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学研究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

2020-04-12王堃宇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王堃宇

摘   要: 历史研究成果能够极大地丰富高中历史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本文从探讨史学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出发,依托统编版教材,尝试说明如何将史学研究前沿问题与教学结合,并阐述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史学研究成果   史学前沿   高中历史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学的定义是:“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①(1)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②(72)白寿彝在《史学概论》一书中认为“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任务是“要从历史的遗骸或残迹中重认那曾经活生生的历史,并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将它重现出来”③(4)。从历史学的定义来看,史学研究大致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历史事实的基本叙述;第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第三,总结历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过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以记忆大量的历史史实作为中学历史学习的主要任务,不仅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使历史教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事实上,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史学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样是高中历史教师的必备功课。同时,史学研究成果、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也可以对中学生有所启迪,但是需要注意,不能把中学生当成研究生。将一些史学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中学课堂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专业的史学研究人才,正如胡军哲所提到的,在打开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要始终秉持“中学立场”。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史学研究热点时要把握好“度”,需要依据高中生的可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将史学研究成果与历史教学结合。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史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史学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史学研究属于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任务是还原历史真相,寻找历史发展规律,主要利用现世文献,依据史学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解释。而中学历史教学属于基础教育领域,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史学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虽然在性质和目标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为,史学研究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来源。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与史学研究成果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史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术研究过程,表现出百家争鸣的特点,并且目前正处于新课改背景之下,国家对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要保证时代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态度和积极创新精神。另外,近些年的高考历史科目试题的命制更加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运用。

关于史学研究成果方面。魏德才认为:“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④(54-55)袁振华认为,“关注史学前沿、引入史学新成果,一则利于教师自身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更具创造性地生成课堂教学;二则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从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转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⑤(7)。由此可以看到,史学研究成果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奥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師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学内容更丰富、饱满,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于史学理论方面。约恩·吕森在《史学理论在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史学理论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用作历史导向的历史知识,通过将结构化的理论和历史思考的体系整合在主观性之中而获得。”⑥(110-112)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可以运用一些史学理论,或者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使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术语,增加自身的历史学科语言储备,进而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模式主动探求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之初,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历史和历史学的区别,学生在明确二者区别之后才有可能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有着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历史学并不等于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的集合。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才能够意识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深邃,有助于打开他们想要了解的史学研究成果的大门。

二、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学研究成果在课堂中的运用,需要以材料为依托,同时对老师的史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节内容试图从“唐宋变革论”“冲击—反应”模式和“新清史研究”三方面探讨史学研究成果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唐宋变革论”。

胡军哲在《学术视野与中学立场—以“唐宋变革论”为例》⑦(67-73)中,对“唐宋变革论”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了探讨。他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你眼中的宋朝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说出过去对于宋朝的一种较为“刻板”的印象,随后他利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4页“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新思考,学生在思考中打破了一些固有的观念,生成了新的认识。他充分利用了课本材料,并且不是“生搬硬套”地将史学研究的成果带入课堂,通过问题和材料,经过设问,使得史学研究巧妙地融入课堂,提高课程的深度。由于统编版新教材的内容量较大,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将一些涉及“唐宋变革”的材料在课前先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课上再通过问题导入,加深学生的思考。当然,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应当把握导学案的材料难易程度,导学案的容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不能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课业压力。

(二)“冲击—反应”模式。

尽管“冲击—反应”模式在2012年的新课标卷中已被考查到,可能不会再在高考试题中被直接考查到,但是这是一种重要的近代史研究方法、观念,反映了一种“西方中心观”的立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架构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研究方法。当下,围绕着“中国中心观”和“西方中心观”的争论依旧存在,在“中国中心观”的影响下产生的“新清史研究”在我国引发了热烈的探讨。对于一些学术界的争论,不应当把其中一些具体的理论内容带入课堂,原因之一是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而且也不作为中学教学的任务,原因之二是课时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这些,而且必要性也不大。但是,在讲解近代史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题,比如“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运动”,可以借助重要的史实和材料,向学生介绍“冲击—反应”模式,捎带介绍“西方中心观”和“中国中心观”,不需要继续深入,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有其他疑问,或者对上述问题感兴趣,可以课下探讨,并自己搜集资料,以备课上发言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新清史研究”。

