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对国民消费拉动作用研究
2020-04-14王红卫
王红卫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0)
前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济的三个重要途径是消费、投资以及外贸驱动,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投资、外贸驱动的资源投入大、产能低,已经无法维持经济的健康增长,同时因资源消耗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不再符合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路线,扩大内需、释放国民消费潜力成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而第三产业因产值高、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低,逐渐成为了全球各个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成为了刺激消费、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是覆盖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其区域经济带动、产业关联等作用显著。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业、交通业、住宿以及零售业等,因而容易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服务产业商圈;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经济带动能力强,能够为社会增加较多的就业岗位,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家不再只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是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增大,休闲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旅游是国民最为常见的休闲消费方式,国内旅游、境外旅游的发展非常迅速,且旅游规模、发展速度也持续增大,旅游带动经济效益、岗位需求效果显著增强。因而,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民消费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对该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推动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潜力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自改革开放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同时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大、国民收入的增多、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推动了旅游产业各个阶段的跨越。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旅游发展环境优越,发展速度快。首先,我国正努力发展旅游产业,并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以及发展途径,使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人文资源:一方面,我国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覆盖范围广,是国际上最大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旅游消费潜力大,是国际上重要的旅游消费大国。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的5A级旅游景区多达249家,4A级旅游景区147个,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其次,我国城乡国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多,休闲消费比重持续增加。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我国城乡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大,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增大,从2002年的407元增长到2017年的2847元,消费支出从2002年6030元增长到2017年的24445元,国民的消费意愿显著增强。
旅游需求总量高速增长,发展空间大。现阶段的旅游消费模式主要包括国内旅游、境外旅游、入境旅游三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同时旅游收入、游客接待量高速增长。从游客接待量来看,由图1数据可知,2007-2017年我国旅游总人数呈现出高度增长的态势,2007年的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6.10亿人次,出境人数旅游人次达到4095.4万人次,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50.01亿人次,其中境外旅游人次高达2.7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了12.8%。基于旅游业总收入层面,由图1数据可知,旅游业总收入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7770.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增长15.5%,而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5.1%。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不断增多,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大,图2是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与GDP增长速度比重,由图中数据可知,2014-2018年我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的比重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从2014年的10.39%增长到2018年的11.15%。
表1 2002-2017年我国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图1 2007-2017年我国旅游总人数与旅游业总收入
图2 2014-2018年我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比重
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正加大产品的供给侧改革,逐渐从景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过渡,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基于此,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产业不断得到完善。一是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其交通网络覆盖区域逐渐扩大;二是旅游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的完善,由于旅游产业带动和聚集能力强,因而各个旅游景点的餐饮业、零售业等配套服务业的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加大了旅游供给,推动了旅游消费;三是我国作为国际上的文化、文明大国以及新兴经济体,其境外、境内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拥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消费模式、消费主体、产业结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基于消费主体层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持续增加,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旅游消费不再局限于少数人、特定阶层,而是成为了大众的日常消费。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游客数量居于全球首位,国民的休闲消费快速增长,大众消费成为了主流。
基于旅游方式层面。由于国民消费能力、消费意识的增强,国民旅游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前阶段,国民的旅游方式比较单一,以观光旅游为主,后阶段,国民旅游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全面化的特征,如自驾游,但观光旅游的地位依旧很重;社会活跃使得食物类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在旅游产品的选择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体验性、便利化,并对旅游产品消费、享受以及服务的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旅游区域的变化,高收入人群不断增多,国民旅游区域开始不断扩大。首先,中西部地区旅游人数不断增多,如藏游、无人区探险等;其次,国外旅游人次增多,如欧美、非洲等;最后,旅游业竞争趋势日益激烈。
基于旅游产业发展层面。一方面,国民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绿色、健康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力度不断增强,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传统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速度,出现文旅城、主体公园、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旅游电商平台能够为游客提供导游、租车、居住、门票等在内的一体化服务。
我国旅游产业对国民消费拉动作用的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在经济发展、刺激消费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国民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收入、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等几个方面,因而本章节从这几个层面对旅游产业影响国民消费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效应
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国民消费提供一个健康、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其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能够拉动区域的经济总量,进而增加社会的就业岗位,提高国民的人均收入;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平稳健康的区域经济能够完善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重要保障。
