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的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
2020-04-12王瑨秦明辉
王瑨 秦明辉
摘 要: 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在信息时代培养出能力强、会思考的卓越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探索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由线下学习、线上学习和技能训练三个学习平台整合而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实效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移动互联 混合学习 模式构建
当前,高校大学生主体已经逐渐变成“00后”,如何在知识超载与资讯爆炸、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培养出具备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卓越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是目前高校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研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实效有着重大意义。
在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网络在高校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广泛运用。基于移动互联的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是在此背景下,对不同学习模式进行有效混合,教师通过移动互联进行教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学习体验,能加强师生应用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意识和自觉性的教学模式。本文探索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由线下学习、线上学习和技能训练三个学习平台整合而成,构建大学生混合学习平台,将多种教学资源和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加以整合。如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自主驱动、技能训练、小组协作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混合教与学平台模式。
一、移动互联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5G技术的发展,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学习在大学生中广泛应用,不同于传统的网上看教学视频,利用移动互联进行学习能将线上学习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不仅是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技术拓展,还是将多种新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的新学习方法[1](85-87)。在应用过程中,利用移动互联进行学习显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灵活性。大學生通常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在任意时刻、任意地点学习,不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学习灵活性大大增加。
2.交互性。利用5G技术,大学生学习时可以在线实时互动,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实现在线答疑和讨论,互动性良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3.独特性。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学习进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和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计划,有利于“因材施教”。
4.碎片性。移动互联学习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短时间内多次学习,契合碎片化学习理念,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通过较多次数的学习,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5.针对性。在移动互联学习中,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还未掌握的问题进行学习探索,有目的地在网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交流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6.普适性。利用移动互联学习门槛低,适用性广泛,当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有条件进行移动互联学习;此外大部分大学生在完成传统课堂学习后,可以利用移动互联进一步开展课外学习,普遍适合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利用移动互联进行学习虽然具有灵活性、交互性、独特性、碎片性、针对性、普适性等基本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在任意时间地点灵活、有针对性地学习,但是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移动互联进行学习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①学习者所学知识完全由网络提供,内容良莠不齐,容易受到内容提供者的制约;②学习者在网上完成学习,无法保证学习效果,也无法综合评判学习效果;③移动互联学习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受制约因素较多。由此看来,利用移动互联和混合学习的优势,避开突出问题,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二、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构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学习模式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应用较广泛。是传统线上教育发展多年后,人们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得到的新型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模式不是单纯地把线下教学和线上教育结合起来,而是把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授课形式、学习理念、学习环境、评价方法等与移动互联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本文探索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在该混合学习模式中,既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指导为主导,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体现了双主体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授、启发、指引、评判的指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探究此模式的构建,对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充分拓展教师的教学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具有重要作用。该学习模式整合了传统多媒体线下教学、线上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三个平台,构建了混合的教与学平台[2](64-70)。图1为探索构建的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平台。
1.线下学习平台。线下学习平台即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在此平台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多媒体,结合教学目的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融合传统教学手段,将课堂知识以多种不同的媒体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结合线下学习面对面的特点,除了直接传授知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或者分小组的课堂讨论,对课上课下学习的基础知识或者重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利用传统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所展示的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生动形象,更加直观,能突出重点,突破书本的限制,有利于教授内容的理解;同时多媒体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课堂学习平台以教师指导为主,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线上学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通过技术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探究、自主驱动、小组协作。该平台利用网络向学生发布任务,学生利用上网调查、自主探索、人机交互等学习方式[3](112),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任务探究,寻找任务和问题的解决办法,独立自主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由被动灌输式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学习,可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驱动。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协作,教师在任务发布时即分配好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领取不同任务,协作探究,相互合作,共同交流。
线上学习平台以学生为主体,移动互联技术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环境,学生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主动探究,结合小组协作,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指导,打破传统课堂的约束,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变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3.技能训练平台。技能训练平台包含教学环境构建、专业课程整合、项目学习。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有效学习的能力,构建技能训练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教学环境需要准备教学设备、整合学习资源、开发平台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在平台上高效获得有效信息。同时由教师在平台上提供项目,让大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完成项目这一长期学习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的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的意义
1.扩大学习受益面。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的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大学生教育教学,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受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行分配学习时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课堂以外的新知识、新技能,又可以降低教育教学成本,使教育教学的受益面扩大。
2.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将线下面对面授课和线上学习相混合就是基于移动互联混合学习的最基本形式。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混合学习把听课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混合起来,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教学形式角度来看,混合学习把传统教材和移动互联、多媒体结合起来,形成丰富的教学形式。
3.方便师生沟通交流。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仅限于课堂,而基于移动互联的混合学习利用网络,将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结合起来,大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在线通信工具、E-mail、手机等方式实现即时的交流与沟通,且不受时间环境的约束。
4.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在线考核平台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学习平台自评,在小组学习中互评,同时可以查看自己的在线学习记录情况。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反馈多方面交流互动,及时反馈,增强学习效果。
四、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上学习与传统教学混合,而是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多以学生为主体,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从单纯传授者到多方面指導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探索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的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模式,通过构建大学生混合学习平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实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永亮,卢永刚,殷学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学习模式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1).
[2]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樊海.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J].发现(教育版),201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战略课题“国防思政融入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L2019005)、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重点课题“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效度评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D201901)、2019年南京理工大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合作体系建设研究”,在研、2019年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创新型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