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研究
——以渭源县为例
2020-04-13吕宁宁刘兴颖
吕宁宁,张 蛟,刘兴颖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改造、机械制造走进人们的视野,不平衡的产业结构使得世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生存、生产的条件。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党多次郑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这实际上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列入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宏伟蓝图中,体现出了更宏大、更宽广的执政情怀和治理视野。
本文以渭源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了解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现状,分析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渭源县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渭源县概况
1. 地理环境。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地处东经103°44’~104°20、北纬34°53’~35°25’之间,东西长60km,南北宽56km。全县总土地面积为2 065.15km2,309.83万亩,耕地面积80.01万亩,其中山地51.48万亩,川地10.51万亩,水地8.32万亩,塬台及其它用地9.70万亩。渭源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条件差,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甘肃省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生态环境具有西部地区的典型特征。
图1 土地资源利用比例
2. 自然条件。渭源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无常。雨量较少,且集中于秋季。水、旱、风、雹、霜、雪、病、虫等灾害频繁发生,尤以旱、雹为最甚,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损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特殊,适合中药材种植,所以渭源县也拥有“千年药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美誉。
(二)土地污染
1. 化肥、农药对土地的污染。中药材的生长发育中除了需要氮、磷、钾三种必要元素外,还需要钙、硫、镁等大量元素和铁、铜、硼、锌、锰、钼、氯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虽然需求量不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黄土高原的一般土质来说硫、镁和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较多,农作物播种时期追加量小。黑垆土类、黄绵土类、红土类、灰褐土类、高山草甸及亚高山草甸在渭源县交错分布。黑垆土类主要在北部及中部分布,含有机质氮、磷。黄绵土类大多在西部及北部分布,水土流失量大,土壤中除氮、磷有机质外,含有钾元素,此土壤中缺少氮、磷元素。农户在给土地追肥时,氮肥是首选,很少施磷肥,土壤中氮元素过剩,磷元素缺少。(渭源县各土类中化学元如图2所示)在黑垆土类和黄绵土类相交地界,药材幼苗病虫害发生率较高,农户种植药材幼苗的成活率为50%,幼苗需要喷洒农药。根据调查,农户给药材幼苗喷洒农药的药量为一亩地16L的药箱喷洒三箱,而农药中多菌灵成份最高,稀释度一般为1:1000,计量单位为g。农户对于病虫的解决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栽植后即喷洒,喷洒量较少,一般为两箱,稀释度也加大为1:1200;幼苗生长阶段,若基部出现褐斑、生长缓慢,则增加农药的喷洒量和降低稀释度。在调查中发现,农户喷洒农药没有科学依据,只是根据病虫害的严重性,调整农药的用量,喷洒周期在防御阶段为一个月一次,灾害阶段提为一周一次。多菌灵化学性质随稳定,但只溶于碱性溶剂,没有规划的喷洒,影响土地的酸碱度,使pH值失调,影响土地肥力,致使土地沙漠化。
图2 渭源县各土类中化学元素所占比例
2. 农膜对土地的污染。为增加土地的湿度,确保农产品高产稳产,农户按照一亩地大行1.0m,小行0.4m,用宽80cm厚0.5丝的农膜进行覆盖,那么所要用的农膜用量大概在1.9kg左右,都是一次性地膜。从1949年至2007年全县种植马铃薯6.5万亩,2007年玉米、蔬菜等种植0.7万亩(渭源县农作物种类在粮田的面积占有比例如图3所示)。调查发现,渭源县农户填埋的农膜大多是由聚乙烯组成,农户处理作物收获后的农膜都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
图3 农作物占有粮田比例
(三)土地沙漠化程度
