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研究
2020-04-14博士生
高 升 博士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长沙 41000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带动农民富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为农民增收致富营造了重要的政策环境。其中,文件明确提到要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这意味着流通产业地位将越来越高。实践证明,流通产业发展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就业、拉动内需增长,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而创新是第一动力,流通业创新发展可以驱动产业内涵式提升,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围绕乡村振兴,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是否能够有效对农民增收发挥促进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测度
(一)评价指标体系
流通产业创新发展不同于该产业规模增长,而是实现结构、效益、环境共同改善。本文借鉴已有学者研究,从数据的高低来评价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主要基于以下4个方面考虑:
流通产业规模增长指标。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其基础在于产业规模增长。本文根据一般产业规模增长的指标选取原则,选定以下指标构成流通产业规模增长指标体系:人均流通业增加值、人均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
流通产业结构变化指标。随着流通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变化,经济结构中流通产业的份额也不断变化。当然,流通业结构变化不仅是流通产业规模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发生变化,还包括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变化。据此,本文选定以下指标构成流通产业结构变化指标体系:流通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流通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流通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流通业就业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就业-产出弹性系数)。
流通产业效益指标。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效益提升。一方面,是流通产业本身产出效益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增加。据此,本文选定以下指标构成流通产业效益指标体系:流通业劳动生产率(即流通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之比)、流通业资本产出效率(即流通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流通业从业人员年平均销售额、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即当期流通业增加值增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比值)。
流通产业环境提升指标。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包括流通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升,包括流通市场规范化、商业环境优化、流通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等。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定以下指标构成流通产业环境提升指标体系:城乡专业市场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机网络普及率、流通业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总量。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与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西藏不在样本范围内),以及2009-2018年30×10单位的面板数据,测度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水平。流通产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产业,用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者的同指标数据加总得到。以上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历年各地区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三)评价结果分析
搜集得到以上所有指标数据后,首先按照数据标准化原则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各地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指数,最后通过求取平均值,得到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其中,加权平均法需要提前得到各指标权重值,基于无量纲数据,参考方叶林等(2014)的研究,采用面板数据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限于篇幅,具体模型方法从略。最终,得到2009-2018年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
从表1来看,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数总体呈提升态势,由此基本上可以判断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总体上是有所提升的。本文根据表1结果进一步分析:
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2018年,全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指数为0.7182,较2009年提升了48.94%,提升幅度较大。与此同时,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指数并不是每年都有提升,其中2014年和2017年指数值出现下降。
三大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可以看到,2009-2018年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指数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要高于西部地区。从趋势来看,东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指数都呈现平稳提高,波动程度较低,但西部地区该指数波动态势比较明显。
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根据LI等(2018)的研究,经济增长有利于增收减贫。而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又作为先导产业,它的发展理论上也是有利于实现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流通业的创新发展,内生式地推动流通业发展,包括流通业规模增长点的释放以及就业增长点的释放,因而也有利于促进居民增收。首先,流通业的不断创新发展符合时代趋势,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其次,流通业的创新发展优化提升流通服务,有利于刺激当地基本消费,进而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再次,流通业的创新发展促使流通方式不断优化,流通效率不断提升,降低流通交易成本,使居民实际收入得到增加。最后,流通业的创新发展也通过产业联动作用,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居民增收。笔者预期,以上作用机理对于农民而言也是成立的。与此同时,前文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预期不同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也存在差异。由此,本文提出两个基本假设:
表1 2009-2018年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数
H1: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是显著的。
H2: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存在一定区域空间差异性。
(二)实证模型构建
基本模型设定。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
其中,Incomeit表示i个地区在t年的农民收入水平,TEit表示i个地区在t年的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表示i个地区t年的流通业规模,β1和β2分别为这两个自变量的系数,X代表控制变量,γ为控制变量系数。对于面板数据,在不可观测项中包含随横截面扰动的误差项ui和随时间扰动的误差项ηt,同时也包含模型随机扰动项。
