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

2020-04-14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集贸市场流通业居民消费

冯 毅

(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商学院 美国德克萨斯 76109)

改革开放以后,出口和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率逐年下降,居民消费热情不高,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农村,希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尽管中国农村存在广阔地消费空间,但农村消费却严重滞后,这与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滞后的流通业发展状况抑制了农民消费。因此,要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必须重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流通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一)流通业对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

在农村,便利店、乡镇超市、农贸市场等是农村消费品的主要供应商,这些流通组织的多少以及商品的种类、质量,关系着农村居民消费的购买成本,影响着农民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对促进农民消费有较大作用。其次,在农村地区,零售商是最为重要的流通组织,它的规模大小、分布疏密会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时间成本。最后,农村地区的零售商如果能有更加完善的销售服务,也能起到带动农村消费的作用。如提供商品的配送服务,展示商品的使用方式,提供售后服务等,这能节约农民消费的物流成本,为之了解更多消费知识提供渠道,从而起到带动农村消费的作用。

(二)流通业发展对农村物流系统建设的影响

农村生活性消费与生产性消费都离不开物流服务的支持。物流服务不仅存在于商品从城镇流入农村的运输过程中,还存在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村的流通组织,他们都与能够提供工业化产品的城市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这决定了工业消费品进入乡村必然需要增加物流环节。农村消费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运输、仓储、终端配送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能让城市工业消费品顺利流通进入农村零售系统,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要实现这一过程,不能够仅仅依靠农村的流通中介或是零售商本身,而是需要专业化的物流系统参与其中。农村终端物流的服务水平除了受其自身建设程度影响之外,还与城乡之间物流体系的协调、效率等因素有关。此外,农村物流发展的一个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受道路、仓储、水电等基础设施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物流发展需求,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成为阻碍农村物流发展的一个要素。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不仅受零售系统发展状况的影响,还取决于物流系统发展水平,如果社会零售水平和物流水平都不高,那么也很难形成高质量的消费。

(三)流通效率影响农村消费

完善的流通体系可以确保商品信息流通的顺畅,流通环节的各方参与者可以较好的了解农村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调整商品结构和品类,确保农村市场产品供应的合理,既不会因为仓储不足引发产品短缺,也不会出现某类产品过剩的现象。产品供应的失衡也会抑制农村消费市场。完善的流通体系能够保障商品流通效率,缩短商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时间,这能够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这实质上起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带动农村消费。

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流通链接生产和消费,成为推动生产和消费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流通业成为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关键要素。为考察流通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状况,本文采取可变参数模型对之进行实证分析。

(一)模型数据来源及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本文基础数据来自我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实证模型中,农村消费增长用代理变量农村人均消费Pcum来表示,控制变量为农村人均纯收入。

农村消费情况还会受各类政策、经济改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固定参数模型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外界因素对农村经济结构和消费带来的影响,为此本文采取可变参数模型,用来分析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其基础模型为:

量测方程:

状态方程:

其中(εt,nt)~Nt=1,2,…T

在基础模型基础上,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获取流通业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从图1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自1980年开始,农村流通总量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且趋势不断增大,这表明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消费起到正面带动的作用。流通业的进入门槛不高,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该行业之中,这一方面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其进行消费提供了可能。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流通总量的变化与农村消费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从图2中,流通总量对农民的消费增长贡献率来看,前者对后者的带动作用并不大,仅在1985年、2005年两个年份的贡献率数值较高,在其他时段内,农村流通总量的提升并没有相应的带动农村消费的增长。这意味着尽管农村消费总量对农村消费的弹性系数不断增强,但其贡献率并没有随之增长。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并不快,这从农村流通总量的年增长率可以看出,1984年1.18%的增长率已经高于整体平均水平。而在此期间,我国流通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2%,可见农村流通增长率与城市的差距,流通业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严重,农村流通业发展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农村集贸市场是我国农村流通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图3中,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村消费的弹性系数不断下降,从1980年26的最高值下降到2010年的-2值,尽管这一过程中,弹性系数有所起伏变化,但整体属于下降趋势。这表明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力不断变弱,这是符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状况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其大部分消费支出主要用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指出,消费内容和形式十分单一,农村集贸市场的产品也能够满足当时的居民消费需求。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农村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催动农村消费结构发生改变,从原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转向了服务型、享受型消费,农民也会根据需求选择到不同的场所去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此时,农村集贸市场的服务种类、商品结构等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另外,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条件的优化,农村的流通环境有所提升,这为农民选择到城镇超市购物、网络购物等提供便利,这些消费方式更具价格优势,能够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受到农民青睐,所以原本的农贸市场对于农村消费的影响逐渐减弱,不能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从图4来看,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村消费的贡献率整体也是不断走低,在1997年到2010年间,其贡献率一直在0-0.4之间徘徊。

