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4-12黄继炜
黄继炜
摘 要:新型智库要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而智库的财会队伍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智库财会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人员素质、道德水平、考核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新型智库财会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培育复合型人才、完善考核制度、赋予更充分的管理权限。
关键词:新型智库;财会人才;管理会计
中圖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98 — 03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是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提纲挈领的文件。财会队伍是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新型智库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财会人才,是建设新型智库的必然要求。
一、新型智库建设需要财会人才
实现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新型智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却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而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亟须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综合分析能力优秀、战略谋划能力出色、决策服务能力强的优秀智库,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准确研判宏观形势发展,进行科学谋划、科学预测,以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为己任,及时提出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应对良策。同时引导社会舆论,开辟启迪民智、凝聚民心共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需要新型智库。民主决策是我国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政策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统筹兼顾各方要求的难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决策的透明性、民主性、依法性越来越重视。而新型智库作为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相比利益纠葛更少,其咨询服务具有客观、中立的特点,可以将各方面的社情民意导入到决策过程中去,进而通过协商民主来达成一致。依法决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保障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有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实现手段之一,就是组织智库在内的专门机构,就它们关心的专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向党和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这保证了我们的权力被法治所制约,受人民的监督,减少决策失误和杜绝腐败。
增强中国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需要新型智库。当前,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国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人民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愿望的日益迫切。但与中国“硬实力”迅速上升相悖的是,我国的“软实力”还非常缺乏,特别是缺少国际舆论话语权,陷入“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话语权是新型智库的核心价值,新型智库要担当起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重要使命,提出能够吸引国际学界、政界关注并引起共鸣的概念、观点,传播好中国声音。
以社科院、党校和高校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智库,一般将自身定位于进行基础研究的事业单位,研究内容多偏向基础学科,离决策咨询的工作重心较远,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积极性不强。这样的体制,对应的是传统的以收支付为中心的会计工作。而新型智库需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这要求新型智库的财会部门要以咨询成果服务为导向,规范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明晰资产的责任主体、梳理分析结转结余资金的构成和性质等,向管理会计方向改变,配合向新型智库转型。
财会人才队伍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保障。《意见》要求“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资金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智库在资金和经费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不仅要合规合理,还要发挥研究经费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这些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智库的财会人员切实理解中央通过组织管理、课题项目、人才评价、财务等手段,形成促进新型智库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监管和财务,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二、当前我国智库财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智库有了长足的发展,智库财会队伍建设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财会人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财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从学历上看,智库机构的财会人员的学历一般不高,年龄较大的财会人员多数为中专或大专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有一些财会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这在普通公司或政府机关可能不足为奇,但在高学历人员云集的智库中,就显得比较突兀,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智库机构财会人员在智库中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从专业上看,他们一般能够掌握基本的会计原理,并胜任固定的财务会计工作,但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综合知识及技能。从年龄结构上看,智库财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一些智库的财务部门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从学习能力上看,多数财会人员忙于日常财会工作,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智库机构的财会人员多数也根据要求,参加各类的考试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是以完成相应课程或晋升职称为主要目标,学习更多是出于短期的利益动机与岗位需要。
2.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仍需提升
智库单位一小部分财会人员缺乏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对遵守职业道德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坚持原则。一是缺乏服务意识。一些财会人员由于业务繁忙,工作量大,导致工作热情不高。把财务部门看成是管理部门,而非服务部门,每天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服务意识不强。面对智库学者一些合理要求,仅以本单位及上级的财务制度为由拒绝,对学者指手画脚、动辄呵斥。二是缺乏风险意识。智库单位多数业务是面向政府部门,且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因此智库的财会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比如在制定预算的时候未能和部门协作,使编制的预算与单位的发展规模与方向不相适应。有时候为了保证预算收支平衡,出现了专项经费被挤占,用来弥补资金缺口等现象。三是缺乏法制意识。这些财会人员平常对自己要求不严,法制观念淡薄,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通过做假账报假数挪用公款,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失。
3.财会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还需完善
