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04-12殷红梅毕艳茹王跃
殷红梅 毕艳茹 王跃
[摘 要] 在分析当前政府对知识产权运营明确的工作导向基础上,围绕江苏高校尤其是淮安高校的知识产权运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设立专门机构、加强专利培育、完善制度管理、规范运营流程等方面针对性解决思路,为淮安乃至江苏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驻淮高校;知识产权;专利运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3-0001-03
自2008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专利创造运用与管理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知识产权工程生机勃发,专利大国无可撼动。但知识产权工程建设中的多而不优、保护意识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专利数量与质量不匹配,专利有效率与利用率不匹配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1]。2019年6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中明确提出将“加强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导向,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作为重点工作,突出强调要“做好企业、高校、科研组织、专利代理机构贯标工作”,高校知识产权的健康运营再次被明确提出。而在2019年年底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保护能力有效提升,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上述内容对我国近期知识产权工程的推进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其知识产权为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而占比超20%的高校则是知识产权队伍的生力军,具有创新意识强、创新平台优等特点[2]。淮安作为江苏省苏北中心城市其知识产权工作虽然近年来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苏南城市相比相距较远,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转化运用率、质量欠优等问题更为突出。本文即围绕淮安知识产权核心力量——高校的知识产权运营情况展开分析,查摆问题,提出思路,以期为江苏省尤其是淮安市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一、江苏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情况
江苏省是全国第一批实施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的省份,在明晰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逐步形成有利的外部环境与有力的专利内部生长机制。2017年,江苏省以“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全方面推进以高校与企业为两大主体的知识产权立体运营系统建设,具体涉及搭平台、设基金、育机构等多重渠道,如位于苏州的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由南京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以及徐州等四个市的特色产业专利运营平台,专利扶持培育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成效显著。2018年,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实现了历史性重构,顶住了经济增速下行等多重压力,努力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与发展优势。以2019年江苏省知识产权数据来看,全国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13.3个,江苏省为30.2个,继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三。纵观江苏省高校专利情况,而江苏省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有量向来是全省知识产权保有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专利占比自2016年便超过20%,近年来呈逐步增长趋势,但其专利运用率较低,不到5%。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开展问题清晰,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甚微。全省大专院校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学校,专利申请量都在千件以上;排名第一的东南大学,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比例超90%。同时,绝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逐步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是高校尚有大量的专利、版权和闲置商标还躺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酣酣睡眠”。2018年,“专利处于闲置状态”占比较高,为77.6%,多数为曾发表论文的技术公开,创新性与前瞻性不够[3][4]。
二、淮安高校历年成果转化情况及变化趋势
课题组运用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与淮安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结合驻淮五大高校科研产业处管理机构,充分调研高校近五年的专利申报、授权情况,专利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专利成果转化情况,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淮安高校知识产权地区分布规律、年度分布规律,重点研究科技价值较高的发明专利分布情况,为淮安市接下来的科技成果流向引领提供指导。为增加数据对比度,下述学校中增加一所中职院校。通过调研得出从六所学校的近五年专利申请总量上来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五年共申请专利5212件,其中发明2032件,占比38.99%。2018年申请数量达到最多,达1636件,其中发明642件,占比39.24%。发明申请占比较高,教职工对发明专利的热情高。五年六所学校共授权专利3740件,其中发明专利546件,占比14.6%。2018年授权数量达到最多,达1035件,其中发明121件,占比11.69%。专利整体授权通过率为71.76%,而发明专利授权通过率为26.87%。而针对专利成果转化,从调研数据来看,六所高校的专利呈上升趋势,2018年达到顶峰,专利转化金额达66.8万元。但总体专利转化率太低,总转化率只有0.024%,发明专利总转化率为0.06%,绝大多数专利授权后放置高阁,没有达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总体而言,淮安市高校的知識产权工作无论是专利申请、授权还是成果转化近年来均呈现上升趋势,前景良好,但共性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三、淮安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组织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淮安市知识产权工作整体进展顺利,但根据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数据,2018年1月—12月,江苏省发明专利209061件,淮安仅有2163件,占比不到1%,平均维持时间达5.83,亦在全省后列,专利中近60%来自淮安高校。