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补习文献综述

2020-04-12黄芳邢玉蓉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黄芳 邢玉蓉

摘   要: 当前,课外补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及市场供需错位之下,探寻课外补习的悖论之解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课外补习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旨在提高学习成绩及需要支付费用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课外补习”文献的查阅,分析课外补习的研究现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课外补习”的学者提供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 课外补习   影子教育   文獻综述

一、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对“课外补习”称谓不一,有的称之为“补习教育”“课外辅导”“家教”等,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在正规教育时间之外参加培优补差的一种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学校课程极具相似性,因此也被称为“影子教育”①(61-65)。在1992年对日本高中学生的教育研究中,国外学者Stevenson和Becker首次提出“影子教育”的概念;随后,Bray对“影子教育”的概念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影子教育是依附于主流教育的存在而存在,随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它的受关注度和整体面貌都不及主流教育那样明显和清晰,故称其为影子教育”②。虽然学者们对课外补习内涵和称谓表述各异,但是存在以下几点共性:一是对主流教育具有补充性的性质,二是需要支付费用有偿性的特征,三是与学校教育相似性的内容。

二、文献回顾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以“课外补习”或含“影子教育”为检索词,匹配为“精确”的检索方式进行高级检索,从2000年1月1日截止到2019年11月20日,共检索出期刊文献649篇。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外补习的现状、原因、效果、影响及治理等方面。

1.关于课外补习现状的研究。

近年来,课外补习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家庭及不同群体等研究课外补习的现状。第一,对不同学段课外补习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不同学段课外补习的规模和支出上进行研究。在规模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且在学段分布上,初中阶段参与课外补习率高于小学阶段③(47-69+188-189),比例分别为30.0%和22.6%④(21-26)。在支出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私人成本占总教育支出的44.29%⑤(39-46),高中阶段大约是11%⑥(39-42)。其中小学生的补习支出为1080.52元,初中生为1295.38元⑦(22-25)。第二,对不同学科课外补习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不同学科课外补习现象进行了研究。其一,对不同学科课外补习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类课程的研究,如数学、语文、英语。我国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参与语文课外补习⑧。据《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参加数学课外补习的比例分别为43.8%、23.4%⑨(57-68)。其二,对不同学科课外补习态度的研究,小学生和中等学校学生参加数学补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投入数学补习的时间减少,对于数学补习的态度呈现出显著的消极趋势⑩(67-73)。第三,对不同区域课外补习差异性的研究。已有研究从城乡差异、校际差异、东西部差异对课外补习进行比较分析。其一,城乡差异。课外补习在我国城镇中小学已非常普遍,超过一半的城镇学生参与课外补习⑤(39-46);参与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县城、农村{11}(7-11)。其二,校际差异。受学校和班级质量的影响,重点校和重点班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校和普通班的学生①(61-65)③(47-69+188-189)。其三,东西部差异。我国课外补习东西部存在显著差异,以北京为例,北京小学生课外补习总参与率达42.57%{12}(38-47),而西部地区在9.9%—11.6%,中学阶段补习率则为4.7%—9.9%{13}(90-98)。第四,对不同阶层家庭课外补习的研究。家庭收入、儿童性别及子女数、家长的教育期望等因素显著影响课外补习的参与率{14}(22-27)。社会资本越高的家庭,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越大{15}(32-43)。但有研究表明父母学历对选择课外补习无显著影响{16}(78-87+96)。第五,对不同群体课外补习的研究。课外补习与性别、成绩排名具有相关性,按性别差异区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按成绩差异区分,成绩越高参与概率越大,因此,我国课外补习以培优为主③(47-69+188-189)。