图1 流通业发展总量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

图2 流通总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率

图3 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

从图5可知,农村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没有始终保持某种趋势,而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至1995年,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非常小,弹性系数在0左右徘徊。1996-2010年是第二个影响阶段,在此期间,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即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村消费支出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从图6流通固定资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贡献率来看,在1980-1995年期间,固定资产对农村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大,贡献率都在0左右徘徊,但从1995年开始,流通固定资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开始不断增大,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不论是流通固定资产对农村消费的弹性系数还是贡献率,都明显的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与我国政府对农村流通环境的重视程度有关。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依旧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城市上,也忽视了对农村流通环境的建设,因此对农村固定流通资产的投资并不多,投资回报率也不高,主要的一些投资主要是针对农村的供销合作社,很少对那些影响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改造。因此在第一阶段,农村流通设施并没有因为改革开放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也起不到带动农村消费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重视农村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农村流通业也借此机遇获得了发展,如农村的道路、水电、物流中心、市场等基础设施得到修建或改造,农村流通的基础设施的提升,极大的提升了农村的流通效率,并降低了流通成本,这也就意味着农民的消费成本降低,且为之提供了更好的消费服务,起到刺激农民消费的作用。

图4 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率

图5 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

图6 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率

从实证研究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农村集贸市场,而非流通发展,这一时期农村集贸市场是农民主要的消费场所,与农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因此成为带动农村消费的重要渠道。从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农村流通业的总量对农村消费的贡献率最大,而且该变量并非直接作用于农村消费,而是通过影响农民收入来改变农村消费状态。而且在此期间,农村流通设施较差,对农村消费的提升贡献率并不大。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的流通设施和流通业总量都对农村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前者的贡献率更大,与此同时,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减弱。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对策

(一)强化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通过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民消费。首先,要重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使之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农村流通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前者的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带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进而起到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流通业的发展。其次,要根据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流通业结构调整。根据农村的流通特点,形成农村流通业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健全农村流通体系,这样才能让农村流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之起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最后,流通业的发展还起到了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加速的作用。农村城镇化程度越高,其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二)重视农村流通组织建设

农村流通组织的成熟也能够刺激农村消费。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是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而且其就业门槛低,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使之有能力进行消费。为此政府应为乡镇流通企业的成立提供一些便利政策,可适当鼓励乡镇流通业扩大企业规模。其次,尽管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流通组织形态,但农村集贸市场作为传统的农村流通组织,依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该对它进行优化建设,探索新的运营方式。如要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对落后的布局、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改善其购物环境,并使之向现代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给消费者新的体验。这样农民在农村集贸市场便可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提升了市场交易额,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最后,要不断促进流通组织的城乡一体化。当前我国农村流通组织具有规模小、业态单一等问题,因此其服务水平不高,而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消费需求,农村落后的流通组织形态严重阻碍了商品的城乡自由流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诉求。为此,必须促进流通组织的城乡一体化,这样才能缩小城乡间的流通差距,让消费品能够更好的从城镇流入乡村,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缩小城乡间的消费差距。

(三)完善农村流通环境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促进农村消费。从上文的实证分析可知,农村流通固定资产的增加可以带动农村消费。通过投资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降低农民的消费成本,培育农民新的消费行为,对于拉动农村消费增长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成为农村流通业固定投资的重要引导者,对那些与流通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建立长期的投入机制,改善农村的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状况。流通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有效的推进流通业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完善的流通环节建设,能够让消费者对消费成本形成较为稳定的预期,引导农民进行消费。

其次,要改善农村的流通软环境。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农村的发展现状,制定促进农村流通体系、流通组织发展的政策,出台能够提升农村产品流通效率的政策,对农村市场加大管理力度,通过严厉的惩治制度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推进农村流通方式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人才的支持,政府需要出台政策吸引人才进入农村流通领域,与此同时,将现代流通技术带到农村流通链条中,提升农村流通业的技术水平,缩小流通业软环境之间的城乡差距。此外,我国要继续推进农村城镇化策略,通过诸多“三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农村流通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不仅能够刺激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引导农村消费结构进行升级,最终起到扩大农村消费的作用,而且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推动力具有持续性,对于拉动农村消费具有长远意义。

猜你喜欢

集贸市场流通业居民消费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