首先,旅游产业的收入效应是指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其包含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通过社会资源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成为了当地政府、企业的投资资金,通过扩大生产性资料的生产能力、促进消费的方式,影响着国民的消费水平。其次,旅游产业的外汇效应,旅游产业作为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其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推动国民走出国外,积极吸引借鉴国外旅游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吸引国外资本的投资,增大海外游客的规模,进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外汇收入,区域也可以凭借其人文、自然景观、服务等旅游产品,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最后,旅游产业的就业效应,就业问题是解决国民消费能力的直接路径,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其范围广、业务多、前后关联性强的特点,使其能够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解决国民的经济收入问题。
(二)旅游产业的社会文化效应
影响国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民的消费意识、文化素质。社会文化效应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文化效应,当旅游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时,经济收入的提高会逐渐促进区域社会文化的变化,进而将其渐渐扩大到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文化效应,其中包括道德观念、文化素质、消费意识、生活方式等等。
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剧增、经济收入的快速增多,能够促进积极的文化分子把前卫的消费观念带入到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会受到这些文化、意识的影响,并接受这些先进文化、意识的洗礼,进而转变自身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念和意识。其次,当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的因素,会上升到当地的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的文化素养,甚至是社会的文化底蕴。最后,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非商品性、非经济性特征,因此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消费理念造成很大影响,从而改变当期落后的消费形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建设。
(三)旅游产业的区域环境效应
环境是影响国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对于旅游产业而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是影响国民旅游消费的因素,即旅游产业的区域环境效应。
首先,自然环境对国民消费影响严重,如土壤、植被的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会导致整个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国民对旅游业的需求量降低。其次,大气、水质量的影响,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源于其本身及相关配套产业,在该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会对空气、水产生严重的危害,严重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区域的旅游人次大大降低。最后,旅游产业受其自身属性的影响,季节性、区域性显著,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多数旅游地的客源情况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特征,因而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地域性强,我国客源较多的旅游地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南方季节宜人的地区,而中部、西部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较低,从而对于国民消费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速发展可持续经济、深入认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但由于我国旅游产业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因而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因而本章节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有所助益。
(一)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旅游产业发展依赖于外部环境,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能够大大释放产业活力。首先,积极构建引导和监督政策制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制度实现旅游产业投资的合理化、科学化,并加强产业投资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规范化的旅游投资,保证旅游产业投资的公平化、自由化;另一方面,借助政策制度,大力吸纳资金、技术、管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健全旅游产业的生态保护政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谐相处,因而必须完善生态保护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点建设旅游产业的生态文明,政府可通过税收、行政监管、低碳优惠等政策宏观规范、指导旅游产业的发展。最后,健全旅游消费政策制度,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保证国民的休闲时间,保护国民的休闲旅游权利,增强国民的旅游消费意识,从而从宏观层面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当前旅游产业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种类少、消费水平低等问题,因而,首先要完善旅游产业的要素结构,加快旅游产业的技术转型、结构改革,借助高新技术,实现旅游产业从传统资源、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将创新思维深入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值,降低资源的消耗。其次,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加强旅游各产业与消费市场需求的平衡协调,能够为市场提供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产业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旅游产业资源要素的自由转换,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产业结构的最优。最后,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发挥产业规模化效应,当前旅游产业规模小、分布不集中,无法有效发挥产业的规模化效应,因而要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体系,一方面通过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纳,完善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发展旅游产业群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产业,包括衣、食、住、行等,为构建旅游产业群提供服务供给。同时,加强制度、法规的建设,积极维护市场秩序。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首先,要改变产品的生产结构,以技术、知识生产驱动要素替代资源驱动的产品结构,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大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度,一方面,以传统旧动能、传统旅游产业为基础,通过技术革新,发展旅游产业的新业态、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加大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度,深入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积极发展产业的新业态、新动能,如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最后,加强旅游产业的跨区域合作,优化产业结构融合,如借助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东部地区的市场优势,打造个性化、垄断性的旅游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四)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及企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并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满足旅游产业集群的需求,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完善旅游产业交通体系,交通是阻碍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对全国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要进行统一规划,打造网络通畅、运载能力强,并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同时,要积极构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有效缩短城市之间、城郊之间的空间距离。再次,打造良好的旅游形象,通过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打造生态环境优越、文明的旅游产品形象,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后,加快城市进程,加快旅游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配置,提高流动效率,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服务业带动工业与农业、农工业支撑服务业的产业布局,并借助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高全国人均收入。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消费驱动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因而努力扩大内需、释放国民生产力是国家、政府的主要工作。而第三产业角色地位的变化,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其资源消耗低、产能高,成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并且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在实际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靠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积极发挥相关职能作用,为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要加大创新力度,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国民消费,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