调查发现,渭源县人均占有土地数量较少,但垦荒指数较高,且山地、旱地较川地、水地占有比率高。在采访渭源县的余书记时,书记曾向调研团成员介绍:渭源县的耕地中水、旱地的比例为0.55:9.45。在调查中发现北部地区以黄土地段的梁峁沟壑为主,这里气候干旱,土壤疏松,植被稀少,森林覆盖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
(四)退耕还林情况
西部地区多沙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地草地面积,保障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从2005开展封山育林工作,截至2017年底,渭源县已建成公用林业用地86 688.28hm2,其中有林地32 205.38hm2、疏林地453.77hm2、灌木林地16 659.12hm2、未成林造林地8 376.93hm2、无立木林地7 972.58hm2、苗圃地53.28hm2、宜林地20 937.22hm2,活立木总蓄180.66万m3,森林覆盖率15.68%,林木绿化率23.94%。(如表1所示)
表1 渭源县退耕还林情况
渭源县的封山育林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启动下,成果明显,农户的积极性、参与性较第一轮有很大的变化,工作进程加快。
(五)农作物废弃处理
渭源县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油料、药材、甜菜、玉米、马铃薯等,玉米秸秆作为家畜的饲料,农户将它与草料切割,堆积形成高热量饲料。农户家中使用土灶做饭,卧室有土炕,油料、马铃薯、药材的秸秆晒干后都用来做饭、烧炕。渭源县为解决农村空气污染问题,给每户都建造沼气池,但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小、秸秆处理技术得不到指导沼气池无法正常使用,部分闲置或成置农用污水。
(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不再仅仅是农产品的废弃,塑料袋随着交通的便利进入千家万户,生活垃圾污染正在侵蚀农村。渭源县总人口数为349 570人,全县辖8镇8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天生活垃圾的产量为160万t,其中“白色污染”居多。县委政府给每个乡镇都发配垃圾箱,乡镇也有专门的垃圾集中处理场地,村里的垃圾一部分是雇精准扶贫户按天清理,一部分是流动车回收。
二、渭源县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科学技术没有走进农田,农药污染严重
通过走访农户了解到,农户对药材生长需要的元素和土地补缺元素都不曾有过了解,店铺里氮肥销售量最大,且氮肥不含有磷肥。渭源县人均占有耕地较少,每家的自留地一般都不超过10亩,种植作物种类多,面积少,收成后大多都自给自足,向外部销售量小,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缓慢。农户对耕地轮作缺少经验,倒茬不规律,致使土地肥力下降,微量元素得不到补充,药材死亡率上升,喷洒农药没有经过科学计算,土壤保留化学成份较高,对土质污染较大。农户对农膜的污染存在认识问题,无工厂收购废弃农膜。村委会也组织过农药喷洒技术培训,但因农户知识欠缺,无法理解技术员的配置方案,成效不理想。
(二)农户处理农膜方式对土地的污染
农膜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聚乙烯化学性质稳定,光解性差,填埋后会长期积累在土壤中,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养分流动受阻,农作物根部吸收不到水分、土中微量元素,农作物减产,此外农膜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一些助剂,这些添加剂中含有铅、铬等重金属元素,农膜填埋后,重金属元素向土壤迁移,污染土质、富集于马铃薯,影响人体健康。聚乙烯经高温焚烧会形成氯化氢有毒气体,氯化氢进入大气遇雨水形成酸雨,当云层的酸度到达一定的程度,下落的雨水Ph过低,酸雨会对地球表面的所有生物进行腐蚀。
(三)选取王家店土地的荒漠化程度为例,分析土地治理所面临的问题
清源镇王家店村因310国道修建加上雨季来临,通往村子里的硬化路被沙土覆盖,晴天车辆碾过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人无法行走。王家店种植物生长周期缓慢,植株矮小,走到农田勘察,发现土质疏松,地表渗透量小,径流量大,山间水渠大。南部是土石山地区,降水量丰富,气候偏寒,植被密集,空气质量相对较良。调研团队在南部去了五竹村、蛟龙村,蛟龙村土壤粘性大,水土保湿性强,种植药材行情好,投资量小,不易起病虫;五竹村目前农业种植规模较大的是马铃薯良种的培育,已有一定的产业模式,将良种培育、种植、销售形成一条线,提高产业发展力度。而中部地区是浅山沟谷地带,降雨量适中,木本植物居多。因南北气候、经济状况的差异,土地荒漠化程度严重不平衡。治理方案不能统一,实施情况杂且多。
(四)政策落实有欠缺,实施未将农村实情参照
