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途径分析

2020-04-12王慧慧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劳动教育

王慧慧

摘 要:在新时期劳动教育背景下,各大高校所进行的资助育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大量贫困大学生受到了妥善帮助,解决了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困难。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中所暴露的问题。如何解决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问题,成为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下一个工作重心。文章以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资助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167 — 03

引言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原理中,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一项基础性措施。劳动教育在国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分为“实利教育”、“生产劳动”以及“广义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经过不断地发展与优化,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一方面具备了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具备了综合育人能力。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素养,也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及价值取向。总体来说,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思想核心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伴随着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资助力度持续提高,资助力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资助金额提高方面。而想要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力度,就要积极开拓视野,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整个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以自助育人的内在关联,积极应对工作开展中所面临的困难,通过资助的方式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一)忽视导向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经济规模快速膨胀,教育扶贫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高校所开展的资助工作,无论是从资助形式、资助内容上,均呈现出大幅度调整。通过这种积极的调整来满足贫困大学生实际需求,提升各种助学资金使用效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过于注重德智体美方面的自助服务,忽视了劳动教育工作,劳动教育的机制以及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渐渐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钩。而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劳动光荣”与“劳动幸福”等优秀价值观无法得到有效引领,从长远来看,劳动教育的缺失对于贫困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理财观、拼搏精神以及勞动情怀,会产生不良影响〔1〕。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受到很多不必要的磨难,一些大学生在长期经历磨难的情况下,逐渐养成了孤僻、偏执、脆弱等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贫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精神的养成。认为体力劳动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其无法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二)忽视大学生劳动积极性调动

目前,各大高校所开展的资助工作,以无偿性的资金帮助为主,通过发放奖学金以及助学金,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同时结合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工作,通过劳动教育来引导大学生,依靠自身劳动来改变生活现状。而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学费减免等措施,都是依靠政府以及社会部门单方面资助。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形式的回报,尽管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的窘境,但也容易让其滋生出“不劳而获”的想法。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单方面的经济资助,与传统教育模式中“读书至上”理念产生了某种重合,让贫困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获得社会以及政府的无偿资助。忽视了劳动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割断了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错误的认为参加劳动教育占据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对于劳动教育抱有强烈的排斥心理〔2〕。

(三)不注重劳动能力提升

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很多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引导子女脱离体力劳动,一味追求一些看上去干净体面的“高尚”职业。向子女们灌输“学习是第一要务”、“学习好就能过上好生活”等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严重缺乏劳动技巧以及自理能力,自身的综合素质非常薄弱,进入大学之后,尽管存在勤工助学以及社会服务等资助模式,但这些资助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不仅劳动形式单一,而且缺乏深入性〔3〕。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劳动技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素质,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二、贯彻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体方式

(一)找准资助抓手,树立责任感

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确保民生、温暖民心的大工程,从宏观层面来看,资助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工作以及社会公平。党的工作动力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消灭贫困,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需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出:部分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医疗以及住房问题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民生的社会问题,是党的责任。从法律层面进行解读,妥善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教育权的重要举措。而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扶贫攻坚战略、振兴乡村经济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展,需要高校做到“不让一名贫困大学生失学。”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从微观层面来看,作为资助工作参与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让贫困家庭大学生也可以享有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添砖加瓦。

(二)理清发展规律,学习资助规则

从发展阶段方面来看,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助学金资助免费就读阶段”,第二个时期为“助学金、奖学金并存阶段”,第三个时期为“奖学金、学生贷款并存多元化资助阶段”,第四个时期为“高校收费制改革框架下国家助学贷款阶段”。从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来看,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从刚开始的单一型经济资助,逐渐转变为以经济资助为核心,配合非支持的全新资助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大学生资助先进经验。而对于家庭年收入的认定,是由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税务部门,通过查询信用保障号来计算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同时对于骗贷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惩罚的力度要大。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资助方式,可以将这种资助方式与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取长补短。依靠先进的网络平台以及大数据技术,将资助育人工作与民政、扶贫以及残联等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接。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共建共享共商”平台〔5〕。而对于资助育人工作人员而言,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有关资助工作的各项规定,确保资助工作能够有效进行。

