开馆仪式

建立非遗文化展馆是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较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不论在整体性还是综合性保护上都可以有所保障。大部分非遗主题展馆依托旅游景区或旅游项目而设置,还有少部分则建在乡镇政府办公区域。目前环境条件下,很难大范围地建立大型的、专门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因此,针对一些文化价值高且难以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尽快建立并完善非遗文化保护数据库。建立基于网络的非遗保护数据库,将重要的非遗文化及传承人的资料保存下来,可以提供给民众一个了解和学习的平台,既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保护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非遗文化内容多、形式杂、覆盖广,对其文化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库建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一方面,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相关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热爱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很强的业务水平,比如摄像、文笔、音像的制作,以及对非遗文化数据库的完善、修改、更新等。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有效地建立并管理好数据库,做好非遗文化的资料保护工作[2]。

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示了滁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等几大板块,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图2)。

4.3 开拓多样的非遗文化传播载体

图2 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自2017年起,每年6 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使普通群众更好地了解非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社会各界应积极开展非遗展板宣传、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以便于让公众近距离、详细地了解非遗文化。

4.3.1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是近些年来较为普遍的非遗文化传承方式,从孩子抓起,从小形成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一方面,非遗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唤起乡愁,传承乡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为今后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做贡献。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班人,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普及了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同学们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参与到保护非遗文化的工作中来,更是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进而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3](图3)。

图3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4.3.2 非遗文化进机关

机关单位的非遗文化建设一直是地区非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做好非遗文化宣传,既能有效提高调高业务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工作责任心,把宣扬非遗文化视为己任,为他人做榜样。定期举办活动,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带动职工了解非遗文化的工艺、历史和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保护环境,这对提高区域文化自信也是十分有效的。

4.3.3 非遗文化进乡村

乡村是非遗文化的摇篮,因此,非遗文化进乡村非常有必要。宣传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村民们对非遗文化的正确认识,增强村民们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还可以丰富乡村百姓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营造一个良好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环境[4]。

4.3.4 非遗文化进企业

企业作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理应为传播非遗文化出一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对职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和开展非遗拓展活动。剪纸是天长市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之一。为增强大家对剪纸的了解和保护意识,企业邀请传承人为员工介绍了剪纸的特点以及所蕴涵的民俗、现代元素,手把手传授对折、团折等剪纸技法,受到企业员工们的热烈欢迎。不仅展示了剪纸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3.5 非遗文化进社区

社区应利用其特有的功能,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使普通群众更好地了解非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2017 年,全椒县文化馆在街心花园举办了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的社区活动。制作了《走太平》《八朵云》等民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宣传展板,并印制非遗文化简介等宣传册页。为增强宣传效果,还特意安排传统技艺食品类的传承人现场展演,将制作工具搬到现场,展演整个制作工艺流程,使广大市民对非遗有了进一步的、直观的、深入的了解。

4.3.6 非遗文化进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人在社会化初期过程中的重要环境组织,因此,家庭教育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大多靠言传身教,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庭去传播非遗文化,对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新疆地区的特色非遗文化——布绣是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布绣的传承人从小便跟随母亲学会了这门手艺,现在她的女儿、儿媳都跟随她也学会了布绣,使得这门手艺代代相传。通常布绣的活动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家人们聚在一起,一边做一边说,交流着技巧和情感,同时也会共同创造出一些新的手法,不断地推陈出新。

4.4 加大多类型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新时代来临,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对于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既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也可以促进人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非遗文化与高新科技的结合成为未来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4.1 数字动画创新应用

传统的文化类非遗文化多以文字记录为主,传承形式较为单一,对于这类传统文化可以适当改编成动画、语音、纪录片,用全新的数字化视角来展现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增加其趣味性,调动公众了解的积极性,激发公众的兴趣,以获得更好的体验。一方面,达到了新途径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融入了新兴元素,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再创新。

南京秦淮灯会非遗文化,从数据库中调取了大量的资料,借助了动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秦淮灯会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类灯彩、雕刻、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素材丰富,娱乐性强。动画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有趣味、有情感的故事进行改编,并制作成动画短片在相关场合播放,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秦淮灯会这项非遗文化(图4)。

4.4.2 交互式创新应用

图4 南京秦淮灯会动画短片

时代飞速发展,对于文化传播受众的体验越来越重要,而这种与文化的互动被大家广泛接受。对于技艺类的一些传统文化,例如陶瓷,在传播时提高交互性,让公众能够亲自体验完整的瓷器烧制全过程,直观了解到瓷器变化的神奇过程,从而达到一个交互式非遗传统文化传播的目的,拉近非遗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4.4.3 虚拟现实创新应用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AR/VR 技术的兴起为非遗文化传承提提供了新思路,针对一些表演类的非遗文化,通过AR 增强现实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这类表演原汁原味地还原在人们眼前,通过技术手段转换成AR/VR 虚拟情景,使用者只需带上VR 眼镜即可真切地体验到传统文化魅力。

泉州非遗文化体验馆专门开设了VR 虚拟展馆,分为主厅、世界级非遗项目厅、国家级非遗项目厅,展示了泉州地区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展馆之间相互连接,运用VR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场景再现和音频解说的形式,介绍了泉州地区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表现形态等(图5)。

5 结语

图5 泉州市非遗文化VR 体验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地区文化的灵魂[6],是地域文化资源中最富有价值和魅力的文化资源,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对各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少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就是增强地区内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培养人民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和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滁州文化遗产文化
《滁州西涧》(草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陆黛灵书法作品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