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国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2020-04-12杜运威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杜运威

摘   要: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国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首先,必须将品德教育作为国学教育的核心目标;第二,整合国学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国学德育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地域传统文化体验资源,实现国学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第三,搭建国学教育交流的新平台,从研究内容到活动形式,全面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改革当下国学教育的评价机制,形成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相辅相成的多维评价体系。以上系列举措,能够全面拓展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国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国学教育   实施路径

国学教育是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从“课程思政”角度重新思考国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仅能更充分地发挥国学的作用,而且能从教师到学生、从课程到平台、从内容到形式等多方面,使宽泛宏大的国学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全国高等学校的国学教育提供借鉴,尤其对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国学德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课程思政与国学教育的整体趋势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的总要求。2019年3月18日,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特别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问题”[2],形成协同效应。这标志着专业课程参与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大势所趋。自此,全国各高校掀起一场关于“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及探究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协同的教改热潮。如2019年8月《光明日报》刊载党志峰《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3],就是医学领域的尝试。

近年来,国学的复兴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但也存在不少难以突破的瓶颈。如国学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国学教育平台不够规范,国学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国学教育评价机制缺失等。2019年3月,教育部严厉查处社会上以国学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新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如何继承、怎样发扬是必须思考的大问题。习近平提出的“课程思政”构想为当下国学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课程思政”方面,国学教育课程有很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先天优势,能够更好地帮助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目标。这标志着国学教育开始摆脱过去片面的知识性传授,并上升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成为提升人格修养、打造人生价值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国学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大多数高校国学教育虽然呈现较火热的关注状态,但问题非常突出。首先,国学教育定位不明。国学教育中过度强调知识性、文化性、传统性,忽视核心价值观的解析与引导,导致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其次,国学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主要以国学知识的掌握和国学素养的提升为标准,国学的核心素养,即国学德育几乎未被纳入评价体系。第三,国学相关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不明显。以往课程目标过于陈旧,没有明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标准,导致无法落实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举措。第四,国学德育资源缺乏梳理整合。校内外国学资源中的德育素材丰富多彩,但因整合力度不足,未能形成体系,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第五,国学德育教育第二课堂开发不充分。大学中的国学德育教育,目前主要是较为零散地穿插在相关知识点讲授中,形式单一。第二课堂及国学德育平台的建设甚为薄弱,且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于以上系列问题,结合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优势,并充分利用淮安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理念,修订国学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重新设置教学目标。打破“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间的隔阂,明确国学相关课程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主要教学目标,并在课程要求、毕业要求、人才方案中具体细化。以“古代文学作品选”为例,在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时,除了分析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成就外,尤其要注重主人公道德品质的评判褒贬,让学生适当跳出文学鉴赏思维,从思政角度形成立体感知。

第二,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明确通过国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理念,融入国学教育课程中,实现树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一类课程,需要增加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作品体量,突出其诗词作中爱国情、报国行的具体阐释。

(二)梳理整合国学德育资源,实现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将校内丰富的国学课程资源与校外多元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有机集合,以“课程思政”为基本理念,使国学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第一,整合国学教育课程类资源。在现有的“国学经典选读”课程之外,增设“诗经精读”“楚辞精读”“论语精读”“老子精读”“红楼梦精读”“史记精读”“旧体诗词习作”“岁时文学与民间习俗”等多门课程,涵盖文学、史学、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充分挖掘国学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全面建设以国学经典为中心的国学德育课程群。

第二,开发国学德育教育第二课堂。国学德育教育离不开课堂,同时又要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和使用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国学德育资源网站,開设相关网络课程;建立国学德育教育平台,加强交流互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国学德育教育进社区、国学德育教育进中小学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第三,充分利用地域传统文化体验资源。以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为中心,依托淮扬菜博物馆、淮扬菜研究基地,领略中国古代包罗万象的饮食文化;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为中心,依托淮安运河博物馆、里运河文化风光带、淮阴师范学院运河研究中心,领略中国大运河的文化精神;以淮安历史人物为中心,依托淮安市博物馆、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漂母墓、韩侯故里、枚乘故居等资源,带领学生体验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文化自信,陶冶情操,树立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搭建国学教育交流的新平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首先,以“风雅弦歌国学季”为平台,组织多元化国学活动。淮阴师范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国学教育论坛”。以最近一次为例,来自台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名学者出席。围绕“国学经典研究与解读”“传统国学与审美教育”“当代国学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学传承与创新”四大主题展开讨论。论坛为国学教育的具体落实给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此外,还有“风雅颂我爱记诗词大赛”“翰墨春秋汉字听写大赛”,以及各类国学专业讲座等。

