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04-13松溪

青春 2020年4期
关键词:周瘦鹃老先生文人

松溪

和很多老人晨起的习惯一样,范老先生一早起来,第一件事是拧开收音机,再去厨房烧上水,被新闻、广告、歌曲、评弹、说书簇拥着收拾停当,洗漱毕,开门——将欲开门时,却听见门外有人窸窸窣窣地讲话。

二路夹一河,河上架桥,是苏州城里常见的景观。路边人来人往,旧铺关张新店开,老住家不以为怪,他们自有生活的节拍,绝少因外界的变化荒腔走板。老先生顿一顿,推门出去,问:“你们知道范烟桥?”

两人点点头,笑得有点僵。随着时代变迁,人的年龄感也愈发模糊,范老先生从经验判断她们是外地来的教师,年轻脸嫩,含糊地微笑着。然而能劳动范老先生特意出来的,还是她们知道“程小青”和“周瘦鹃”——于是范老先生搅和着牙刷,把牙缸里的水泼到水门汀墩边,向她们讲起先父的旧事,他同鲁迅的过节,因这过节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后来如何得受冲击,连身后的宅子一并充了公——

然而若说后面原都是范家的宅子,倒也不尽然。此地本是元代顾瑛家宅雅园的一角,昆山多才子,顾阿瑛不仅才高,更难得善经商,有万贯家财,有才、有钱、有闲,还有情趣——广交文友,他筑的“玉山草堂”就是文士们诗酒唱和的“沙龙”。说来范烟桥为自己书室取名“鸱夷室”,鸱夷自然指酒器,然而亦有传说,范蠡曾化名“鸱夷子皮”适齐,雅园旧主顾瑛同陶朱公范蠡颇有相似处,不知范烟桥取斋号时,是否也曾联想到这个有趣的巧合。

年轻人点头陪笑,“嗯嗯”地附和着,范老先生发完思古之幽情,同她们道了别,进门了。

朋友揪住我问:“所以范烟桥是谁?”

我指了指门口的告示牌。趁她看的工夫,我又细细打量了这锁住许多故事的赤红窄门。它很像夫子庙里的“王谢故居”,一样是朱门,风吹雨打得泛起黑色,门上横匾,“邻雅旧宅”,署名“烟桥”,就是它牵绊我们停住脚步。朋友看完了,又问:“那程小青、周瘦鹃是谁?”

“嗯……简单来说,他们三个都是作家,合称‘苏州三老。”

她点一点头:“哦,那为什么是他们三个合称‘苏州三老呢?”

我又想了想,道:“或许因为他们都喜欢戴墨镜。”

我第一次见范烟桥的相片,不免把他联想成青帮大佬那样的人物,这可实在是异想天开,实际上,他诗酒烟茶不离手,是不折不扣的“旧式文人”。

范氏是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明末范思椿从苏州吴趋坊迁至吴江同里,至范烟桥已是第十世,范烟桥学名镛,号烟桥,别署含凉生、鸱夷室主、万年桥、愁城侠客。和民国文人以笔名闻名不同,范烟桥很有传统文人的风范,以“号”行世,也许也是因为他特别偏爱“烟桥”这个号吧。此二字源自姜夔《过垂虹桥》。陆友仁在《砚北杂志》里“八卦”过:

“小红,顺阳公青衣也,有色艺。顺阳公之请老,姜尧章诣之。一日,授简徵新声,尧章制《暗香》《疏影》二曲,公使二妓习之,音节清婉。公寻以小红赠之。其夕大雪,过垂虹,赋诗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尧章每喜自度曲,小红辄歌而和之。”

顺阳公即范成大,苏州范氏名人实在很多。垂虹桥遗址在今吴江松陵,始建于庆历八年——三年前,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老朋友范仲淹作文以记之。不过岳阳楼毕竟是木结构,不像砖石坚牢,不易被雨打风吹去。

范烟桥还特地考据过这首诗,“回首烟波第四桥”句有本作“十四桥”,他认为“十四桥”乃讹误,因自垂虹桥以南,第四为甘泉桥,以旧时桥下水清澈甘冽得名,姜夔有点绛唇词,也是“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又有周密“一夜落月啼鹃,唤四桥吟缆。”……都属明证。

我原以为自己未曾看过他的作品,是从陆文夫的文章里知道他的;而得闻周瘦鹃先生大名,则托赖金庸在《连城诀》和《天龙八部》里辛苦搬运他写菊花、茶花的文字,金书“广纳贤才”,若以为索引,其实颇有意趣。我对程小青先生更亲切些,因为他创造的大侦探霍桑乃是第一位本土化的福尔摩斯,我也曾看过几本。然而后来我方知,或许我最该感到熟悉的恰恰是范烟桥——不是他的文学作品,而是他填词的歌曲。