2.关于课外补习原因的研究。

已有研究多从文化、制度、家庭等方面阐述课外补习“热”的原因。具体呈现如下:首先,文化方面。课外补习市场的形成源自家庭教育需求,家庭文化价值观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得以建构和传递,并且深刻影响着家庭对课外补习的选择{17}(164-186,192)。其次,制度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高考的利害关系,使中国教育竞争异常激烈,推动了课外补习需求的增加{18}(56-62)。最后,家庭方面,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资本等内在因素对课外补习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教育期望和子女自我教育期望是影响课外补习参与的关键{19}(154-160)。家庭的阶层越高,需求就越大{16}(78-87+96)。另一方面,外界环境如同辈群体压力和补习的氛围同样刺激课外补习的需求。同时,家长之间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越多,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可能性越大{20}(84-97)。

3.关于课外补习影响的研究。

关于课外补习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首先,课外补习对学校的影响。从学生视角认为学术类课外补习会影响初中学生睡眠,尤其是男生,但兴趣类补习并不会影响学生睡眠{21}(62-74)。从教师视角认为高声誉教师补习增加社会总福利,而低声誉教师补习则降低社会总福利{22}(53-60+67)。课外补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拉近师生的关系,而且可以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带来契机{23}(26-28)。课外补习既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的“替代”,又是城市地区学校教育的“补充”,一方面弥补了主流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剧了城乡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⑨(57-68)。其次,课外补习对家庭的影响。课外补习增加了家庭支出,加重了家庭负担{23}(26-28)。加剧了阶层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导致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甚至形成阶层壁垒{24}(101-113+175)。课外补习的出现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而不是文化资本”成为儿童学业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25}(51-55)。最后,课外补习对社会的影响。课外补习是城乡和阶层差距在代际间维持和传递的一个重要通道,扩大了城乡和不同阶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取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差距,并削弱了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努力成效③(47-69+188-189)。家庭资本与教育投资呈正相关,家庭资本越高,子女获得的教育竞争力越多,家庭资本较低的农户教育投资较低,子女获得的教育竞争力越少;拉大原本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大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的不平等{26}(62-68)。但有效利用课外补习会缩小教育的不均等{27}(51-61)。

4.关于课外补习对策建议的研究。

已有研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探讨课外补习的对策建议。首先,政府方面。认为政府要通过控制“注册、人员聘用、学费、税收、监督与奖惩”等进行引导,规范课外补习市场,控制提前教育和应试教育、保障教育公平,并提供满足异质性需求、实现人人成才的学校教育{28}(5-13)。课外补习的治理要从我国课外补习机构私人化和市场化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分析,有效达到课外补习机构治理的目的,各级政府应建立长效性的治理措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治理观,联合各个利益主体、多部门联动,创新治理模式{29}(17-24)。其次,学校方面。简单的“禁止政策”并不凑效,应正视课外补习的价值,反思学校教育的问题和不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教育质量{30}(66-76)。完全禁止校外培训往往是无效的,课外补习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关键因素,需要防止教师在校外培训中的腐败行为,加强政府资助的校内课外培训{31}(101-108)。再次,社会方面。应加深大众对课外补习的作用的了解,强化公众的监督意识,完善监督体系,保障群众举报的便捷性,建立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加强行业监督{32}。组织动员社会公益力量,进一步培育公益性教育辅导机构和教育志愿者团体参与到义务教育的课外辅导中,满足多元教育需求,减少“影子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33}。最后,家庭方面。家庭应理性选择课外补习,农村地区应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社会弱势群体获得课外补习的机会,提高教育的公平性{34}(50-60)。

三、文献述评

一般认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三大模式,同时这三类教育之外还存在一种影响力较大的补习教育,其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角力的结果。当前,课外补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热点,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一,课外补习现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不同群体等差异性的研究,具体呈现为:初中生课外补习规模和支出均高于小学生,课外补习内容以学术类课程为主;课外补习存在城乡、校际和东西部的显著性差异;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影响课外补习参与率。

第二,课外补习是文化、制度、家庭等多种因素共同角力的结果,亚洲地区尤其是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较深的东亚地区课外补习较为明显,在“一考定终身”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人们抢占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受家庭资本和社会阶层的代價传递影响,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不足的错位之殇下,课外补习由“替代品”逐步成为“必需品”。