新清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清史研究学派,研究的根本方法和理论基础是:“满族中心观”和满、蒙、藏文等史料的发掘与运用。从该学派的理论基础看,该范式的确突破了过去清史研究的某些固有范式,并且强调满文史料的大量运用,以族群观念审视清王朝在中国古代王朝中的地位,并试图重新定义满族与汉族的互动关系。但是,李爱勇指出,陈寅恪极为重视满文,很早就指出清代史籍档案中的一些满文名称的真正含义对于揭露清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疑案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晚清民初,日本东洋史对蒙、满、藏的研究就强调满族因素,并提出“中国是汉族中国即长城以南的中国”⑧(106-118)。葛兆光更是直言,“新清史并不新,老实说是旧清史”⑨。由此观之,新清史研究从表面来看,确有许多创新之处,强调了清史研究中满族的重要地位。可从这些创新点的历史渊源看,新清史研究的理论根基给人一种杂糅和矛盾之感,主要的史学研究范式是过去存在的两种研究方法的融合,矛盾之感在于其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难免割裂中国千年来民族融合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趋势。该学派想要突破过去清史研究的固有范式,却忽视了中国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一些内在的、确定的、不可逆的逻辑。

“新清史”虽然在学术界有着较大的争议,但是以满族视野看待历史的发展多少为我们看待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去我们常常讲民族融合,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动荡的时期,而过去所说的民族融合主要阐述少数民族的汉化,目前新教材使用的民族交融更能体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相互影响。教师在讲到清朝历史时,可以利用“新清史”的一些观点向学生展示历史解释的多个维度,不必过多地说明“新清史研究”的争论,始终把握课堂的中学生定位。

三、将史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在上一节中,本文阐述了史学研究引入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容易造成“生搬硬套”,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给学生太大的课业压力等。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本文提出的一些应对策略。

(一)立足教材,拓宽学生视野。

引用史学研究成果,一定要建立在对教材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利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和新课标之后,以此作为依据适当地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引入史学研究成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二)扩充阅读,提高个人素养。

将史学研究的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关注史学的研究动态、热点问题,同时不断地阅读,先让自己有较为深厚的史学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历史研究成果。

(三)把握适度,贴合中学水平。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理论、方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而服务的,教师需要适度将这些引入课堂,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借用史学研究丰富课堂。

以上,主要从教师层面谈及如何有效应对史学研究成果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至于学生方面,笔者认为应以兴趣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书籍,搜集相关资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②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③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2.2.

④魏德才.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巧的新成果[J].教学与管理,2007(28).

⑤袁振华.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的结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⑥约恩·吕森,尉佩云.史学理论在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化中的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9(5).

⑦胡军哲.学术视野与中学立场——以“唐宋变革论”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6).

⑧李爱勇.新清史与“中华帝国”问题——又一次冲击与反应[J].史学月刊,2012(4).

⑨[美]艾尔曼,等.对话:美国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趋势——兼谈《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暨《剑桥中国史》系列出版意义[EB/OL].国际中国学研究,2010.03.21.

参考文献:

[1]约恩·吕森,尉佩云.史学理论在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化中的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9(05):110-112.

[2]张绍俊.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学思想方法理论与教学实践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3]约恩·吕森.我对历史哲学的几点认识[J].历史研究,2016(03):149-165+191.

[4]邱建萍.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现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唐莹莹.史学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实践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6]欣汝华.探究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成功(教育),2012(24):190.

[7]魏德才.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教学与管理,2007(28):54-55.

[8]严凤成.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9]袁振華.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的结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寓教于乐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