渭源县的封山育林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目前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在禁牧区域放牧行为没有形成系统的惩罚方案;耕地面积较少,无法种植大面积的草料,农户家里的经济又无法长期购买饲料,对偷牧的禁止无法真正的落实,也不能解决农户的经济收入;停止补助的耕地,有复垦现象。村里的沼气池大多废弃,做饭还是柴火烧饭。渭源县发放垃圾箱,每天都有流动车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每村雇精准扶贫户清理村庄内部的垃圾,每个乡镇都设置大型垃圾处理厂,将每户的生活垃圾集中到一起处理,但是只是集中堆放后填埋,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厂,堆放点周围的居民反应,遇到有风的天气,垃圾发出难闻的气味,门都不敢出。没有达到清除垃圾,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渭源县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科技支农,发展绿色产业
1. 调整栽培技术,采取防御措施。在调查走访中得知,农户缺少实质性的技术指导。耕地轮作都是根据家里缺少哪种作物才种植这种作物,没有合理的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中药材需要培育幼苗,生长期为两年,栽过幼苗的土地第二年最好种豌豆,补充土地的氮元素。据了解,因为土地可利用资源较少,农户采用购买中药材幼苗、土地不轮作的方式种植中药材,这种耕种方式有全田毁灭的可能性。
对于病虫,不只是有喷洒农药这种方法,清除杂草和合理施肥都可以降低病虫的突发率。病虫的茧往往躲藏在杂草的根部和腐烂的落叶中越过寒冷的冬天,因此及时处理掉田间的草,可以预防病虫;给土地补充合适的养分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病虫危害后的恢复能力,化肥施量的合理性需要经过土地元素的检测得出确切的结论才能得出数值;农村有粪土作为肥料给田地增肥,这种肥料一定要腐熟,彻底杀死土中的有害微生物,否则这些病菌会将卵产在幼苗的根部,危害幼苗。
2. 了解新型科技,解决问题。农药的喷洒不仅是量的斟酌,配方的成果更为重要。药材的种植有很强的地域性,虫源的积累是该地区药材死亡的主要原因。天敌生物的繁殖和利用技术体系是利用拮抗微生物原理,建立大型昆虫培育基地,培育病虫的天敌,降低病虫的繁殖密度,控制病虫数量。全县建造薄膜回收处理厂,聘请专业对口的返乡大学生做技术员和雇厂里旁边农民工做雇工,前期同各大型厂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经验,中期运行生产,后期面向全县收购农膜,加工再处理后的农膜又投放到渭源县市场,增加渭源县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二)增加法制力度,创办大型合作社
对于土地荒漠化问题,我们需要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去面对它,而社会因素是土地荒漠化加剧的重要原因。政治因素、过度放牧和复垦异常都是社会因素的组成部分。实际调研每村植被、土地资源实际情况,修改《森林法》时,重点对育林的保护责任人的奖罚做出明确的条例,对偷牧者放牧的家畜按每头羊50元,牲口每头80元罚款,对保护林内伐木者更要按砍伐树量算,一棵树500元罚款。组织机构对渭源县的林地做彻底的排查,将土地按区域规划,重点圈记每村可以种植林地的面积。组建大型养殖合作社,让没有能力饲养的贫困户用国家分配的羊、牛作为投资资产入户,可以根据养殖的数量确定种植的草料总面积,每户平摊的分面积。或者农户合资购买林地草料。草料可以多种玉米、紫花苜蓿。玉米的种子、秸秆都是牛羊的饲料;紫花苜蓿营养价值高且繁殖能力强,第一年种植年年收割。调研时参观过蛟龙村的养牛合作社,发展规模已经形成初步的规模,但因资金投入较少,无法完善后续修建,农户反应,投资者贷款上限为5万元,无法得到大的资金帮助。可以联合申请、领导反馈,取得大额贷款。
(三)发展后续产业,提高生态质量
渭源县退耕还林种植以树种为主,种植密度也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树的生长。为不浪费土地资源,采用林草间做模式,草料建议种植繁殖能力强的紫花苜蓿,树种采用杏树、桃树,生长快,抗旱能力强,杏子、桃子可以吃,贩卖,也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四)垃圾分类处理,完善处理方式
采用“农户分类排放+保洁员分批运送+乡镇监察+县政府督查”的模式。农户将生活垃圾分四类处理:一是可积压成肥料,农户家中剩余的饭菜骨头、灰土等;二是衣物和鞋子,这里包括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三是电气类,例如旧彩电、不了用手电筒、废电池也属于这一类;四是建筑材料,砖头、沙子等。对于每一类都分配专门的保洁员运送到指定地点,指派专业人士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对土地无污染的直接填埋。建立大型沼气池,将堆肥的垃圾放入其中,为全村人提供沼气。不可回收垃圾采用生物降解方法,对其实行分解。
综上所述,渭源县有着七千年的农耕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其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又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纵观其南北生态文明发展的差异,所凸显的生态文明发展问题是西部生态文明发展的案例。因此,本文从渭源县生态文明出发,以期为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新时代,新梦想”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