(三)构建长效资助机制

1.巧用信息技术,开展精准资助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资助环节的具体要求是: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以此来实现精准资助,提升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6〕。不仅在扶贫工作上要做到精准,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的资助工作也要做到精准。所谓的精准资助,实质上就是要做到对资助对象进行精准划分、对资助标准进行精准判定、对资助资金进行精准发放。资助对象的精准,就是要争取每一个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妥善资助,改善其生活状况。资助标准精准,就是要依据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按照制定好的资助标准来进行资助,工作人员在进行资助工作时,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工作的特性,资助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严格按照实际需求发放资助资金。而资金发放的精准性,主要体现在及时性。通过快速而准确的资金发放,提升贫困大学生以及贫困家庭的获得感。特别是对于应急性资助而言,各大高校的学工系统信息,在学生入学之后,就应该在县镇层次进行统计。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是自然灾害,可以快速制定应急响应方案,此外,在互联网技术帮助下,资助育人工作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精准了解贫困生以及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每一个贫困生以及贫困家庭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资助方案。例如高校可以分析贫困大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对其家庭困难程度进行初步了解,划定资助育人工作重点对象以及一般对象。

2.注重道德教育,开展道德熏陶

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困难很多。想要顺利解决这些困难,避免生活因素影响到学习,贫困大学生就要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学习以及生活上,给予贫困大学生格外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让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以及他人的善意。特别是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学校及同学应当给予贫困大学生一定程度的便利,让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同时通过积极的引导提升贫困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情感关怀工作的时候,相關工作人员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鼓励的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及自尊心〔7〕。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以及使命感。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期间,资助育人工作人员要及时送上温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资助工作中。

(四)充分发挥价值育人导向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示范作用。榜样教育是价值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鼓励、引导、示范以及矫正等功能。高校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将育人作为基础、资助作为手段,把校园生活劳动模范宣传工作与资助工作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纠正大学生群体中长期存在的劳动教育忽视问题。例如,某大学开展的道德模范事迹总结会、杰出校友学习工作分享大会以及模范大学生评选等活动,通过定期举办这些活动,丰富榜样模范的类型,大学生们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步挖掘模范典型的优秀事迹,让大学生能够近距离了解先进典型事迹。带领大学生积极吸取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刻苦学习,勇于钻研,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并逐渐在校园中营造“勤读力耕”的校园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劳动教育影响,纠正对于劳动的错误偏见,深刻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自身的帮助。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感恩教育,利用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资助模式,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对于“诚实劳动”价值观的认同感,抵御“弄虚作假”、“不劳而获”等错误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让大学生们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8〕。此外,高校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客观条件,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例如,某高校通过长时间的考察,挑选了一批有理想、有信念、能够在基层扎根的优秀青年,开展包含了主题教育、研究理论、实践训练以及基层服务等为内容的专项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优秀素养以及良好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在这些优秀大学生的倡导下,带领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工作中。

三、结束语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对高劳动能力、高劳动素养人才的渴求十分强烈。妥善开展资助工作,一方面关系到贫困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作为自主育人工作的参与者,要时刻意识到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注重道德教育、推进精准资助、学习资助规则以及发挥价值育人导向作用等方式,在劳动教育背景下,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培养具有良好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 考 文 献〕

〔1〕孙璐璐.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融合的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

〔2〕田立新,念金波,郭芳伶,等.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8,(06):51-54.

〔3〕蒋君毅,张敬客.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4〕王亚娟.新时代高校加强资助育人能力的分析与探索〔J〕.现代交际,2019,(03):149-150.

〔5〕丁美茜.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

〔6〕刘天地.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体系〔J〕.内蒙古教育,2018,(24):6-7.

〔7〕张代利.大数据“思维”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9,(50).

〔8〕孙士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长效途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6):243-24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