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2020-04-12尹利飞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2期
关键词:思想课堂教学课堂

尹利飞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每位教师都应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提出的要求之一。因此,如何将“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学核心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让“仁”成为课堂的主线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故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对待,而不要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机器来对待,因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个人的追求,有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经历,这些正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提出一个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这个口号依据一种“系统观”更加全面和合理的看待学和教的关系,也反应了人们对学与教关系认识的深化。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突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学”,以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要想让学生的心灵沉浸于课堂中,就只有使课堂充满爱;要想其能与教师产生心灵的共鸣,要想能理解教师表达的主旨,就只有对学生充满爱;要想感受到教师所传达的哲思,就只有对课堂充满爱。

二、让“义”成为课堂的链接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各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矛盾运动。其间,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功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最佳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由现有发展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在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乐于在同学学习遇到苦难时站出来帮助他人;在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奉献、懂得共赢。“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三、让“礼”成为课堂的亮点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在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按照礼仪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知书达礼,共造和谐课堂氛围。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撞出知识生命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教师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决不应视而不见,挫伤其积极性。每节课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在狂放却不失优雅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让“智”成为课堂的中心

“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智慧、运用智慧;在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慧心得到醒悟、智力能够成长。教师应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要全面正确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体性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做学习的主人。

五、让“信”的成为课堂的转折点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附给你。欲晓之以理,需先动之以情。这句老生常谈道出了情与施教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真诚感情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的鈅匙。真诚的感情是信的使者,可以架起师生之间互相信赖的桥梁,使教师顺利实现教育目的。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着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愿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反之,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感情,师生之间感情不通,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低,教师讲的道理再好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在课堂教学中,“信”的内涵可以说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的“五常”,使二者完美融合,相信會不同凡响。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林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思想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