其次,以“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为引领,深化国学基础理论研究,洞悉学术界国学研究态势,奠定国学教育与传播的坚实基础。本中心依托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优质资源和良好的学术传统,形成了3个特色鲜明、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1)国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国学文献按照传统分类法,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目前为止,除少数经典文献外,多数次生文献都亟待整理研究,它们亦是国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将继续对一些文史名家的文集进行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等工作,同时开展一批次生国学文献的版本、目录、典藏研究。(2)多维视野下的国学经典阐释研究。以十三经为代表的经典文献是国学的核心内容,历来是阐释的重点所在。我们在全面阅读、接受前人经典诠释的基础上,运用当代文艺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领域的视角,重新观照国学经典。在与古人、古代诠释者对话的前提下,融入时代精神,建构并阐释国学经典的当代性与实用价值。(3)新时期国学传播机制与路径研究。研究国学不能钻进故纸堆,要将弘扬国学精华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国学研究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新路径新方式。加强与港台地区的国学交流工作,广泛了解海内外的国学传播状况,拓宽国学研究新视野;深入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社区,全面调研基层国学普及状况,寻找最完善的传播机制及可操作的传播路径,促其为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国民素质焕发新活力,努力实现国学研究当下的理论价值和教育功能。

第三,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单元,举办各类国学相关的主题活动。成立“起兮”文学社、“涟漪诗社”“采菊诗社”“百诗国学社”等社团,编辑刊物《起兮》《涟漪》等。“采菊诗社”自成立以来,曾赴台湾、北京进行海峡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吟诵交流,均载誉而归;曾获江苏省文化类社团优秀活动奖;在教育部语用司主办的北京“中华诵·2011年两岸大学生吟诵节”上获特等奖,诗社成员陈晟同学的原创诗词获“中华诵·2011年两岸大学生吟诵节原创诗词大赛”一等奖。“百诗国学社”成立诗词创作研习班,定期举办“运河杯诗词大赛”、诗词唱和雅集,穿插古代礼仪制度的娱乐学习,如拜师礼、揖礼、拱手礼等,以及其他茶艺、古乐、书法等主题活动。

第四,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要求学生登台讲演10次以上,写作读书笔记100篇以上,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集1000篇(部)以上,并过关性检测背诵百篇古典文学作品。为此,文学院特编写了《阅读经典,放飞梦想》《文学院学生必读书目》《优秀诗文经典名篇必背》等引导阅读与背诵。同时,用趣味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量,在背诵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基于课程思政,建立新的国学教育评价机制。

第一,综合测评中强调并深化德育细则。《淮阴师范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明确“德育”占20%。《文学院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更进一步细化“德育”的具体指向。

第二,学分评价体现国学德育指向。增加德育在国学课程学分中所占的比重。设计国学德育实践学分: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鼓励旧体诗词创作;组织相关主题的国学论坛;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研讨会,等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到国学德育的实践中。

第三,国学相关课程评价强调“课程思政”落实情况。课程考核中注重知识性、文化性教育的同时,增加旨在衡量人格修养、传统美德、文化自信等人生价值观方面的讨论与报告。平时成绩由20%提高到40%。

第四,导师评价中明确“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细化国学专业课程中有关立德树人的具体细节,并作为评奖评优的基本标准。

三、以上举措的实践意义

(一)教育思路的创新:“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国学教育新构想。

多年来,中央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探究适应新时代国学教育的新路径、新模式。以上路径探究着重针对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国学教育过度重视知识讲授而忽略立德树人层面的品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效应不明显等现实问题,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和自身的专业特色及资源优势,探索构建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新的国学教育体系,明确以德育为核心的教学培养目标,整合国学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国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实施路径的创新:校内外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全员全程育人措施。

理论知识层面,充分整合校内外国学教育的课程资源,通过“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深化理论研究,并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前沿成果,打造“风雅弦歌国学季”等特色活动,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国学资源。体验活动层面,立足淮安市文化资源,整合淮扬菜美食文化、运河文化遗产、地域名人故居及纪念馆等资源,通过校地共建,打造兼顾知识、体验、活动多元层次的教育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百诗国学社、翰墨春秋汉字书写大赛、风雅颂诗词、我爱记诗词等品牌活动,构筑全方位的活动展示平台,最终形成基础理论扎实、课程资源集中、体验活動丰富的国学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

(三)评价机制的创新:人格素养与知识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以上举措将完善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国学教育课程的考核机制。在传统考核内容——国学基础知识和国学修养的基础上,将品德教育相关内容纳入考核之中,并适当加大比重,明确传统文化精神在课程目标达成度中的比值。重视品德修养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呈现,细化大学生综合测评中德育测评的评价标准。以创新创业实践课题为抓手,增加国学德育相关实践课题的立项比例,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0/c_1120090838.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 5421252.htm.

[3]党志峰.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N].光明日报,2019-8-27(13).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国学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路径探究”。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