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双师型”教师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发展”研究

2020-04-12陈佳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3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院校

陈佳妮

[摘           要]  “双高”背景下建设特色高职院校,在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沿上找准定位,极力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品牌,是现阶段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拔尖创新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和职业适应性好,“双师型”教师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环节则是重要的保障,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机制为视角,主要探索强化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

[关    鍵   词]  高职;“双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3-0230-02

2019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正式启动。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达49.8万人;截至2019年6月,我国高职院校已达到1423所。2019年3年,全国高职扩招100万。2019年7月,高职首次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值此转型与创新时期,若按照生师比18∶1,高职承担着百万扩招任务的情况下,多招一百万高职学生,则需相应增加5.5万专任教师。目前,全国高职“双师型”教师总数达19.14万,约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若培养出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需要有配套的“双师型”教师基础作为保障。但随着高职教师体系正逐步建立和提升,全国高职扩招带来的“双师型”教师存在一定缺口,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做好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保障?

一、依托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阶段教育属于高等的职业素质教育,“双师型”教师在不同院校不同场合有多重定义。教育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到2022年要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50%。因此要聘请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同时又有较为深厚的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者技术员组成的职业素质教师队伍,从基础理论知识到技术应用上,培养熟练掌握理论结合应用和适应变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首先要具备科学技术能力,其次要有发明创造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聘请“双师型”教师来为学生进行授课,通过灵活设计必修与辅修课程、开设多种形式的讲座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以及行业前沿技术应用的了解程度,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数理、言语、计算等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谋、善行、善决定、善批判的思维能力。

二、制定科学规范评价机制与管理制度

从学校层面、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同行专家层面积极开展互评、自评工作。在学校层面要根据“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成绩成果对“双师型”教师按照学期和学年的考评工作,并从其上课质量、带课节数、所带学生成绩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纳入其绩效考核中。在学生评价层面要秉持公平、公开、民主的原则,让学生从任课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活动带教能力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评价。

教师层面的自评工作是指让“双师型”教师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分析其取得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在教师中进行经验分享,另外找出自身施教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同行专家评价主要是教师间的互评,平时让“双师型”教师随机到相关专业的教师课堂上听课,了解其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并对其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真实反映出教师在科研、教学以及实践带教等方面的水平。

根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双师型”教师备课教案的督导检查、对学生作业质量和实践活动能力的考核等,在将评价内容量化为教师评分后,对得分靠前者进行表彰,树立榜样典型号召大家学习其先进经验等;对于评价综合得分较高者,第一次可以加强对其进行教育和教学方法指导,如果继续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则可以考虑令其转岗,情节较为严重的可以依据相关规定将其辞退,通过奖惩两手方案进行督导考核,切实增强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

三、强化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规划专业体系结构按阶段突围重点

为了能够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就必须要完全打破专业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拓宽专业的视野,逐渐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外延上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则要求“双师型”教师强化一定探究能力。这样在课程体系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可以对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重组。将专业体系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规划:一是重点在于实行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公共基础性的课程教学;二是重点在于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突出专业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与此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有效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进步;三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个人所长来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以及就业方向,与此同时还能够制订出以各个专业为核心的课程为重心的专业学习计划。

(二)由共性教育逐渐向个性教育不断发展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转变当前阶段的教育核心问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由共性教育逐渐向个性教育不断发展。因此在规划专业体系结构的三个阶段当中,往往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增设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有利于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特点,开设一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创新潜质。高职院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属于高端岗位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深入了解企业运转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点,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企业中进行实践是帮助拔尖创新人才对学校教授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的良好契机。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培训基地

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是必要的保障,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并且通过建立各种专项资金和优惠支持政策,聘请企业内的专家人士到学校进行课程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各学院、各专业组定期召开专家座谈会,让专家从学校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及教学课程设计优化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各专业确定和修正教学内容。通过聘请企业内专家来学校进行学科讲座,让拔尖创新人才能深入及时地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动态,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对员工在职业素养和工作品质上的要求,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四、“双师型”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规划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由于部分学校专业的设置往往与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所要求的是相脱节的,契合的企业,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来形成一整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与企业实践的深度结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国内高职院校多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要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加大对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应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应规划实时更新业务知识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学技巧与育人方法。

(二)健全高技能人才管理制度

首先要善于挖掘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通常发现具有创新潜质存在偶然现象,因此在实际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和健全发现创新潜质人才的管理制度,这样就会使发现人才成为必然。若要建立和健全发现优秀人才的主要机制,必须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通常情况下,这些人才的好奇心和敏感性都是很强的,并且视野都是十分广阔的,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取舍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这就意味着拔尖创新性人才的个性都是十分张扬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追求完美,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很少妥协。因此,让高技能人才身临其境,主动参与“双师型”教师日常教学,能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相长。稳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能力,帮助其形成大职教观。

(三)发展师生教学学习共同体

在了解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特质的基础之上,需要构建出一套“双师型”教师与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教学学习共同体,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上,教师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笔试的分数高低来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往往采取這样的人才选拔模式会使一些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才在评价或者是选拔的过程中所淘汰。所以通过创建教学学习共同体将能够大大促进“双师型”教师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兴趣与挖掘到乐趣,同时也促进师生间更紧密和有效地合作。“双师型”教师更加需要掌握潜质人才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学习需求,以助于促进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范娟.双师型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21-23.

[2]王斌,李建荣,杨润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1):102-107.

[3]杨聪,孙宾宾.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3):55-56.

[4]蒋和平,赵凤玉.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8(2):1-2.

[5]梁艺琼.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111-112.

[6]左彦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6.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