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2020-04-12丁喜旺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丁喜旺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品质。本文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价值功能为切入点,厘清高校辅导员目前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角色定位不准确、权责界定不清晰等角度探讨问题的归因,从彰显主体地位,凸显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角度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能力   实践路径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員双重身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领路人”,也是跟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高校教师群体。牢固占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领域,突破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实践路径,避免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上不应有的“错位”与“漂移”,顺应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是一个值得再探讨的话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价值功能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价值形态。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社会价值。教育部在2017年第43号令中清晰说明,在大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引领、话语把控、行为监督,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育人品质和功效,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成了高校辅导员社会价值的最高体现。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重视人性自由发展,寻觅人性真谛,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而言,坚定理想信念、修炼道德品行、遵守职业精神,在职业能力的个性化追求中实现个体生命的实践,更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功能。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根本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文化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所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稳定发挥,能激起青年学生的昂扬斗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发挥凝聚人心的思想功能。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核心功能是实现自我发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想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实践养成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从自我做起,用扎实的知识武装自己,用模范的行为感召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职业能力发展的意识培养。

对于高校而言,科研成果展示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他们关注的重要方向,因此,重点关注高层次人才和专职教师群体的发展,辅导员这一特殊的工作群体常被边缘化。正是由于这样认知的存在,一些辅导员缺乏社会的职业认同感,工作不能得到认可。在某些高校领导层看来,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他们的岗位通常是其他岗位分流的备胎,忽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意识培养。对于某些辅导员而言,由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与工资待遇不平衡,社会职业认同度不高与心理期望的差异,淡去工作激情,仅仅停留于满足日常事务管理的需要。

(二)缺乏职业能力发展的知识储备。

具备较强的、宽口径的知识储备是教育部43号令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基本条件。网络信息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给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更多接触新事物的机会,知识更新周期成倍缩短,推动高校辅导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刷新理论储备。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切实培养终身学习的信心,掌握职业能力发展的必备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育人能力,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日常工作中,教化人于无形之中。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最核心的要求是不断学习。然而,一些辅导员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热情,以致教育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思维模式固化。

(三)缺乏职业能力发展的技能支撑。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践者,主要工作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辅导员并不是科班出身,专业技能的提高遇到很多阻碍。一,繁杂的学生事务性取代了职业能力发展的专业性。一些辅导员的精力被繁杂的事务工作所取代,无暇顾及工作能力的强化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实际上辅导员的许多工作已经偏离了应有的职责范畴,正处于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二,一些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多面性决定了自身素质的综合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具备精通多学科专业背景的综合实力。但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不少人并非科班出身,学科背景的多元化造成了专业理论功底薄弱,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思想理论修养与统摄力,难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缺乏驾驭职业能力发展技能,导致了职业能力发展后劲不足。

(四)缺乏职业能力发展的方向引领。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发展方向欠明确。一方面,一些辅导员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一些辅导员往往被繁杂的事务管理困扰,忽视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导致思想政治引领能力、自我完善与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科研意识淡薄,无心投入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烦琐的学生管理工作事务,耗费太多精力,自我科研能力提升欲望不强,缺乏理论研究深度。实际上,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与自身职业能力水平息息相关。

三、一些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受阻的原因

(一)角色定位不准确,权责界定不清晰。

只要学生遇到任何事情,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辅导员帮助解决。正是由于一部分高校尚未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清晰界定,导致辅导员“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但凡与学生相关的事宜全部交付辅导员处理,导致工作分工不明确,权责界定不清晰,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增加了工作难度。

(二)理论基础不扎实,队伍发展不稳定。

承担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一定程度上克制了高校辅导员理论学习欲望。主要表现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给自己充电的积极性;工作自信心不足,缺乏解决困难的主动性;工作服务意识淡薄,缺乏无私奉献精神;正是由于理论知识匮乏,工作安于现状,导致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实效还不能达到专家化、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同时,辅导员偏低的薪资待遇、模糊的职业发展前景、不规律的工作时间等实际问题,容易导致一些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倾向。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不明显。

建立健全的考评体系,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职权,有助于进一步激发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然而,一些高校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辅导员全方位的工作业绩考核,只是片面地采取领导考核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大多数属于“拿来主义”,没有设置明确量化的考核标准,主观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实绩,保障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稳定,必须形成完善的考评机制,以评促改。同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案,真正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节奏,彻底摆脱无心经营本职工作与教学研究不占优势的两难境地。

(四)培养平台不完善,晋升渠道不通畅。

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是加速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辅导员身兼数职,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日常烦琐的事务。再加上高校目前缺乏辅导员培养机制,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很少。虽然目前针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已经有了明文规定,提出了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渠道,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岗位数量的限制和岗位需求的差异,无法推动辅导员的长效管理,导致辅导员个人发展前景堪忧。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彰显主体地位,凸显辅导员思政教育价值引领。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管理职责的行使优于价值引领,日常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上风,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导致工作内容全覆盖化。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缺乏社会职业认同感。一些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无技术含量,工作具有可替代性。长此以往,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只是为了日常的工作任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任务是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坚定辅导员的职业信仰,激发他们的工作熱情,通过凸显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引领,彰显辅导员的主体地位。

(二)优化团队结构,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整体实力。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辅导员团队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首先,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考虑的因素包含学历水平、职称比例、年龄差异等,要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做好辅导员入口关和退出机制,努力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分布合理、业务能力过硬、学历水平相当的团队。其次,要打造一支协同创新的辅导员队伍。既要合理设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明确岗位职责,又要依托不同的学科背景优势,应用模块化的培养方式,精准发挥不同辅导员优势业务提升工作实效,从而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专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搭建培训平台,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长效发展。

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结果为导向,积极搭建与辅导员能力匹配的多元化培训平台,从专业化角度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长效发展机制。一要理清培训思路。以结果为导向,坚持以能力提升为目的,秉承科学的方式方法,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多元化的培训理念。二要狠抓培训重点。在理清培训思路的前提下,聚焦学生工作前沿,要夯实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拓宽辅导员业务能力培训精准化、多元化、全方位。三要创新培训形式。高校积极创新培训形式,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打破传统培训的小循环和内循环,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战训练相结合。

(四)完善评价体系,激发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动力。

通过加强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行之有效的考评,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动力。首先,要坚持评价体系的专业性。建立科学有效、丰富专业的评价体系是职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次,要坚持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只有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才不会使评价过于形式化。另外,要坚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工作绩效等全方位考核职业能力,促使职业能力提升。最后,要坚持评价体系的层级性。必须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设计符合实际的分层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消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张志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自我提升的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3]林伟毅.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4]杨建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8(08).

[5]覃吉春,王静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与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2)

[6]张相琼.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7).

基金项目:2019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2019SJB67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