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
2020-04-12马怀富
马怀富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仅实现教师单纯知识教授的课堂教学目标,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检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就是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完成了深度的语文学习。本文就笔者的经验,总结了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组织小学生进行语文深度学习的方法,希望能够为深度学习全面走入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有效策略
新课改的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更高要求。小学语文在学生学习生涯中起着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作用,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塑造的第一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仅实现教师单纯知识教授的课堂教学目标,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正确使用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大量的优秀作品阅读及学习中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感受各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并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与欣赏水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检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就是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完成了深度的语文学习。
一、引言
深度学习不仅着眼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要求学生在学习后可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构建一张完整的学习网络,实现新内容的内化。由于深度学习具有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升的特点,所以目前许多教师将如何使深度学习走入课堂作为重要的教研项目展开讨论与实践。笔者在从教多年的时间里,也多次尝试将深度学习注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本文就笔者的经验,总结了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组织小学生进行语文深度学习的方法,希望能够为深度学习全面走入小学语文課堂,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二、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一)实现深度学习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途径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目标从过去的单一维度转变为更立体、更丰富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设计课程的总纲领,最低维度即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在这一层面,要让学生达到的就是掌握每个课文中字面的内容,例如一些生字、生词,积累一些描写精彩的句子与段落。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仍然停留在第一层次,只能满足学生解决知识困惑的阶段。而更深一层次则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例如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最高维度的教学目标有关学生的情感教育,即要让学生在学习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度学习有效的做到了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且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逻辑。通过文本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最后做到举一反三,将知识联系与学习方法迁移到下一次的新内容学习中,感受知识的价值,最终促进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个人思想的发展。深度学习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正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深度教学是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点是,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一方面,课堂的学习帮助学生积累着最基础的语言工具,为他们日后各个学科的学习打好理解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人文积累,他们的人文素养要能够在学习后得以提高。由于小学语文依托大量的优美文章及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如诗歌、古文的内容展开教学,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塑造他们良好的品格,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阅读、理解文章过程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养成思考的能力,将对知识的理解从文本表面升华为文本背后的写作意图与情感。而这也正是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到达的学习目标,实现深度学习也是教学满足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
(三)深度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在他们学有所成后能用自己的知识与创造力能回馈社会。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对学生的塑造更多是朝着“考试机器”、“读书机器”这个方向出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是极为不科学的。当今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所以促进深度学习也是社会的诉求,使教育真正培养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调整角色意识,让深度学习更专业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得到合理定位,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猜想探索、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永远的主角,教师更像一个“教练”,教给学生方法,在学生有问题时给予他们指导建议,根据他们的个人特征,不断为他们调整最适合他们能力发展的训练方案。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互动应该是平等对话,而不存在高低之别。只有在平等对话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才能够富有安全感地进行问题的探索,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够被启迪,才能在不断的思考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才能畅所欲言的抒发内心的情感,谈论自己的见解。更多时候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和倾听者,引导学生关注重点问题,关注文章的精华,提出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边感受文章语言,一边深度探究作者的用意。在倾听学生的见解后,与学生共同交流,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
(二)激活内在需要,让深度学习更有效
许多学生在学习很长时间之后,仍然不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并不清楚。就语文教学而言也是一样,在学生没有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就引入新课的学习,会发现在课堂上,无论老师多么用尽心思设置悬念,学生也很难有探索下去的欲望,留白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成为了他们发呆的良机。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前,一定要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如果学生一时找不到这样的内在动机,教师也可以帮助他们去设计出发点。例如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前,让学生讲一讲自己与老一辈长辈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仔细体味文章的叙述方式与情感流露,并在阅读完毕后将自己与长辈的故事写下来。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及时的训练营使得知识的内化效果更加明显,真正达到了深度学习。
(三)合作探究丰富思考
传统课堂中,老师的一味灌输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禁锢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更强加给学生,过度分析着文章的一词一句。而其实使文章更有魅力的是千人千面的解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展开思维的碰撞,丰富对文章的见解,互帮互助解决问题,实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丰富学习内容,对文章内容展开深度探究。
四、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有力保障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学习效果,深度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深度学习可以做到丰富教师教学的层次,整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扩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见解。教师在授课是要给学生留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激发他们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动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更加独到的创新见解,从而促进他们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娟.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2]余建琴.泥沙淘尽始见金——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探讨[J].天津教育,2021(06):160-161.
[3]吴小燕.聚焦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浅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才智,2020(11):124.
(作者单位:昆明宜良县月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