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高迁移率蛋白B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04-14黄显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硬化动脉冠心病

黄显元,游 荔

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炎症因子会参与2型糖尿病的缓慢发展,导致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出现紊乱,血管炎性反应发生,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目前临床医院研究的热点是如何有效地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本研究选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的水平作为研究指标,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病情监测的指导意义。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内分泌科、心内科住院病人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病人32例(A组),病程(4.80±0.89)年;单纯冠心病病人38例(B组),病程(5.02±0.88)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40例(C组),病程(5.20±0.86)年;另随机选取45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B组和C组病人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B组中单支病变病人12例,双支病变病人11例,三支病变病人15例;C组中单支病变病人12例,双支病变病人15例,三支病变病人13例。排除标准[3]:(1)肝、肾功能不全病人;(2)严重感染以及急性心肌炎的病人;(3)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病人。整个研究过程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且经所有入选病人知晓且签署自愿书,各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腰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示χ2值

1.2 方法 对接受研究的病人禁食8 h后,抽取晨间空腹静脉血5 mL,置入常规试管中离心,取血清置于-70 ℃冰箱中保存,等待检测hs-CRP、TNF-α以及HMGB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TNF-α、HMGB1进行测定,由深圳晶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血清hs-CRP 水平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试剂盒由万能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改良的Gensini方法[4]对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其中无狭窄计为0分;1%~24%狭窄计为1分;25%~49%计为2分;50%~74%计为3分;75%~99%计为4分;完全闭塞计为5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q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hs-CRP、TNF-α和HMGB1比较 各组间血清hs-CRP、TNF-α和HMGB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组显著高于B组,B组显著高于A组,A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见表2)。

分组nHs-CRP/(mg/L) TNF-α/(ng/L) HMGB1/(μg/L) 健康对照组452.56±0.42 35.56±8.12 2.98±0.23 A组324.56±0.89∗∗89.45±12.23∗∗5.68±1.02∗∗B组386.58±1.02∗∗##112.03±16.02∗∗##7.89±2.01∗∗##C组408.45±1.56∗∗##△△132.02±20.12∗∗##△△9.02±1.89∗∗##△△F—245.89 633.09 140.13 P—<0.01 <0.01 <0.01 MS组内—1.098 21.736 2.142

q检验: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与A组比较##P<0.01;与B组比较△△P<0.01

2.2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TNF-α、hs-CRP以及HMGB1水平表达比较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血清TNF-α、hs-CRP、HMGB1表达水平升高,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病人的TNF-α、hs-CRP和HMGB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病人各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TNF-α、hs-CRP以及HMGB1水平表达比较

q检验:与单支病变组比较**P<0.01;与双支病变组比较##P<0.01

2.3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病人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治疗后,血清空腹血糖水平和hs-CRP与TNF-α呈正相关(r=0.905和r=0.930,P<0.01);血清HMGB1水平和hs-CRP与TNF-α呈正相关(r=0.812和r=0.802,P<0.05);Gensini积分和血清HMGB1水平呈正相关(r=0.861,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为慢性炎症性疾病,TNF-α、hs-CRP以及HMGB1等炎症因子都贯穿2型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的始终,对病人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5]。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并且该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极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即使治疗对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6]。有研究[7]表明,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促进因素,而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因子。本次研究结果表明,A、B、C组病人的TC、TG以及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由此可见,LDL-C参与了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

炎症因子对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疾病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但值得肯定的是,糖尿病诱导的血管炎性反应以及胰岛素抵抗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8-9]。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可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而TNF-α可以调节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凋亡,从而有效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促进动脉血栓的形成[10-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C组病人的血清TNF-α高于健康人群,而A、 B组病人随着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血清TNF-α升高,C组病人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血清中TNF-α水也升高,由此表明,血清TNF-α的高低是临床治疗中评价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指标。

HMGB1可以作为一种晚期炎性因子,在心血管疾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促炎作用,HMGB1广泛的参与了病人全身以及局部的炎症反应过程[12]。有相关研究[13]表明,HMGB1通过与RAEG结合,刺激病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CRP,最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一种促炎因子,其水平高低决定了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评估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组病人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hs-CRP的水平表达逐渐升高,由此提示,血清hs-CRP水平高低是评估病人病情进展的预测因子。相关研究[14]表明,高血清HMGB1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存在不稳定斑块呈独立正相关;而logistic回归分析[15]表明,高血清HMGB1水平与2型糖尿病呈正相关,可见HMGB1水平的高低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独立危险因子。

综上所述,血清TNF-α、hs-CRP以及HMGB1都贯穿了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TNF-α、hs-CRP以及HMGB1水平表达的变化对了解病人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硬化动脉冠心病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