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
2020-04-12马强
马强
【摘 要】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是借助于体育运动体现出来的品质、力量、心理等,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且对人生活方式与体育实践有积极的影响,始终是中小学及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此,本文结合终身体育精神的内涵,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终身体育;体育精神
引言:
素质教育的提出,体育课程教学地位有所提升。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体育课程占比低于文化课程,其不乏与中考、高考等阶段的紧迫性相关,导致很多教师与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坚持以学习为主。对此,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就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非常重要。
一、终身体育意识内涵
体育不仅是体育自身,更表示一种健康文化。终身体育意识是国民终身体育运动,维护与提升自己身体健康素质的一种习惯与认知活动。国家大力发展终身体育教育事业,其目标是进行科学锻炼,提升全民素质体质。相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拥有一个身体素质,并不是几天锻炼就能实现,而是要求学生保持一种终身体育的心态,长期进行体育运动[1]。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建议
(一)构建良好教学环境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前提。构建课堂及校园环境,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非常重要,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及价值。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不同年级、身体素质与其他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体育教学中应采用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如中学生学历压力大,但是精力较为充沛,学生能理解并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采取游戏化分层体育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且渗透体育精神。科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其终身体育精神,在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活动中,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不仅能拉近教师和学生距离,且提升了教学有效性。并且,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获得自信心,自然也会影响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中学与大学体育教学明显不同,无论是哪个阶段,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环境。对此,教师也能够创新体育教学形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综合学生所处学习阶段、心理特征等展开针对性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体育活动形式,教师予以指导和纠正,避免因错误体育活动内容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损伤。为了在体育课中放松学生的精神,培养其精神意志。小学阶段是学生最佳发育期;中学时期学生大脑发育开始定型,适合耐力训练,但是也应强调循序渐进。经调查,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应该是体育锻炼的加强阶段,这一阶段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精神则显得更加重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坚强意志,不仅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培养其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态度。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适度与合理体育训练,结合实际情况,锻炼学生体育精神。
如长跑训练中,很多学生不想跑后者是跑不动,跳远或者是体操练习,学生也有抗拒心理。教师可以适当讲解长跑技巧,采取目标训练方式,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然后根据每个学生体质与训练结果,适当增加要求。教师可以在评价上,给每个学生三次机会去最高成绩。在“取胜心”的心态下,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养成自信心,且更加关注训练技巧[2]。至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身體素质,还要有目的地锻炼其意志精神,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对客观事物所选择的态度、情绪与感情,对其灵活应用,能够提升学生注意力,二者关系非常紧密。当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后,并对专注进行体育锻炼,且产生反思。如学生看到体育运动员的体态美与动作美,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热衷,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心理,启迪其心智,但是要注意教学适度,以及学生训练安全及教师权威性。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体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趣,使其逐渐打消对体育课程的抵触心理,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且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四)创办校级运动会
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面对的压力与困难不同。中学生十分紧张高考结果,教师、家长与学生也是如此,但是正因如此才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精神压抑,反而会影响学校效果。若定期组织小型或者是大型校级运动会,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还弘扬了体育精神,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提升师生间互动,对课程教学也有积极影响。如接力跑中,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各一个接力棒的形式,为运动场增添了活力,促使教师与学生群体均融入到体育运动,而不是受到教师的“支配”。这种方式,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进而产生热爱之情。
结束语
总之,体育课程素质教育侧重终身体育精神,无论是对于学业还是其身心素质,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观念和技能,且促使其保持体育意识,进而拥有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方照光.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3):53-54+57.
[2]林民族.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J].现代职业教育,2020(38):180-181.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西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