第三,课外补习的影响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阐述。对学校而言,课外补习增加了教师的福利,但紊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对家庭而言,课外补习缓解了家庭教育的负担,但加大了家庭教育的支出;对于社会而言,课外补习弥补了主流教育的不足但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总体而言,探索课外补习的悖论之解有待深入,同时要满足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生态发展的大背景,在制定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政策时,充分兼顾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

四、反思与展望

通过梳理国内外课外补习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通过比较发现当前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其一,已有研究大多基于CEPS等大型问卷调查的数据,针对课外补习专题的问卷调查较少,可能存在对问卷翻译有所偏差、问题设计覆盖面不足、问题和概念模糊不清等问题,对深入了解课外补习具有局限性。其二,课外补习的研究样本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居多,较少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的整体出发,缺乏学生、家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等各主体的研究,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分析课外补习。其三,全国各省市、地域的经济和教育水平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课外补习的现状、原因、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对课外补习的对策建议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治理良方。

注释:

①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01).

②马克·贝磊,著.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③薛海平.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3).

④曲颖,薛海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私人成本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

⑤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01).

⑥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01).

⑦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J].中小学管理,2008(04).

⑧周芳芳.城市小学生语文课外补习的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⑨李佳丽.“替代”还是“补充”:从影子教育发展审视学校教育质量——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9(05).

⑩程黎,苏世扬,庞亚男,陈静.北京市中小学学生数学补习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学报,2012,8(01).

{11}曾满超,丁小浩,沈华.初中生课外补习城乡差异分析——基于甘肃、湖南和江苏3省的初中学生课外补习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0(02).

{12}李波.教育补习真的有效吗?——基于学业表现和非认知发展的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8(06).

{13}李佳丽.参加课外补习对西部农村学生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分析[J].基础教育,2018(01).

{14}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15}薛海平.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社会再生产[J].教育与经济,2016(02).

{16}王晓磊,张强.高学历家庭影子教育支出是否更多——基于倾向值匹配的考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17}陈涛,巩阅瑄,李丁.中国家庭文化价值观与影子教育选择——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分析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03).

{18}张薇,马克·贝磊,李红兰.影子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意义——以重庆市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7(06).

{19}徐家庆,周远翔.异质性层面、影子教育与教育公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20}周东洋,吴愈晓.教育竞争和参照群体——课外补习流行现象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21}赵阳,薛海平.参与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生睡眠时间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十六所初级中学的实证分析[J].基础教育,2018(06).

{22}郭科,顾昕.教师有偿补习为何屡禁不止: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分析政府监管的困境[J].教育与经济,2016(02).

{23}曹艳菊,严从根.影子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33).

{24}文军,李珊珊.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阶层差异及其影响——基于上海市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家庭的比较研究[J].華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

{25}朱洵.教育全球化中的影子教育与文化资本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4).

{26}周春芳,苏群,王翌秋.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异质性研究——兼论影子教育对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7(02).

{27}李佳丽,胡咏梅.谁从影子教育中获益?——兼论影子教育对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7(02).

{28}仰丙灿.影子教育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08).

{29}丁亚东.价值与阻力:我国课外补习机构的发展阶段与治理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9(03).

{30}周霖,周常稳.韩国影子教育治理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7(05).

{31}代蕊华,仰丙灿.国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现状、经验、问题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7(5).

{32}郝英杰.中小学生校外补习教育的治理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33}肖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5.

{34}王晓磊.初中阶段教育质量与影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CEPS2013-2014数据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7(09).

参考文献:

[1]祁占勇,王莹,袁诗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外培训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未来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2019(03):9-16.

[2]秦乐琦,覃塬,池梦丹,马佳琪.影子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9(05):70-77+95.

[3]陈倩芸,任胜洪.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9(12):23-26.

[4]杨萌,薛海平,高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经济评论,2020,5(01):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