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三教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
2020-04-12吴海翠
吴海翠
摘 要: 当下供给侧改革和内涵式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于提高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质量。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注重教材改革在守正上下功夫,坚持三大规律,注重价值引领;教师要注重从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教学渠道,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教法改革要注重在融入上下功夫,强化协同育人,推进“课堂革命”,切实使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关键词: 三教改革 高职院校 思政课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和学校的内涵式建设,不断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已经成为当下职业院校全面加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办学质量的关键切入点。可以说,实施“三教”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是要努力培养新时代具备德技兼修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性工匠精神的人才。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背景下,改革创新是刻不容缓的,要注重教材改革在守正下功夫,坚持三大规律,注重价值引领;教师要注重从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教学渠道,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教法改革要重在融入上下功夫,强化协同育人,推进“课堂革命”,切实创新高职思政课改革,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一、在守正上下功夫,坚持三大规律,注重价值引领,让思政课实起来
“守正”是根基。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进程,“守正”即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确保工作成效。具体而言,要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在以下三大规律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不仅能有效掌握思政课的核心本质,更是有效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和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保证,真正使思政课实起来。
(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更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大势;其次,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脑,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与国际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教材要能体现中国梦激荡青春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最后,要引导学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正确认识崇高理想和实际奋斗的关系。
(二)遵循教書育人的规律,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
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上,要立足于全面加强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不断深化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全课程全员和全方位的育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从立德的高度实现育人,始终做到在立身、立学、施教方面提高自身德行修养;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四个相统一”,具体而言指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及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
(三)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上,注重践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一理念,因材施教。思政课教材和思政课要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位,正本清源,筑牢思政课教学的“责任意识”“主渠道意识”“阵地意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二、在创新上下功夫,拓展教学渠道,推进教学改革,让思政课活起来
“创新”是源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重要在教师要聚焦问题、直面短板,要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说理讲解不透彻,教学过程形式化,大班教学,教学与课堂管理使教师乏力,理论与现实不够紧密,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教学内容表面化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善于创新方法,更要勇于创新思路。自觉用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政课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让思政课活起来。
(一)推进教材专题化研究与教师精讲巡讲联动,让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
可以依托专题化的教学改革方法,凸显问题意识,注重课程的逻辑体系,聚焦讲清基本问题、聚焦重大问题、直面敏感问题、跟踪热点问题、解决学生问题,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通过实行专题精讲巡讲改革,打破原有教材的排列顺序,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关注的难点疑点,聚焦学生困惑的、关心的和感兴趣的身边话题,采取故事演讲、问题答疑、视频解说、案例分析等方式,实施“专题化教学”。具体而言,每个教师主要负责1个—2个专题,不断进行集体备课,打磨专题教学设计,在全部班级进行巡讲,并逐步深化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力度,以便更好地完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专题设计好了以后,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增加课程的科研含量和理论深度,开展研究型教学,使每个教案都成为一篇教研论文,完成教学体系到学科体系的转化,使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使思政课教学更有厚度。
(二)推动传统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联动,让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曾强调“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就在哪里”。当下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是新生代的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多元且多样,给传统的教学课堂带来了挑战。如何使新媒体技术能更好地和传统课堂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住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当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网络管理、网络考试”的“三网互通”教学改革,占领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与智慧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努力让思政课“好玩”起来,让学生们真心喜爱。引进智慧树等慕课平台,进行MOOC教学、慕课制作、思政课微课制作;引入超星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使用新媒体技术与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有效的互动,运用弹幕、在线问答、投屏讨论等环节“玩转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温度。
(三)将教学展示和集体备课联动,让教师整体队伍建设与教师个人自身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素质、教学素质外,还要具备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这关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可以通过开展思政课全体专兼职教师教学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并提高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使思政课教学更有力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以课堂为主体,拓展第二课堂,深化信息化专题教学改革等,不仅有效延伸三尺讲台的时空,更使传统的教学变得多样丰富、灵活生动且教学有效性深远持久,真正构建思政+的大课堂,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三、在融入上下功夫,深耕课堂教学,强化协同育人,让思政课动起来
“融入”是途径。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重点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把思政课开在田野里”“把思政课开在生活中”,开辟实践教学的新样态、新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情景舞台剧、社会调研、现场体验、理论宣讲等四大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育青春朝气,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正確性,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使思政课动起来。
(一)使课堂理论与课下实践联动,让课堂内外生动起来。
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比如组织学生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以“辉煌七十载,筑梦新时代”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以及举办大型红色舞台情景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组织学生前往红旗镇实地考察,了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参观三角梅共享农庄,深入了解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举措;组织学生去定安母瑞山、万宁六连岭等地方接受红色革命教育,这些实践课堂不仅能有效深化青年大学生对国情省情的认识,更能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争做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时代新人。通过上述教法改革,极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思政课教学体系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使思政课教学更有亲和力、针对性。
(二)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让其他专业课堂参与进来。
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思政课和思政教师的职责,更是其他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应当肩负的责任,要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亲和力,必须全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各门课程都能履行和发挥育人的功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里所说的“课程思政”,实质指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化”不能搞闭门造车、各个击破,需要学校层面的统筹和再造,打造“大思政”的课程格局,实现高职院校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具体而言,可以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教材编写、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知识考核、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入手,强调“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课程生态共同体内各要素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实现“思政课程”再到“课程思政”到“全员思政”的转化。
四、结语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思政课作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守好一段渠,种好课堂教学责任田,创新思政课的教材、教师、教法改革,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学生为中心,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不断推动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大背景下,着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为实现高职院校更高水平的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3-18〕.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18/c_1124248228.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8-15(03).
[4]黄辉.让职业教育更“有文化”[J].教育与职业,2013(16).
[5]邢晖.创新铸造新时代职教“双师型工匠之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项目基金:本文系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院级科研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研究”(项目编号:hnjmky2019604)和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JY20191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