这又像一个隐秘的巧合。范烟桥闻名于世,靠的倒不是他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黑幕小说——黑幕小说类似于今之官场小说,平均算来,范烟桥“日更五千”,其精力不可谓不旺盛,然而质量亦可想而知,就连他自己所撰的《民国旧派小说史略》中也没有黑幕小说的位置。他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将被新文学阵营痛斥的一些文章,浑水摸鱼地归纳为“社会小说”。给民国时期新旧文学作家排座次,掰完两只手怕也轮不上范老先生,真正让他蜚声海内,甚至留名至今的恰是他填词的三首曲子。

范烟桥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苏州至沪上——好比从后花园过桥进了前宅,涉足影坛,为明星公司写了很多剧本。他雅善弹词,据说戴厚眼镜也是少年时代沉迷偷看弹词话本的缘故。他最得意的一桩事就是将《西厢记》搬进影院,由他作词,金嗓子周璇演唱的《拷红》红遍上海滩。然而《拷红》至今近乎不可考,反倒是另两首曲子流传下来,即《夜上海》和《月圆花好》。

《夜上海》自不必多提,是“东方巴黎”,不义而富且贵的大都会的背景乐,稀奇的是这首曲本是《马路天使》的插曲,满是小歌女强颜欢笑的辛酸泪,不知怎么就成了电视剧专门表现华奢堕落软红十丈的靡靡之音。《月圆花好》亦然,周璇声音又甜又软(与她的命运截然相反),词写得花团锦簇,中国古典品味的填词,法国香颂风格的作曲,半新半旧,中西合璧,最符合那时上海滩——十里洋场、东方巴黎、冒险者的乐园……的气质。借用木心《上海赋》里一段总结,十分到位:

“总之近世的这番半殖民地的罗曼蒂克,是暴发的、病态的、魔性的。西方强权主义在亚洲的节外生枝,枝大于叶。从前的上海哟,东方一枝直径十里的恶之华,招展三十年也还是历史的昙花。”

《北平无战事》倒是把这支曲子用出新意,“花常好月常圆人长寿”变成了对新时代的期望,虽则花何曾常好,月何曾常圆,人又何曾长寿,最终“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那不属于我”才是结局。但无论如何,总算给它洗涤出了新鲜气息。范烟桥填词时大概没想到会生出这么多枝节,毕竟这本来只是给才子佳人写的故事。

不知范烟桥日后回忆,是否有往事如烟似梦之感,若再向前追忆他取“烟桥”为号时,或许可以模仿笔记小说来一句:“此言复似向谶矣”。

范烟桥年轻时写过《太平天国弹词》和讥讽袁世凯的弹词,但纵观他一生行迹,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人”,而非“知识分子”。他不喜欢把自己划入“鸳鸯蝴蝶派”,每常自称“民国旧派”,大概意思是新瓶装旧酒。他很少和别人打笔仗,行文通常点到为止,和周瘦鹃一样,对新文学阵营敬而远之。因此说他和鲁迅有什么见诸笔端的过节,目前查无实据,不敢断言,非得要说有何瓜葛,大概是鲁迅对《自由谈》不屑一顾,而《自由谈》首任主编是周瘦鹃,范烟桥是作者之一——大约就是这种瓜葛。鲁迅后期论战不歇,火头扫射之处后来都纷纷倒了霉,这一点他老人家生前倒是不知道。

除文坛、影坛外,范烟桥的主业还有教师,因此他可谓是文影教三栖多面手,而且教师算得上他一生都在从事的事业了。事实上范烟桥一直不是职业作家,他的身份有报人、讲师、编剧、博物馆长等等,因此倒不如说,“作家”是他的副业,这也是传统文人的一大特点。他从小学教到大学,办学校、编教科书,无所不包。1934年他出版自选集《茶烟歇》,自题辞曰:“酒力醒,茶烟歇,四十年闻见从头说。等闲白了少年头,讲坛口舌;文坛心血”,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类似范烟桥这样的文人在苏州的遗迹似乎不少,每天路过不以为意,偶然驻足发现有点意思,就像随手捡起沉在纵横密布的河道水网里的蚌壳,里面藏着大大小小或圆或不规则的珍珠。我们走到桥上,回望温家岸17号,意识到站在河边只能看见对岸,而要同时看见两岸,最好的视角还是在桥上。

我想起第一次听說范烟桥时产生的联想:

黄帽牵船客自摇,水花压岸送归潮。晚风忽断疏蓬雨,秋在烟波第四桥。

猜你喜欢

周瘦鹃老先生文人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绿洲里的老先生
文人与酒
100万只猫
周瘦鹃钟情紫罗兰
文人吃蛙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宋代文人爱睡觉
周瘦鹃的初恋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