在控制变量选取方面,借鉴学者的研究,本文设定4个变量:城镇化水平Urban,理由是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民就业和生活开辟了重要渠道,带动农民增收;工业发展水平GY,理由是工业化作为城镇地区的产业代表,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重要联系,但工业化的推进究竟是释放了农民收入增量还是压缩了农业发展,抑制农民增收,有待检验;政府扶持GOV,理由是农民收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支持;人力资本HC,理由是人力资本体现一个地区的知识储备(其中也包括农民的知识储备),知识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变量指标考虑。以上变量指标设定如下:农民收入水平,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旧口径也称为人均纯收入)来衡量;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用本文自行测算的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指数来衡量;流通业规模,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在控制变量指标选取方面,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常住人口占当地常住人口的比重表示,工业发展水平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政府扶持变量用地方财政支出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人力资本变量用所在地区大专以上人数进行衡量。
数据来源。为确保与前面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的样本一致,仍选取我国大陆30个地区2009-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所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各地区历年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农民收入水平、流通业规模和人力资本三个变量由于数值明显高于其他变量数据,可能会引起回归的异方差性,因此均作对数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基准回归结果。对于面板数据,基于多元回归模型设定,分别采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三种回归形式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首先判定最优回归结果。从Hausman检验值可以发现,回归结果拒绝了随机效应。比较固定效应和混合效应两种结果,变量显著性都较理想,但从拟合优度和F值来看,固定效应更为理想。因此,下面分析固定效应结果。
流通产业创新变量TE系数值为0.1969,而且系数p值小于1%,从统计意义上表明变量TE对变量Income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可见,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积极推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即流通产业创新发展能够对农民带来显著增收效应,假设H1得到证实。从我国实际来看,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较大,农民增收途径显然要少于城市居民。而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意味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内、城乡之间的流通效率,降低工业品进农村以及农产品进城市的流通成本,也就压缩了农民的成本付出;同时,流通业的创新发展可以带动城乡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渠道。根据实证结果,当前我国流通产业的创新培育之路,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抓手。
流通业规模变量TG系数值为0.3395,且系数p值小于1%,由此表明流通业规模的增长能够显著带动农民增收。该结果也进一步显示流通业作为先导产业,不仅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不断显著,而且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致富方面也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有效培育我国流通业发展是一项重要举措。此外,TG系数明显高于TE,表明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流通业规模扩张起到的作用仍然要高于创新发展释放的作用力。
根据四个控制变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城镇化Urba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我国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而且该系数达到0.6917,明显高于其他变量系数,这也进一步说明城镇化有效带动农村致富。政府扶持GOV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工业发展水平GY系数不显著,说明我国城市工业化建设并没有对农民增收起到显著正向支持作用,也并没有显著带来挤出效应。人力资本变量HC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本提高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并不非常密切。
分区域回归结果。分别检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仍按照如上方法进行回归,而且三个样本回归结果均支持固定效应模型最为理想,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观察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变量系数,东部地区为0.3003,中部地区为0.1615,西部地区为0.0422,且东中部地区系数显著性水平均为1%,但西部地区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我国东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创新发展都能对农民增收带来显著正向推动效应,且东部地区增收效应更高,但是西部地区增收效应并不显著。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存在一定区域空间差异性,假设H2也得到证实。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流通业以及农村发展来看,阶梯式经济规模递减特征明显,流通业发展水平也呈现阶梯式递减,而流通业创新能力也是东部地区明显居高,西部地区相对薄弱。因此,比较之下,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创新能力尚不足以显著发挥对农民增收的溢出效应。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表3 分区域回归结果
观察流通业规模变量系数结果,东部地区为0.5124,中部地区为0.3608,西部地区为0.1236,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系数值也是从东到西逐层递减的。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流通业创新发展对农民增收效应的结果一致,即东部地区增收效应发挥得最为理想,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尚未充分发挥。这与我国西部地区流通业规模增长及创新发展的相对滞后可能有关。
结论与对策建议
全文首先从定量角度测算2009-2018年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指数,然后从实证角度检验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以及区域空间差异性。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第一,近十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总体上有明显提升趋势,但从大区域范围比较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流通业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化比较明显,创新能力基本上是东部>中部>西部。第二,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比较显著,而且流通产业规模增长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第三,流通产业创新对农民带来的增收效应,从三大地区的情况来看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空间差异性,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增收效应都比较显著,且东部地区影响程度更高,但西部地区增收效应却并不明显。
结合本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重视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是关键所在。不仅对于自身内涵式发展,流通产业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而且农民增收的呼声也更加要求流通业创新发展。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坚持把流通业创新发展作为培育高质量流通的重要战略任务。站在市场角度,流通企业和流通平台等主体都应推动自身运作模式优化提升,改进经营管理方式。站在政府角度,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流通业创新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第二,注重区域间流通产业协调发展是时代趋势。面对当前我国区域间流通业创新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建议政府要重视区域流通一体化发展,在流通产业创新方面探索区域协同机制,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攻克一批共性难题。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区域流通业发展的创新资源要素向内陆辐射,内陆地区则要强化资源承接和利用。
第三,推动城乡之间体制分割破局是重要保障。无论是流通产业创新还是农民增收,都应置于城乡一体化视野下进行思考。流通业创新不仅是城市流通业的创新,农村流通业也要全面推动创新,例如农产品流通创新,要打开城乡之间流通资源互联的通路。因此,政府要坚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城乡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有效破解城乡市场分割、户籍分割等壁垒,为城乡流通业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及居民共同富裕打开制度性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