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背后是知识产权申请的功利性,如评职称与获取科研奖励。部分创新性强、使用价值高的知识产权却由于经济投入大以及没有孵化环境“胎死腹中”,对淮安地域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进作用。在将理论性的科技成果转变为应用性的生产力的这一阶段,并不理想,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5%~20%,而在淮安高校,成果转化率不到10%,位居全省最末方阵。原因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投资体系不完善、科研模式不灵活、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转化过程碎片化、法律政策不健全等,这些也是导致目前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普遍原因。
四、江苏省高校专利运营管理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以淮安
高校为例
(一)建立专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配备专业服务人员
经过调研,目前大部分驻淮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多为兼职管理机构,而未设立专职专利运营机构,其与科研产业处、创业处等机构合署办公,服务机构不健全。而服务专利运营的专业化人员无论是淮安市高校还是江苏省其他高校,多为2~3个,且为非专业人士,多将专利运营看成是行政工作,还是专业事务,因此同时存在专业化人员匮乏问题。建议成立专利运营专门机构,配备或培育专任专业服务人员,形成专利运营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如实难解决专业化人员配备问题,可明确委托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商业化的专利运营促进高校的专利转化工作。目前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均对接了专利服务机构,双方正在磨合之中。
(二)加强专利技术挖掘与先天培育
从专利助推经济发展的正面角度来看,专利培育需要在大量的技术创意和构思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核心创新技术的遴选,迎合专利申请的实际需求形成技术保护点,可以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许多专利市场结合度低,专利培育更多为迎合项目结题或科研评价需求,从专利转化率上能直接得出这一结论。即使部分专利有很好的构思和市场运用价值,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专利运营管理,缺乏灵敏的市场对接而错过转化。总体而言,专利技术挖掘与培育均存在滞后性与功利性,缺乏专利链长远的规划。以项目为驱动的专利培育机制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但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专利培育初期便清晰定位专利授权后的转化去向,明确其经济价值。高校专利管理人员与专利申请人要做好专利的转化市场挖掘与技术对接问题,畅通信息渠道,多方协同,创造专利最大价值,让专利回归本性[5][6]。
(三)加强专利管理与监督制度建设
根据调研,驻淮高校中大部分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多为复述已有法律法规的内容,即使有部分细化落地,也不够具体,许多政策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尚未形成成熟制度,导致高校在知识产权运营中受阻较多。对教师的职务发明私自转用行为,学校多缺乏监管制度,存在外流风险。另外,高校存在重数量、轻转化的现象。此外,国家在专利政策上本身也存在模糊地带,如何权衡专利属权与“万众创业”的导向问题至今尚未明确,这也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处于观望阶段。近年来,部分高校已在不断完善专利奖励政策,在鼓励申请的基础上突出专利转化的重要性。以作者所在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2019年开始实施“发明专利的三分之一奖励在专利转化后发放,同时鼓励教师将专利转化以横向课题形式规范实施”,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申请发明专利与专利转化的积极性。
(四)规范专利运营的全过程管理
专利运营管理涉及培育挖掘、申请授权、转化实施、跟踪服务等全流程的管理与服务。高校专利机构或委托机构需要在研发阶段帮助教师进行专利导航,出具分析报告,关注专利的创新性与时效性。在专利申请阶段,帮助教师分析专利权利稳定性与技术竞争优劣以及其后续的商业价值与市场预期,提高专利质量。在专利授权后,科研人员要通过二次开发进行技术的临床试验,为专利转化做准备。而在专利转化过程中要谋求专利价值运用最优化与价值最大化,这个过程离不开专门机构的引导与实施帮助[7]。最后,在专利跟踪过程中要关注受让方的专利运用情况,本着长期合作的思想做好专利收益分配与专利技术更新等。专利运营是一个全方位的运营过程,一个成功的专利运营案例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流畅、和谐、可持续[8]。
五、结语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是其保持科技与人才培育创新性的关键,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淮安乃至江苏高校都应充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机制、流程到实际运营入手,加强专利前瞻性培育,完善管理制度,深化市场评估,转变专利功利性运营,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根本,促进科技创新为宗旨,盘活专利运营,为驻淮高校新形势下的借势而为增添新活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秀芹,张贤伟.中國知识产权运营策略[J].学术交流,2018,262(1):96,102.
[2]黄吉胜.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8,18(3):116-120.
[3]顾海波,赵越.激励高校专利转化的绩效考评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5):58-61.
[4]黄鹏飞.基于专利运营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J].情报探索,2017,226(8):32-34.
[5]刘纯林.高校专利转化法律保障影响因素及其完善措施[J].中国高校科技,2018(6):55-57.
[6]程德理.高等学校专利技术运营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16(7):74-78.
[7]王鸿奇,郭梁,郑雪葳,等.国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4):331,333.
[8]邱国霞.高校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5):15-17.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