我国智库的绩效考核机制刚刚建立,在针对智库财会人员的考核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是考核指标设置过于简单。存在照抄照搬其他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情况,采用的“打分法”、“关键事件法”等传统考核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财会部门的特殊性,使得现有考评指标体系与财会部门考核内容严重不符。二是考核过程不够规范。由于对于财会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够精确,导致对财会人员的考核仅立足于“不犯错”,如果都没有过错就“轮流坐庄”,考核结果受“人情”、“關系”的影响程度较大,无法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实际工作绩效。三是绩效考核结果的指向性不强。智库机构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明显与其绩效工资挂钩,能够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但对于智库的财会人员,却常被归类于行政后勤人员,在薪酬分配上普遍存在着“大锅饭”的现象,没有形成多劳多得的薪酬管理机制。
4.财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缺失
一是财会岗位设置不规范。受传统思想影响,多数人认为智库的财会业务相对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简单些,在岗位设置上没有完全按会计法及相关规定执行。个别单位为了方便,存在会计、出纳两个不兼容岗位由一人担任的情况,无法实现不相容岗位有效分离的原则,更无法执行轮岗制度。这些情况均不符合新形势下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建设要求。二是智库单位人员流动性很低,财务人员的竞争性不足,通常一名财会人员可以一直工作至退休,岗位空出后才重新聘任新人。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优秀的财会人员却刚进单位就看见了很低的“职业天花板”。三是一些智库单位的负责人对不断变化的财政政策的要求了解不够,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财会人员面临执行会计制度与满足领导需求的两难境地。
三、新型智库财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了建设智库财会人才队伍,要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提高财会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造就一支精通业务、作风过硬的财会队伍。
1.全面提高智库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智库所面临的财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一批业务精熟、道德高尚的专业人才,因此对财会人员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显得非常必要。一是开展继续教育。要想方设法,创新和丰富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从多层次和多渠道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为单位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在决策的基础之上开展各项预算计划。二是开展参观交流和考试。不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走出去,到其他各类智库参观,学习借鉴和交流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拓财会人员视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鼓励财会人员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充分发挥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对财会人才的选拔、培养的导向作用。三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促进智库财会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要结合单位财务工作职能,加强财会人员诚信道德教育、行为守则、职业规范的教育,敦促财会人员既要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树立服务意识,为智库发展服务,为智库专家服务;又要坚持原则,严格按照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履行职责、自觉抵制各类不正当的行为。
2.培育复合型智库财会队伍
随着新型智库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新型智库的财会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新型智库的财会工作正由传统简单的会计记账向管理会计和复合型会计转变。必须培养符合新型智库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财会人才,推动财会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提升。一是培养财会人才的协调能力。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财会人员与智库的业务所和行政科室主动对接,实现从“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要向智库的主要负责人提供预算管理、财务收支审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便于决策。二是加强财会人员的流动性。要通过校园招聘或社会招聘选拔优秀的财会人才进入智库单位。更要提高智库部门内部的流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换,鼓励财会人员到人事、办公室、外事等部门交流。利用新型智库浓郁的学术氛围,鼓励有兴趣财会人员到经济、社会等业务所处见习,开展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学术研究。从而改变僵化的用人机制,提高财会人才的竞争力。三是合理安排财会职称设置。和研究人员一样,智库机构的财会人员也是专业技术人才。应重视财会职称评审工作,提高智库财会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根据智库机构规模和财会工作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智库机构财会人才的职称晋升计划,对按照规定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财会人员要及时聘任,从而激励财会专业技术人员在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3.完善智库财会人员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财会人员考评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考核对财会人员的激励作用。一是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各项考核指标,使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可以根据财务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其中包含财会人员的认真负责、敬业奉献、政治看齐、核心价值方面的量化标准,力争指标能够实现同智库的其他岗位进行一定程度的横向对比。二是针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监督。智库单位要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公示,允许财会人员对考核结果进行申诉,赋予财会人员对考核结果提出异议的权利,增强考核的透明性。三是合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应将财会人员的薪酬分配、奖金福利、职务升降与每年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奖优罚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财会人员工作积极性。
4.赋予智库财会部门更充分的管理权限
各类智库应将财会部门的创新和改革作为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抓手,赋予财会部门更充分的管理权限。一是严格按规定配备和使用财会人员。智库机构要按财会工作需要,确定财会工作岗位,配备合格的财会人员,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实行财会人员的轮岗制度。二是加强对财会工作和财会人员的监督管理。要在制度上建立制止领导干部干扰财会工作、指使财会人员伪造或捏造会计信息的违法行为的有效机制。建立及落实内控制度,并将其纳入财务工作的考核管理中进行加强和完善。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全方位的监管。三是可以设置总会计师职务。总会计师是一种行政职务,没有职称,是在单位主要领导人的领导下,主管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对于规模较大的智库单位,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向智库委派总会计师。
四、总结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会工作队伍对于智库机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时期赋予了智库机构新的使命,新型智库应顺应时代变化要求,做好财会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工作。财会人员也应当与时俱进,在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升新型智库的社会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程钰婷.论事业单位财会人才队伍建设〔J〕.交通财会,2019,(04).
〔2〕何白薇.建设高素质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相关思考〔J〕.中国市场,2017,(01).
〔3〕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实践与总结〔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